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ú guàn ér rù
注音ㄩˊ ㄍㄨㄢˋ ㄦˊ ㄖㄨˋ
解释像游鱼那样首尾连贯地进入。比喻有秩序地相继而进。
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邓艾传》:“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例子众才女除卞、孟两家姊妹在后,其余都是按名鱼贯而入。(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七回)
正音“而”,不能读作“ěr”。
辨形“贯”,不能写作“惯”。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谜语信箱;邮筒口
感情鱼贯而入是褒义词。
繁体魚貫而入
近义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反义破门而入、一拥而入
英语coming in succession
俄语один за другим
日语列(れつ)をなして蕑(はい)る
德语hintereinander hereinkommen
造句entrer l'un après l'autre,à la file indienne,à la queue leu-leu
动物生肖牛,虎,蛇
鱼(魚)的拼音:yú(ㄩˊ)
⒈ 脊椎动物的一类,生活在水中,一般有鳞和鳍,用鳃呼吸,冷血:鱼虾。鱼虫。鱼网。鱼跃。鱼贯(像鱼游一样先后相续)。鱼雁(书信,信息)。鱼米乡。鱼尾纹。鱼目混珠。鱼质龙文(喻虚有其表)。
⒉ 姓。
鱼字UNICODE编码U+9C7C,10进制: 40060,UTF-32: 00009C7C,UTF-8: E9 B1 BC。
鱼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鱼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魚
barracuda、fish
象形:像鱼形
fish; surname; KangXi radical 195
详细解释◎ 鱼的拼音:
魚 yú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鱼形。本义:一种水生脊椎动物)
(2) 完全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 [fish]
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说文》
豚鱼吉。——《易·中孚》
鱼木精。——《论衡·指瑞》
鱼十有五。——《仪礼·特牲礼》
鱼网之设。——《诗·邶风·新台》
鲜鱼曰脡祭。——《礼记·曲礼》
鱼上冰,獭祭鱼。——《吕氏春秋》
白鱼跃入王舟中。——《史记·周本记》
(3) 又如:鱼鲩冠儿(女道士戴的鱼脑骨似的尖形帽子);鱼鳞册(“鱼鳞图册”的简称。官府为征派赋役而编造的土地薄册);鱼烂(像鱼鳞那样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鱼轩(用鱼皮装饰的一种车辆,为贵妇乘用);鱼脍(切得很细的鱼肉。特指生食的鱼片);鱼市(批售鱼类的市场);鱼质龙文(外貌似龙,而实质为鱼。比喻虚有其表);鱼米(鱼类和米粮);鱼秧(比鱼苗稍大的小鱼);鱼鱼雅雅(形容威仪整肃的样子。因为鱼贯行,鸦飞成阵)
(4) 某些像鱼的水生动物 [aquatic animal resembling a fish]
鱼甲烟聚,貝胄星罗。——《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5) 又如:鱼甲(鲨鱼皮铠甲);鱼须(鲨鱼的须);鲸鱼;鳄鱼;甲鱼;鲵鱼
(6) 两眼白色的马 [horse with white eyes]
(7) 中医穴位名。指手拇指(或足姆趾)后方的掌(或跖)骨处有明显肌肉隆起,状如鱼腹的部位 [fish]
大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腧。——《灵枢经》
(8) 唐代作为符信用的铜鱼符 [copper-fish tally]。如:鱼契(鱼形的符信);鱼符(意同鱼契)
(9) 古代木制成鱼形的信函 [wooden-fish box]。如:鱼素(书信);鱼书(书信);鱼沉雁杳(比喻音信断绝);鱼肠尺素(指书信);鱼鸿(代指送信人);鱼幅(书信);鱼封(书信)
(10) 姓
◎ 鱼的拼音:
魚 yú
〈词性:动〉
(1) “渔”的古字。打鱼,捕鱼 [fish]
以佃以鱼。——《易·系辞下》
公将如棠观鱼者。——《左传·隐公五年》
抛掉一官如粪壤,好随鱼舸此中间。——宋· 孔武仲《自实丰仓归》
(2) 又如:鱼罟(鱼网);鱼户(捕渔之家);鱼船(钓鱼或捕鱼的船只);鱼钓(钓鱼);鱼榔(捕鱼时用来惊鱼入网的木棒);鱼舸(渔船。又作“鱼舲”);鱼罩(捕鱼竹罩)
