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ún rǎo fú liè
注音ㄩㄣˊ ㄖㄠˇ ㄈㄨˊ ㄌ一ㄝˋ
解释比喻社会动乱,四分五裂。
出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四》:“少陵意谓天宝离乱,四方云扰幅裂,人物岁岁俱灾。”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云扰幅裂是中性词。
繁体雲擾幅裂
近义天下大乱
反义天下一统
动物生肖牛,虎,蛇
云(雲)的拼音:yún(ㄩㄣˊ)
⒈ 说话,引文:人云亦云。子曰诗云。云云(如此,这样;引用文句或谈话时,表示结束或有所省略)。
⒉ 文言助词,句首句中句末都用:云谁之思?岁云暮矣,着记时也云。
⒊ 水气上升遇冷凝聚成微小的水珠,成团地在空中飘浮:行云流水。云蒸霞蔚。
⒋ 指中国“云南省”:云腿(云南省出产的火腿)。
云字UNICODE编码U+4E91,10进制: 20113,UTF-32: 00004E91,UTF-8: E4 BA 91。
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云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雲
cloud
象形
say, speak; clouds
详细解释◎ 云的拼音:
雲 yún
〈词性:名〉
(1) (象形。《说文》:古文字形。象云回转形。“雲”为会意字,从雨,从云。本义:云彩。这个意义后作“雲”)
(2) 同本义 [cloud]
(3) 大气中的水蒸气,凝聚而成小水滴或水粒,或与雨共存时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做云
雲,山川气也。——《说文》
地气上为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有其状若悬於而赤,其名曰云。——《吕氏春秋·明理》
云集响应。——汉· 贾谊《过秦论》
云归而岩穴瞑。——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4) 又如:云瞑(古乐器名);云根(山石。古人认为云是从山石中产生的,故称);云ń(传说中的云车);云狐(用脑门和股两处的狐皮拼成云形花纹的皮衣料);云轮(云车的轮子);云板(佛教道场上用的一种敲击乐器);云彻(像扫除残云那样干净彻底);云护(画在人物周围环护的云彩);云鸿(云中鸿雁,即鸿雁传书。后用指书信);云霾(行云和阴霾);云端里看厮杀(袖手旁观;瞧热闹);云山(云雾缭绕的山);云消雨散(指一切事物都如云雨一样消散不见);云淡风轻;云开见日(比喻清除蒙蔽,重见光明);云情雨意(指男女欢会之情意);云翻雨覆(比喻反复不定)
(5) 比喻轻柔舒卷如云之物
云衫玉带好威仪,三洞真人入奏时。——唐· 曹唐《小游仙诗》
(6) 又如:云髻(女子的发髻);云鬟(形容女女的头发卷曲如云);云衫(轻而薄的衣衫)
(7) 悬浮在周围空气或一种气体中的物质的细微质点,通常是看得见的集合物。如: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蘑菇云
(8) 造成损害、毁损、受到怀疑或有争议的某事物。如:在这桩交易上疑云未散
(9) 借指高空 [upper air;high altitude]
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楚辞·九歌·云中君》
(10) 又如:云中(云霄之中,高耸入云的山上);云枝(高耸入云的树枝);云杪(云霄,高空);云扃(高山上的屋门。借指高山上的房屋)
(11) 指环绕某种物体的一种假定介质 [atmosphere]。如:电子云
(12) 云南省的简称 [Yunnan]
(13) 姓
◎ 云的拼音:
雲 yún
〈词性:形〉
(1) 比喻盛多 [numerous;many]
齐子归止,其从如云。——《诗·齐风·敝笱》
威武纷云。——《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云:“纷云,盛貌。”
(2) 又如:云从(比喻随从众多);云会(如云聚集,比喻众多);云涛(形容云起盛多如波涛汹涌)
(3) 比喻高 [high]
黄帝得之,以登云天。——《庄子·大宗师》
(4) 又如:云天(高天。云,极言其高);云步石梯(登向高处的石阶);云房(古时称隐士或僧道的住所)
(5) 比喻疏远 [remote]。如:云仍(泛指远孙);云孙(从本身算起的第九代孙);云壤(指天地;比喻相距很远)
(6) 比喻飘泊不定 [moving]。如:云客(云游江湖的术士);云水全真(游方道士);云心(闲散的心);云水(指远行脚僧或游方道士);云水道人(指游方道士)
◎ 云的拼音: yún
〈词性:动〉
(1) 说 [say;speak]
我旧云刻子。——《书·微子》。马注:“云,言也。”
伊谁云从?——《诗·小雅·何人斯》
大旱之日短而云灾。——《公羊传·文公二年》
谁云救之。——《国语·晋语》
自云先世。——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此中人语云。
云欲自修改。——《世说新语·自新》
孔子云。—— 唐· 刘禹锡《陋室铭》
(2) 又如:人云亦云;不知所云;诗云
(3) 有 [have]
其云益乎?——《荀子·法行》
(4) 为,是 [be]
虽云匹夫,霸王可也。——《后汉书》
(5) 旋 [revolve;turn]
