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ān yīng zhī zú
注音ㄗㄢ 一ㄥ ㄓ ㄗㄨˊ
解释簪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借指宦官。旧时指世代作官的人家。
出处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一章:“金粉世家、簪缨之族多如牛毛当不在话下。”
例子他出身簪缨之族,肯定能成功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世代作官的人家。
感情簪缨之族是中性词。
近义簪缨世族、簪缨世胄
动物生肖牛,虎,蛇
簪的拼音:zān(ㄗㄢ)
⒈ 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首饰,古代亦用以把帽子别在头发上:簪子。金簪。玉簪。簪缨(做官者显贵之称)。簪绅。
⒉ 插,戴:簪戴。簪菊。簪笔(古人朝见,插笔于冠,以备记事)。簪笏(古代笏以记事,簪笔以备写,臣僚奏事执笏簪笔。故亦称做官)。
簪字UNICODE编码U+7C2A,10进制: 31786,UTF-32: 00007C2A,UTF-8: E7 B0 AA。
簪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簪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兂簮
hairpin
形声:从竹、声
hairpin, clasp; wear in hair
详细解释◎ 簪的拼音:
簮 zān
〈词性:名〉
(1) (形声。从竹,賛( zǎn )声。古文字形,象针形头饰形。本义:簪子。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 同本义 [hairpin]
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韩非子》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2) 又如:簪冕(冠簪与冕服);簪绂(簪,冠簪;绂,丝制的帽带);簪裾(古时显贵所穿着的服饰);簪缨缙绅(比喻仕宦之人)
◎ 簪的拼音: zān
〈词性:动〉
(1) 插戴在头上 [wear in one’s hair]
西门豹簪笔磬折,向 河立待良久。——《史记·滑稽列传》
乃簪一花。——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2) 又如:簪朵(犹簪花,戴花);簪挂(簪花挂彩);簪星曳月(形容佩带光彩耀眼);簪冠(插簪于冠);簪花(戴花);簪菊(古人习俗,于重阳节插戴菊花以避邪延年)
(3) 连缀 [stitch meet]
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仪礼·士丧礼》
(4) 又如:簪合(折簪重合。指女子丧夫后再遇意中人而结为夫妇);簪蒿席草(以蒿作簪,以草为席。形容生活艰苦)
簪缨、簪子
缨(纓)的拼音:yīng(一ㄥ)
⒈ 用线或绳等做的装饰品:帽缨子。红缨枪。缨穗。
⒉ 像缨的东西:萝卜缨子。
⒊ 带子,绳子:长缨。
缨字UNICODE编码U+7F28,10进制: 32552,UTF-32: 00007F28,UTF-8: E7 BC A8。
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缨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纓绬䋝
tassel
形声:从纟、婴声
a chin strap; tassel; to annoy, bother
详细解释◎ 缨的拼音:
纓 yīng
〈词性:名〉
(1) (形声。从糸,婴声。本义:系在脖子上的帽带)
(2) 同本义 [cap or hat ribbon]
缨,冠系也。——《说文》
鲜冠组缨,绛衣博袍。——《墨子·公孟》
正冠而缨绝。——《庄子·让王》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楚辞·渔父》
戴朱缨宝饰之帽。——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缨冠(把帽带连同帽子一齐加于头上。形容极为急迫,来不及整束)
(4) 彩带,古代女子许嫁时所佩 [coloured ribbon]。亦用以系香囊。如:缨徽(妇女所佩的香囊)
(5) 套马的革带,驾车用。引申指绳索 [leather ribbon]
咸龙旂而繁缨。——张衡《东京赋》。 薛注:“缨,马鞅也。”
鞶厉游缨。——《左传·桓公二年》。注:“缨,在马膺前如索帬。”
以缨拾矢可也。——《礼记·曲礼下》。注:“缨,缨卷也。”
(6) 又如:缨缴(被系有绳子的箭所射中);缨铰(捆绑人的绳子与枷锁。比喻拘限)
(7) 丝、线等做成的穗状饰物 [tasse1]。如:红缨;帽缨;缨佩(以缨纽为佩饰);缨蕤(帽子的垂饰);缨徽(妇女所佩带的香囊)
◎ 缨的拼音:
纓 yīng
〈词性:动〉
(1) 缠绕、系牵。通“婴” [twine]
而不缨垢氛。——谢灵运《述祖德》。 李善注:“缨,绕也。”
(2) 又如:缨情(犹系心)
(3) 遭受 [suffer from]。如:缨缴(中箭。缴( zhuó ):箭上的丝绳。借指箭)
缨络、缨帽、缨子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㞢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族的拼音:zú(ㄗㄨˊ)
⒈ 亲属,泛指同姓之亲:族规。族长。家族。
⒉ 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种族。
⒊ 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人群的稳定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的语言、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民族。
⒋ 聚居而有血统关系的人群的统称:宗族。氏族。部族。
⒌ 事物有共同属性的一大类:芳香族。
⒍ 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有罪,把全家或包括母亲、妻家的人都杀死:族灭。
⒎ 聚合,集中:云气不待族而雨。
族字UNICODE编码U+65CF,10进制: 26063,UTF-32: 000065CF,UTF-8: E6 97 8F。
族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族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嗾㞺瘯鏃
a group of thing with common features、clan、family、race、strain
会意:箭矢射向大旗,表聚集
a family clan, ethnic group, tribe
详细解释◎ 族的拼音: zú
〈词性:名〉
(1) (会意。本义:箭头)
(2) 同本义 [arrowhead]
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说文》。
(3) 家族,氏族 [clan]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书·尧典》。陆德明释文:“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
(4) 又如:大族(人口多、分支繁的家族);族氏(宗族姓氏);族正(清时聚族而居的地方;挑选族中地位名望最高的人主持和裁决本族事务,名为“族正”)
(5) 姓氏,表明家族、宗族系统的称号 [surname]
亡秦族矣。—— 汉· 贾谊《过秦论》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聚,团结)——宋· 王安石《伤仲永》
繁衍之族。——清· 洪亮吉《治平篇》
(6) 又如:族地(一姓一族的土地);族姓(同姓的亲族;家族姓氏;世族大姓)
(7) 民族 [nationality]。如:汉族;回族;维吾尔族
(8) 古代百家为一族 [a hundred families]
四闾为族,使之相葬。——《周礼》。郑玄注:“闾,二十五家;族,百家。”
(9) 又如:族长
(10) 品类,种类 [species]
士大夫之族。——唐· 韩愈《师说》
莫不族布。——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11) 动植物分类学中相当于亚群或子群,或在此之下,但经常次于亚科的单位;亦指不按分类学的自然群 [tribe]。如:猫族;玫瑰族
(12)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knot]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庄子·养生主》
◎ 族的拼音: zú
〈词性:动〉
(1) 灭族。把 [罪犯的] 家族成员全部处死 [execute all family members (of a criminal)]
族秦者, 秦也,非天下也。—— 唐· 杜牧《阿房宫赋》
(2) 又如:族诛(族灭。一人犯罪,整个家族、亲属被诛灭)
(3) 丛聚 [gather together]
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庄子》
(4) 又如:族生(丛生);族居(群居;聚居);族云(凝聚的云气)
◎ 族的拼音: zú
〈词性:形〉
(1) 众多 [multitudinous]
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韩非子·喻老》
(2) 又如:族庖(众庖。指一般的厨师)
族产、族规、族类、族谱、族亲、族权、族人、族田、族长、族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