成语

予齿去角的意思

chǐjiǎo

予齿去角



拼音yǔ chǐ qù jiǎo

注音ㄩˇ ㄔˇ ㄑㄨˋ ㄐ一ㄠˇ

解释谓天生动物赋予齿就不赋予角。比喻事物无十全十美。

出处《汉书·董仲舒传》:“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乎!”颜师古注:“谓牛无上齿则有角,其余无角者则有上齿。”

例子荷生笑道:‘大抵花到极红,香气便觉减些,所以海棠说是无香。这也是予齿去角的意思。’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一回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予齿去角是中性词。

繁体予齒去角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yú yǔ   注音  ㄩˊ ㄩˇ   
简体部首  乙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繁体部首  亅部  
五笔86  CBJ  五笔98  CNHJ  仓颉  NINN  郑码  XSXI  四角  172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56  区位  5172  统一码  4E88  笔顺  フ丶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予的拼音:yú(ㄩˊ)  

⒈ 同“余”,我:予智自雄(自夸聪明,妄自夸大)。予取予求(原指从我这里取,从我这里求;后指任意索取)。

其他字义

予的拼音:yǔ(ㄩˇ)  

⒈ 给与:予以。赐予。赋予。给予。生杀予夺(亦作“生杀与夺”)。

统一码

予字UNICODE编码U+4E88,10进制: 20104,UTF-32: 00004E88,UTF-8: E4 BA 88。

予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予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give、grant、I

相关字词

夺、取

造字法

象形:像相予之形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予的拼音:   

〈词性:代〉

(1) “予”假借为“余”,我 [I, me]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宋· 周敦颐《爱莲说》

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予知(自认为聪明);予美(自己所爱的人);予圣(自以为圣人);予一人(古代帝王的自称);予小子(古代帝王对先王或长辈的自称;常人对先辈、长者的自称);予末小子(予冲人,予冲子。古代帝王对先王或长辈的自称;常人对先辈、长者的自称);予取予携(予取予夺。从我处掠取);予违汝弼(古代天子勖勉大臣进谏之词。言我有过失,你应匡正);予智予雄(自以为聪明和英雄;形容妄自尊大)

(3) 另见   

常用词组

予取予求

基本词义

予的拼音:   

〈词性:动〉

(1) (指事。象两手相与之形。本义:授予;给予)

(2) 同本义 [bestow;give grant]

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谓手拔。——《说文》

予,与也。——《广雅》

予之与夺也。——《淮南子·本经》

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诗·小雅·干旄》

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

(3) 又如:予宁(给丧假);予齿去角(天生动物赋予齿就不赋予角。比喻事物无十全十美);予赐(予告和赐告);予归(准予辞官回家);予夺生杀(泛指帝王掌握的生死大权);予决(给予决定或裁决)

(4) 赞许,称誉 [praise]

主盛处贤,而自予雄也。——《管子·宙合》

众必予之。——《管子·小匡》

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 师旷。——《荀子·大略》

(5) 出售,卖 [sell]

岁适美,则市粜无予。——《管子》

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史记》

(6) 另见   

常用词组

予夺、予人口实、予以

齿  拼音  chǐ   注音  ㄔˇ   繁体    
部首  齿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HWBJ  仓颉  YMUO  郑码  IO  四角  21772  结构  上下电码  7876  区位  1961  统一码  9F7F  笔顺  丨一丨一ノ丶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齿(齒)的拼音:chǐ(ㄔˇ)  

⒈ 人和动物嘴里咀嚼食物的器官(通常称“牙”):牙齿。齿腔。齿髓。齿龈。齿冷(笑必开口,笑的时间长了,牙齿就会感到冷。因谓讥笑于人,如“令人齿齿”)。

⒉ 排列像牙齿形状的东西:齿轮。锯齿。梳子齿儿。

⒊ 因幼马每岁生一齿,故以齿计算牛马的岁数,亦指人的年龄:马齿徒增(旧时自谦年长无能)。

⒋ 并列:不齿(不能同列或不与同列,表示鄙弃)。

⒌ 谈到,提及:齿及。不足齿数。

⒍ 触:齿剑(触剑受刀,指被杀或自刎)。

统一码

齿字UNICODE编码U+9F7F,10进制: 40831,UTF-32: 00009F7F,UTF-8: E9 BD BF。

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齿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齒歯