洽比其邻,昏姻孔云。——《诗·小雅·正月》
◎ 云的拼音: yún
〈词性:助〉
无实在意义
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宋将军云。—— 明· 魏禧《大铁椎传》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明· 魏学《核舟记》
谓之天门云。——清· 姚鼐《登泰山记》
请命西后云。——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 云的拼音: yún
〈词性:代〉
如此;这样 [such;so]
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平漂没,溺其人民”云。——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云霭、云斑、云鬓、云彩、云层、云堤、云滴、云端、云朵、云尔、云帆、云海、云汉、云集、云际、云间、云脚、云街、云锦、云开雾散、云粒、云量、云锣、云母、云南、云泥之别、云片糕、云气、云雀、云散、云杉、云涛、云梯、云天、云头、云图、云土、云腿、云雾、云霞、云消雾散、云霄、云兴霞蔚、云崖、云烟、云翳、云涌、云游、云雨、云云、云遮、云遮雾障、云者、云蒸霞蔚、云柱
扰(擾)的拼音:rǎo(ㄖㄠˇ)
⒈ 搅乱:扰乱。扰害。扰攘(骚乱,纷乱,如“干戈扰扰”)。干扰。
⒉ 增添麻烦:打扰(客气话,表示给别人添了麻烦)。困扰。叨扰。庸人自扰。
⒊ 驯顺,安:“以佐王安扰邦国”。
⒋ 畜养:“掌养猛兽而教扰之”。
扰字UNICODE编码U+6270,10进制: 25200,UTF-32: 00006270,UTF-8: E6 89 B0。
扰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扰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擾
harass、trouble
形声:从扌、尤声
disturb, annoy, agitate
详细解释◎ 扰的拼音:
(1) 擾 rǎo
〈词性:动〉
(2) (形声。从手,擾省( yōu )声。本义:搅扰;扰乱)
(3) 同本义 [disturb;create disturbance]
扰,扰乱也。——《玉篇》
各有攸处,德用不扰。——《左传·襄公四年》
秦失其道,豪杰并扰。——《史记·太史公自序》
当农桑时,以役事扰民者,举正以闻。——《三国志·吴主传》
(逆夷)不敢复行兹扰。——《广东军务记》
大惊扰。——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4) 又如:扰搅(搅扰);扰怨(扰民惹怨);扰紊(扰乱);扰逼(骚乱逼迫);扰累(扰害);扰习(言习以为常);扰夺(掠夺);扰民(侵扰百姓)
(5) 叨扰,指受人财物、饮食 [receive other’s effects or food and drink]
凡吊及送丧葬者,必助其丧事而勿扰也。——司马光《书仪》
(6) 安抚;和顺 [appease;pacify]
以扰万民。——《周礼·大宰》
(7) 又如:扰乂(安定,治理);扰绥(安抚)
(8) 驯养 [raise and train;tame]
乃扰畜龙。——《左传·昭二九年》
(9) 又如:扰化(教化);扰畜(驯服;驯养);扰柔(驯服);扰服(驯服);扰狎(驯服);扰民(驯服百姓);扰顺(驯服)
◎ 扰的拼音:
擾 rǎo
〈词性:形〉
(1) 混乱;烦乱 [confusion;chaos]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杜牧《阿房宫赋》
(2) 又如:扰冗(烦乱);扰惑(烦乱);扰烦(烦扰);扰弊(因纷扰而衰弊);扰嚷(犹吵闹);扰惧(惊恐,慌乱)
(3) 浑浊不清 [muddy]
水扰则鱼鳖不大。——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引《吕氏春秋》
(4) 柔弱;顺从 [weak;obedient]
扰而毅。——《书·皋陶谟》
其后有刘累,学扰龙。——《史记·夏本纪》
里安户扰,罔有不咸。——宋· 曾巩文
(5) 又如:扰从(顺从);扰毅(和顺坚毅)
◎ 扰的拼音:
擾 rǎo
〈词性:名〉
家畜 [domestic animals]
其畜宜六扰。——《周礼·夏官》。郑玄注:“六扰,马、牛、羊、豕、犬、鸡。”
扰动、扰乱、扰攘、扰扰、扰袭、扰杂
幅的拼音:fú(ㄈㄨˊ)
⒈ 布的宽度:幅面。双幅。宽幅。
⒉ 泛指事物的宽度:幅度。幅员(“幅”是宽度,“员”是周围。指疆域或领土的面积。如“我国幅幅广大”)。振幅。篇幅。
⒊ 边缘:边幅。
⒋ 量词,用于布帛、图画等:一幅画。五幅布。
幅字UNICODE编码U+5E45,10进制: 24133,UTF-32: 00005E45,UTF-8: E5 B9 85。
幅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幅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䋹畐䌿
breadth
形声:从巾、声
piece, strip, breadth of, hem
详细解释◎ 幅的拼音: fú
〈词性:名〉
(1) (形声。从巾,畐( fú )声。从“巾”表示与布帛有关。声符“畐”训“满”(参“福”字条),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布帛的宽度(广)与“满”有相通之处,故可以引申。本义: 布帛的宽度)