鱼白、鱼白、鱼鳔、鱼饼、鱼舱、鱼池、鱼翅、鱼唇、鱼刺、鱼肚、鱼肚白、鱼饵、鱼粉、鱼肝油、鱼缸、鱼狗、鱼贯、鱼花、鱼际、鱼胶、鱼雷、鱼梁、鱼龙混杂、鱼笼、鱼篓、鱼米之乡、鱼目混珠、鱼漂、鱼肉、鱼水、鱼水情、鱼松、鱼塘、鱼网、鱼鲜、鱼汛、鱼盐、鱼雁、鱼秧子、鱼鹰、鱼游釜中、鱼跃、鱼子、鱼子酱
贯(貫)的拼音:guàn(ㄍㄨㄢˋ)
⒈ 古代穿钱的绳索(把方孔钱穿在绳子上,每一千个为一贯):“贯朽而不可校”。腰缠万贯。
⒉ 穿,通,连:贯穿。贯串。贯通(a.连接,沟通;b.对学术等全部透彻地了解)。连贯。贯注。贯彻。贯珠(连珠成串,常用来形容声音的圆润动听)。鱼贯而入。
⒊ 古同“惯”,习惯。
⒋ 原籍,出生地:籍贯。
⒌ 姓。
贯字UNICODE编码U+8D2F,10进制: 36143,UTF-32: 00008D2F,UTF-8: E8 B4 AF。
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贯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貫䝺
be linked together、birthplace、pass through
会意
a string of 1000 coins; to go through
详细解释◎ 贯的拼音:
貫 guàn
〈词性:名〉
(1) (会意。从毌( guàn ),从贝(表示与钱财有关)。“毌”是贯穿之贯,象穿物之形。本义:穿钱的绳子)
(2) 同本义 [string]
贯,钱贝之贯也。——《说文》
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挍。——《汉书》
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唐· 白居易《伤宅》
反尔如贯。——《诗·小雅·何人斯》
(3) 又如:贯朽(串钱的绳子朽断,形容积钱多而经久不用)
(4) 旧时用绳索穿钱,每一千文为一贯 [a string of 1000 cash]
着落店主人家追要原典身钱三千贯。——《水浒》
(5) 又如:贯百(贯伯。一贯钱,一些钱。百:一百文钱);钱串一贯(一千文钱);万贯家私
(6) 事情,事例 [thing;example]
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论语·先进》
(7) 又如:贯利(事功和利益)
(8) 条理;系统 [system]
鱼贯而进。——《三国志·邓艾传》
(9) 又如:贯类(从同类事物的比较中贯通其理);贯鱼(穿成一串的鱼。比喻有次序)
(10) 罪恶 [crime]
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书·秦誓》
(11) 又如:贯恶(一贯的罪恶);贯盈(罪恶满盈);贯天(滔天。形容罪恶、灾祸极大)
(12) 祖籍;籍贯 [native place]
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聖代无征战。—— 唐· 白居易《新丰折臂翁》
(13) 又如:贯系(籍贯世系);贯址(籍贯和地址)
(14) 序次;按顺序排列 [order;arrange in order]
今猥以轻鄙,超伦踰等,上乱聖朝贯鱼之序,下违群士准平立论。——《晋书·蔡谟传》
(15) 又如:贯序(序次;按顺序排列);贯叙(贯序;按次序铨叙录用);贯次(前后有序);贯列(排列);贯比(排列比较)
(16) 通“丱”。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 [forklike hairs]。如:贯发(束发;总发)
(17) 古国名 [Guang state]。故址在曹州济阴县南五六十里
(18) 姓。汉有 贯高
◎ 贯的拼音:
貫 guàn
〈词性:动〉
(1) 用绳子穿连成串 [string]
贯,累也。——《广雅》
贯,穿也。以绳穿物曰贯。——《苍颉》
贯魚以宫人宠。——《易·剥卦》
贯金石。——《列子·周穆王》
射则贯兮。——《诗·齐风·猗嗟》
不贯不释。——《仪礼·乡射礼》
(2) 又如:贯结(用绳子穿起来结牢。形容牢记在心);贯绳(串钱绳);贯繦(串钱绳);贯玉(成串的珠玉。形容文章或容颜体态之美);贯系(贯穿连结)
(3) 穿过;贯通,精通 [pass through]
贯,穿也。——《广雅·释言》
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
始而合,而矢贯余手及肘。——《左传·成公二年》
白虹贯日。——《战国策·魏策》
贯穿经传,驰聘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己勤矣。——《汉书·司马迁传·赞》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后汉书·张衡传》