汉英互译

tooth、a tooth-like part of anything

造字法

形声:上形下声

English

teeth; gears, cogs; age; simplified form of the KangXi radical number 211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齿的拼音:

chǐ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象嘴里的牙齿,象形字。战国文字在上面加了个声符“止”,成为形声字。小篆同。本义:牙)

(2) 同本义 [tooth]

男以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大戴礼记·易本命》

发堕齿槁。——《素问·上古天真论》。注:“齿为骨余。”

(3) 又如:齿吻(齿及唇);齿颊(牙齿与脸颊)

(4) 排列如齿状的物品 [tooth-like thing]

齿革羽毛。——《书·禹贡》。传:“象牙也。”

(5) 又如:锯齿;梳齿;羊齿(一种植物)

(6) 指年龄 [age]

齿路马有诛。——《礼记·曲礼》。注:“数年也。”

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礼记·文王世子》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柳宗元《捕蛇者说》

(7) 又如:齿序(年龄的大小顺序);齿力(年龄和体力)

词性变化

齿的拼音:

chǐ  

〈词性:动〉

(1) 并列,次列 [juxtapose]

不敢与诸任齿。——《左传·隐公十一年》。注:“列也。”

百官以此相齿。——《庄子·天下》

(2) 又如:齿列(与人同等并列);齿遇(以同等相对待);齿班(并列)

(3) 谈说,重视 [utter]。如:齿及(说及,挂齿);齿牙余论(言词之力;口舌之劳)

(4) 录用,收纳 [employ]

终身不齿。——《礼记·王制》。注:“犹录也。”按,齿有行列者。

(5) 又如:齿召(予以录用征召);齿用(录用);齿旧(录用旧臣)

(6) 挡,触 [touch]

吾谋适合意,几亦齿奸锋。——宋· 王安石文

(7) 又如:齿战(上下齿连连相击)

常用词组

齿唇音、齿发、齿根、齿更、齿冠、齿后音、齿冷、齿录、齿轮、齿腔、齿舌、齿条、齿音、齿龈

  拼音    注音  ㄑㄨˋ   
部首  厶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FCU  仓颉  GI  郑码  BZS  四角  40732  结构  上下电码  0637  区位  4005  统一码  53BB  笔顺  一丨一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去的拼音:qù(ㄑㄨˋ)  

⒈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去处。去路。去国。

⒉ 距离,差别:相去不远。

⒊ 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去年。去冬今春。

⒋ 除掉,减掉:去掉。去皮。去势(a.阉割;b.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

⒌ 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他去男主角。

⒍ 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上去。进去。

⒎ 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信步走去。

⒏ 汉语四声之一:去声(a.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b.普通话字调中的第四声)。

统一码

去字UNICODE编码U+53BB,10进制: 21435,UTF-32: 000053BB,UTF-8: E5 8E BB。

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去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㚎厺

汉英互译

be apart from、betake、get rid of、go、leave、remove、repair

相关字词

来、取、留、就、存

造字法

会意兼形声:从厶、土声

English

go away, leave, depar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去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   )。本义:离开)

(2) 同本义 [go away;leave]

去,人相违也。——《说文》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

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谷梁传》

武子去所。——《左传·襄公二十年》

不能相去。——《战国策·齐策》

乃去。——唐· 柳宗元《三戒》

久而不去。——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东向驰去。——清·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去离(分离;离开);去任(因故离开职位);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来(离去;往来);去位(离开官位)

(4) 除去;去掉 [remove;wipe off]

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

明日去。——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俸去书来。

(5) 又如:去绝根株(斩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归正(去掉邪恶,归于正道)

(6) 相距,远离 [be apart from;be at a distance of]

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

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西蜀之去 南海。——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去村四里。——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又如:两地相去50里

(8) 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go]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汝可去应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紧(走得快;迅疾);去处(所去的地方);去学校;谁去都一样

(10) 失掉; 失去 [lose]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

(11) 又如:去失(丢失)