(2) 同本义。古制一幅为二尺二寸。今为布帛、呢绒等宽度的通称 [width]
幅,布帛广也。——《说文》
布帛二尺二寸为幅。——《汉书·食货志》
半幅终幅。——《仪礼·士丧礼》。注:“半幅一尺,终幅二尺。”
邪幅在下。——《诗·小雅·采菽》。注:“邪缠束,故名邪幅。”
幅巾。——《后汉书·符融传》。注:“以一幅为之。”
(3) 又如:单幅,双幅;宽幅的白布;幅裂(像布幅一样割裂);幅巾(古代用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男子用以束发,也叫幞头);幅练(成幅的白练)
(4) 引申指地面或书画面的广狭 [width]
幅陨既长。——《诗·商颂·长发》
幅者,所以正曲枉也。——《列女传·母仪》
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5) 又如:篇幅;振幅
(6) 界限,限度 [limit]。如:幅程(范围,尺度);幅利(使贪利之心有所节度)
(7) 指布帛或纸张 [cloth or paper]
其男子衣以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缀。——《晋书》
◎ 幅的拼音: fú
〈词性:量〉
——记述长条或方形的东西。如:一幅画;一幅对子
◎ 幅的拼音: fú
〈词性:动〉
覆盖,用东西遮在…上面 [cover]
一茎竹稿剔船尾,两幅青幕幅船头。——白居易《泛小舱》
◎ 幅的拼音: fú
〈词性:形〉
通“福”。古称富贵寿考为福 [good luck]
幅陨既长,有娀方将。——《诗·商颂·长发》
幅度、幅员
裂的拼音:liè(ㄌ一ㄝˋ)
⒈ 破开,开了缝(fèng ):裂开。裂纹。裂缝。裂痕。裂变(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其他原子核,并放出中子的过程)。裂隙。裂罅(裂缝)。分裂。破裂。决裂。割裂。扯裂。
裂的拼音:liě(ㄌ一ㄝˇ)
⒈ 物体的两部分向两旁分开:裂着怀。
裂字UNICODE编码U+88C2,10进制: 35010,UTF-32: 000088C2,UTF-8: E8 A3 82。
裂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裂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列
crack、rend、split
形声:从衣、列声
split, crack, break open; rend
详细解释◎ 裂的拼音: liě
〈词性:动〉
(1) 〈词性:方〉∶物件的两部分向两边分开 [with two parts of sth.separated to both sides]。如:裂着怀
(2) 另见 liè
裂巴
◎ 裂的拼音: liè
〈词性:名〉
(1) (会意。从衣,从列,列亦声。本义:裁剪后的丝绸残余)
(2) 同本义 [odd bits of cloth]
裂,缯余也。——《说文》
垂带而厉(裂)。——《诗·小雅·都人士》
纪裂繻,公谷以履为之。——《左传·隐公二年》
(3) 又如:裂繻(汉制,裂缯帛为符信,凭以出入关隘)
(4) 裂缝 [chink;crack]。如:破裂(出现裂缝)
(5) 两相邻部分连接处形成的线或沟;常指裂开而成的线 [suture]。如:豆的腹裂
◎ 裂的拼音: liè
〈词性:动〉
(1) 裁剪;扯裂 [cut into parts;cut;clip]
裂,裁也。——《广雅》
裂裳帛而与之。——《左传》
旌旗裂。——《资治通鉴·唐纪》
娇儿恶卧踏里裂。——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声如裂帛。——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裂帛(撕裂布帛;裁剪布帛作为书信);裂素(裁剪白绢以绘画作文);裂破(撕坏);裂裳(撕裂衣裳)
(3) 割,分 [divide]
裂,分也。——《广雅》
裂地而封之。——《庄子》
(4) 又如:裂土(割据土地);裂石流云(裂开山石,震动云霄。形容声音高昂响亮);裂土(给有功之臣分封土地);裂饼(分饼。亦指把所爱之物分赐他人);裂地(划分土地);裂拆(分裂,裂开)
(5) 分裂;裂开 [split;break up]
衣裳绽裂。——《礼记·内则》
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注:“分离也。”
目眦尽裂。——《史记·项羽本记》
四极废,九州裂。——《淮南子》
马首裂。——明· 魏禧《大铁椎传》
股落腹裂。——《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分裂(整体的事物分开);爆裂(突然破裂);裂眼(形容极其愤怒的样子);裂肤(皮肤冻裂。形容严寒的样子);裂冠毁冕(碎裂其冠,毁坏其冕。比喻绝意仕进);裂冕挂冠(比喻抛弃冠晚,不再为官;挂冠求去,致仕归隐);裂地(地面坼裂;使地面开裂);裂眦(裂眥。因发怒而眼睛睁得极大,眼眶似乎要裂开。形容极其忿怒的神态);裂绝(破坏断绝);烈敝(破裂损坏)
(7) 另见 liě
裂变、裂唇、裂缝、裂谷、裂果、裂痕、裂开、裂口,裂口儿、裂理、裂片、裂纹、裂璺、裂隙、裂罅、裂牙、裂殖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