(4) 又如:贯串(贯通;通达);贯越(贯通穿越);贯穴(贯通);贯心(贯穿心脏);贯头(古代某些民族在布匹中央挖一圆洞套入头颈,作为衣服);贯珠(穿戴珠宝);贯耳(指穿耳戴环以妆饰)
(5) 累;连续 [continue]
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礼记·礼器》
若夫贯日而治洋,一日而曲列之,是所使夫百吏官人为也,不足以是伤游玩安燕之乐。——《荀子·王霸》
(6) 又如:贯鱼承宠(来来往往的宫中女官依次受到宠爱);贯属(连贯;连属);贯辰(贯日;连日);贯日(积日;累日)
(7) 射中;穿透 [hit]。如:贯虱(射中虱子);贯颐(穿通面颊);贯割(身体被箭射中和被割伤);贯洞(穿孔;穿透);贯侯(中靶);贯的(射中靶心)
(8) 经历;经过 [experience]。如:贯秋(经历秋天);贯纬(经历)
(9) 侍奉,服事 [serve]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10) 又如:贯女(侍女);华贯(华美的服事)
(11) 灌注;注入 [pour into]。如:贯输(灌注,聚集;灌输)
(12) 满 [fill;full]。如:贯满(充满;灌满);贯蔽(充满;布满);贯溢(盈满外溢);贯洽(遍满充塞)
(13) 登记入籍 [register;record]。如:贯籍(在户籍簿上登记入册)
(14) 学习;复习 [study]
昼而讲贯,夕雨刃复。——《国语·鲁语下》
(15) 又如:讲贯(讲习)
(16) 通“惯”
(17) 熟习;熟练 [be skillful at;skilled]
无术之智,不教之能,而恃强速贯刃,不足以成也。——《吕氏春秋·不二》
(18) 又如:贯知(习知;熟知);贯酣(通晓熟习);贯习(熟练;熟悉);贯熟(熟习;熟悉)
(19) 习惯 [custom]
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孟子·滕文公下》
(20) 又如:贯战(惯战;善战);贯渎(惯于亵渎鬼神)
(21) 通“弯”( wān )。弯弓,张满弓 [draw a bow]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亦不敢贯弓而报怨。——《史记·陈涉世家》
贯彻、贯穿、贯串、贯气、贯通、贯注
而的拼音:ér(ㄦˊ)
⒈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⒉ 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⒊ 表(从……到……):从上而下。
而字UNICODE编码U+800C,10进制: 32780,UTF-32: 0000800C,UTF-8: E8 80 8C。
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而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洏耏髵能
and that、moreover
象形
and; and then; and yet; but
详细解释◎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 而的拼音: ér
<连>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 而的拼音: ér
〈词性:代〉
(1) 你;你的 [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 而的拼音: ér
<语气>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动〉
(1) 如,好象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2) 另见 néng
而后、而或、而今、而况、而立、而且、而外、而已
◎ 而的拼音: néng
通“能”。
〈词性:名〉
才能 [ability]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词性:动〉
(1) 能够 [can]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汤武与 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2) 另见 ér
入的拼音:rù(ㄖㄨˋ)
⒈ 进,由外到内:进入。入梦。
⒉ 适合,恰好合适:入选。入耳。
入字UNICODE编码U+5165,10进制: 20837,UTF-32: 00005165,UTF-8: E5 85 A5。