(12) 扮演 [戏曲里的角色] [play the part of]。如:去主角的那位长得并不美

(13) 赶走;打发走 [drive]

夫汇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战国策》

(14) 抛弃,舍弃 [throw away]

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

(15) 又如:去心(心里丢开;放心);去势(舍弃权势)

(16) 去世,死亡 [die]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 陶渊明《杂诗》

(17) 又如:去世(死亡)

(18) 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used after a verb or a V—O construction to indicate that an action is to take place or continue]

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宋· 梅尧臣《绝句》

归去来兮。——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一鸣辄跃去。——《聊斋志异·促织》

跃去尺有咫。

(19) 又如:我去考虑考虑;明年回乡下去;船向前慢慢开去;把东西给他送去

(20) 逃离,逃亡 [go into exile;flee from home]

委而去之。——《孟子·公孙丑下》

小敌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纺焉以度而去之。——《左传·昭公十九年》

(21) 通“驱”。驱逐 [drive out;expel]

千乘三去。——《左传·僖公十五年》

词性变化

去的拼音:   

〈词性:形〉

(1) 过去了的 [of last year;past]。如:去岁(去年,上一年);去事(往事);去日(过去的岁月)

(2) 通“怯”。胆小,畏缩 [cowardly;timid]

去的拼音:   

〈词性:介〉

在。表示时间或处所 [in;at]

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水浒传》

去的拼音:   

〈词性:名〉

去声。汉语四声之一 [falling tone,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fourth tone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pronunciation]

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四声的名称。——王力《汉语音韵学》

常用词组

去除、去处、去粗取精、去掉、去垢、去官、去国、去火、去甲、去就、去鳞、去留、去路、去年、去耦、去取、去去、去任、去日、去声、去时、去世、去势、去暑、去岁、去痛、去伪存真、去污、去污粉、去向、去邪、去雄、去职

  拼音  jiǎo jué   注音  ㄐ一ㄠˇ ㄐㄩㄝˊ   
部首  角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QEJ  仓颉  NBG  郑码  RLD  四角  27227  结构  单一电码  6037  区位  2939  统一码  89D2  笔顺  ノフノフ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角的拼音:jiǎo(ㄐ一ㄠˇ)  

⒈ 牛、羊、鹿等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牛角。鹿角。犄角。角质。

⒉ 形状像角的:菱角。皂角。

⒊ 突入海中的尖形的陆地(多用于地名):成山角(在中国山东省)。

⒋ 几何学指从一点引出两条直线所夹成的平面部分:直角。角度。角钢。角尺。

⒌ 物体边沿相接的地方:角落。

⒍ 额骨(俗称“额角”)。

⒎ 古代未成年男孩头顶两侧束发为髻(亦称“总角”)。

⒏ 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画角。号角。

⒐ 古代量器,酒的计量单位:“先取两角酒来”。

⒑ 中国货币单位。

⒒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⒓ 量词。

其他字义

角的拼音:jué(ㄐㄩㄝˊ)  

⒈ 古代酒器,青铜制,形似爵而无柱,两尾对称,有盖,用以温酒和盛酒。

⒉ 演员,或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人物:角色。名角。

⒊ 较量,竞争:角力。角斗。角逐。

⒋ 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3”。

⒌ 姓。

统一码

角字UNICODE编码U+89D2,10进制: 35282,UTF-32: 000089D2,UTF-8: E8 A7 92。

角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角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捔觮龣

汉英互译

corner、angle、chiao、cornu、foreland、horn、jiao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horn; angle, corner; poin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角的拼音: jiǎo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兽角形。本义:动物的角)

(2) 同本义 [horn of an animal]

角,兽角也。——《说文》

麟之角。——《诗·周南·麟之趾》

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尔雅·释地》

旃裘筋角。——《史记·货殖列传》

大小毛角。——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角灯(用透明角质物做罩的灯);角带(缀有角质饰物的腰带);角弓(用兽角作装饰的硬弓);角枕(以兽角来装饰的枕头);角马(马头上生角。比喻违反常态);角节(用犀角做的符节)

(4) 突起的额骨 [frontal bone]

恶角犀丰盈。——《国语·郑语》

(5) 又如:角犀(额角近头发边缘,隐然隆起,有如伏犀,称为角犀);角崩(以头叩地)

(6) 古代未成年的人,头顶两侧束发为髻,状如牛角,故称角 [horn-like hairs]

男角女羁。——《礼记·内则》

(7) 又如:角儿(头顶向上竖起的发髻);总角;角髻(古代童稚的发髻。状如牛角);角发(束发如角状);角婢(少婢。束发如角)

(8) 几何学上称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所形成的形状或所夹的空间[angle]。如:锐角;钝角;对角;补角;夹角;角台;角明(标明,因标注在角上而得名);角佩(以角锥制成的佩饰)

(9) 角落 [corner]

四角垂香囊。——《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四角龙子幡。

(10) 又如:门角;拐角;墙角;角子(角落;阁子,小屋;饺子);角子门(侧门,边门);角睐(用眼角斜视);角隅(角落)

(11) 形状像角的东西 [sth.in the shape of a horn]。如:皂角;菱角;角冠(道士的尖帽子);角田(豆田);豆角;角黍(粽子);角巾素服(泛指便服);角巾私第(去官服,换上角巾而住私宅。多用于恭维官员居功不傲)

(12) 伸入水域的陆地的尖端或延长部分,或如半岛或如突出的尖端 [cape]。如:好望角;科德角;哈特拉斯角

(13) 借指禽兽 [birds and beasts]。如:角物(泛指有角的动物)

(14) 斜 [oblique]。如:角槎(斜砍)

(15) 号角 [horn;toot;bulge]

四面边声连角起。——宋· 范仲淹《渔家傲》

清角吹寒。——宋· 姜夔《扬州慢》

(16) 通“斠”。古时平斗斛的工具 [level;strickle]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孙子兵法·虚实篇》

尺寸也、绳墨也,……,角量也,谓之法。——《管子·七法》

词性变化

角的拼音: jiǎo  

〈词性:量〉

(1) 我国辅币名。十角等于人民币一元 [jiao,a fractional unit of money in China]。如:几角?;角票(票面以角为单位的纸币的统称);角洋(旧时通用的以角为单位的小银币);角子

(2) 四分之一 [quarter]。如:一角饼

(3) 古代量器名 [a measuring vessel]

一角一散。——《特牲馈食礼》。注:“角四升。”

斗,斛也,角,量也。——《管子》

鲁达道:“先打四角酒来。”——《水浒传》

(4) 另见 jué  

常用词组

角标、角尺、角度、角弓、角弓反张、角规、角化、角回、角伎,角妓、角口、角楼、角落、角门、角膜、角膜炎、角票、角球、角色、角条、角铁、角头、角心、角椅、角砧、角质、角锥、角子

基本词义

角的拼音: jué  

〈词性:名〉

(1) 古代盛酒的器具。青铜制。形似爵而无柱与流,两尾对称,有盖,用以温酒和盛酒 [an ancient,three legged wine cup]

一角一散。——《仪礼·特牲馈食礼》。注:“角四升,疑古酒器之始,以角为之。”

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礼记·礼器》

(2) 角色,人物 [role;part]。如:主角儿;配角;角艺(卖艺的妓女)

(3) 行当,即主要根据戏曲演员所扮演人物的性别和性格等划分的类型 [type of role]。如:丑角;旦角

(4) 演员 [actor or actores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如:红角儿、名角、坤角、男角、女角

词性变化

角的拼音: jué  

〈词性:动〉

(1) 比试;竞争 [contend]

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之臣之也。——《汉书·贾谊传》

作角抵戏。——《汉书·武帝纪》

肆射御角力。——《吕氏春秋·孟冬》。注:“犹试也。”

日与子弟角。——《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角试(通过比赛成绩比较优劣);解力(比赛武力;动武);口角(争吵;斗嘴)

(3) 衡量,考察 [weight]

角斗甬。——《礼记·月令》。注:“谓平之也。”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孙子》。曹操注:“角,量也。”

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汉书》

(4) 另见 jiǎo  

常用词组

角抵、角斗、角力、角色、角逐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