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入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agree with、enter、income、join
进、出
象形
enter, come in(to), join
详细解释◎ 入的拼音: rù
〈词性: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2) 同本义 [enter;come into]
入,内也。——《说文》
他人入室。——《诗·唐风·山有枢》
就不欲入。——《庄子·人间世》
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左传·文公十六年》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3) 又如:入门问讳(到别人家里,先需了解人家先祖名讳,以便谈话);入对(进宫回答皇帝的问题);入览(看到);入迁(从外地迁到京城做官);入学(童生考取秀才);入山;入口;入帘(科举时期,考官进场阅卷)
(4) 参加, 加入 [join;be a dmitted to;become a member of]
室人入又。——《诗·小雅·宾之初筵》
自四卿入军机,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入舍布袋(上门女婿);入舍女婿(入舍);入释(参加佛教;进入佛门);入舍(做上门女婿);入脚(进身;指搭上关系);入队;入伙;入金马、登玉堂(考进翰林院。金马、玉堂指汉代的金马门和玉堂殿);入局(加入赌局);入团
(6) 交、交纳 [pay]
入其社稷之臣于秦。——《战国策·秦策》
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汉· 贾谊《论积贮疏》
(7) 又如:入粟(交纳一定数目的钱捐取功名)
(8) 接纳;采纳 [accept]
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周礼·地官·媒氏》
其臣箴谏以不入。——《国语·吴语》
野人莫敢入王。——《史记·楚世家》
商君亡 秦归 魏, 魏怒不入。——《史记·魏世家》
时上颇厌兵,入其言。——罗大经《鹤林玉露》
(9) 与…相适应 [conform to]
曲直之不相入。——《淮南子·主术》。注:“中也。”
(10) 又如:入式(合乎程式);入道;入彀
(11) 入朝,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 [go to court]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汉· 贾谊《过秦论上》
项伯即入见 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12) 又如:入阁拜相(进入内阁,成为宰相);入王(入朝晋见天子);入侍(入朝侍奉);入见(入宫进见);入宦(入官为仆隶);入相(入朝为宰相);入宿(入宫值宿);入贺(入朝庆贺)
(13) 到达 [attain]
寒雨连江夜入吴。——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4) 又如:入月(妇女孕期足月);入玄(达到玄妙的境界);入来(到来;进来);入脚(到临,开始);入圣(达到圣人的境界)
(15) 侵入 [invade]
获大城焉曰入之。——《左传·文公十五年》
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16) 又如:入犯;入抄(侵入抄掠)
(17) 占据 [一个地方或位置] [take in]
乃入据陈(地名)。——《史记·陈涉世家》
(18) 又如:入席;入列;入主(外族进入中原作统治者);入官(从政,做官)
◎ 入的拼音: rù
〈词性:名〉
(1) 收入,进项 [income]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岁入;入不敷出
(3) 古汉语声调之一——见“入声” [entering tone]
入不敷出、入场、入超、入党、入道、入调、入定、入冬、入耳、入犯、入伏、入港、入格、入彀、入骨、入股、入官、入国问禁、入黑、入户、入画、入会、入伙、入籍、入教、入境、入境问俗、入静、入口、入口、入口处、入寇、入库、入理、入殓、入列、入流、入马、入寐、入门、入梦、入迷、入眠、入灭、入魔、入木三分、入暮、入内、入侵、入情入理、入射、入神、入声、入胜、入时、入世、入室、入室操戈、入手、入睡、入土、入团、入托、入微、入闱、入味、入伍、入吾彀中、入席、入乡随俗、入邪、入绪、入选、入学、入学考试、入眼、入药、入夜、入瘾、入狱、入院、入账、入主出奴、入赘、入坐,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