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杂学旁收的意思

xuépángshōu

杂学旁收



拼音zá xué páng shōu

注音ㄗㄚˊ ㄒㄩㄝˊ ㄆㄤˊ ㄕㄡ

解释杂学:各种各样的学问;旁:广泛。多方面广泛地吸取和积累知识。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等。

感情杂学旁收是中性词。

近义博采众长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ㄗㄚˊ   繁体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VSU  仓颉  KND  郑码  QYF  四角  40904  结构  上下电码  7177  区位  5251  统一码  6742  笔顺  ノフ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杂(雜)的拼音:zá(ㄗㄚˊ)  

⒈ 多种多样的,不单纯的:杂乱。杂沓。杂感。杂志。杂货。杂居。杂务。杂品。错综复杂。私心杂念。

⒉ 混合:夹杂。混杂。杂交。

统一码

杂字UNICODE编码U+6742,10进制: 26434,UTF-32: 00006742,UTF-8: E6 9D 82。

杂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杂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朵雜雑襍

汉英互译

miscellaneous、mixed、sundry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原为形声

English

mixed, blended; mix, mingl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杂的拼音:

雜、襍   

〈词性:动〉

(1) (形声。从衣,集声。本义:五彩相合)

(2) 同本义 [multicoloured]

画绘之事,杂五色。——《周礼·考工记》

(3) 混合;搀杂 [mix; mingle]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

彼此错杂。——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4) 又如:杂烩菜(将各种剩菜合并在一起的菜淆);夹杂(搀杂);杂就(参杂而成);混杂(混合搀杂)

(5) 聚会;聚集 [get together; assemble]

杂,聚也。——《广雅》

四方来杂,远乡皆至。——《吕氏春秋》

(6) 又如:杂物(聚集事物)

词性变化

杂的拼音:

  

〈词性:形〉

(1) 驳杂不纯 [heterogeneous;mixed]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晋· 陶潜《桃花源记》

(2) 又如:杂面(杂合面粉作的面条)

杂彩三百匹。——《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杂花生树。——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昧没而杂。——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杂然而前陈。——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少杂树。——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杂裳(前黑后黄的下衣)

(4) 紊乱 [disorderly;chaotic]。如:杂错(交错混杂);嘈杂(声音杂乱;喧闹);庞杂(多而杂乱)

(5) 繁琐;细碎 [(of writings and speech) many and miscellaneous with trifles]。如:杂冗(零杂事务;公务繁忙的谦辞);杂言(不主一家而杂采众家的言论);杂说(博采众家的学说)

(6) 众多 [of population multitudinous;numerous]

杂然相许。——《列子·汤问》

(7) 又如:杂沓(众多而纷杂的样子);杂袭(众多的样子);杂玩(各种玩物)

(8) 各种 [various]。如:杂趁(多种非正式职业;做零活);杂服(各种服制);杂帛(各种细绢的通称)

(9) 正项以外 [extra;other than]。如:杂学旁收(指不去攻读八股文,而喜好诗词、曲赋、小说等其他门类的学问)

(10) 交错,交会 [crisscross]

嘈嘈切切错杂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

杂植兰桂竹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杂的拼音:

  

〈词性:副〉

都;共同 [together; jointly; common]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

杂的拼音:

  

〈词性:名〉

(1) 旧时等外的小官为杂职,如清代九品未入流之类或统称为佐杂 [minor official]

听我将、弁、参、杂管领。——清· 严如熤《苗防备览要略》

(2) 传统戏曲角色名。元杂剧、明清传奇以至京剧里的“杂”,一般扮演杂差、百姓等人物 [a part of traditional opera]

杂绯衣扮秦国引院子 梅香各乘车行上。——《长生殿》

(3) [量]通“匝”(   )。圈 [circle]

守宫三杂,外环,隅为之楼。——《墨子》

并行而杂,是礼之中流也。——《荀子·礼论》

以数杂之寿。——《淮南子·诠言》

常用词组

杂拌儿、杂草、杂凑、杂感、杂工、杂环、杂烩、杂婚、杂货、杂货店、杂记、杂技、杂家、杂件,杂件儿、杂交、杂居、杂剧、杂粮、杂流、杂录、杂乱、杂乱无章、杂牌,杂牌儿、杂七杂八、杂糅、杂色、杂食、杂耍、杂税、杂说、杂碎、杂遝、杂谈、杂务、杂物、杂项、杂役、杂音、杂志、杂质、杂种、杂字

  拼音  xué   注音  ㄒㄩㄝˊ   繁体    
部首  子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IPBF  仓颉  FBND  郑码  VDWY  四角  90407  结构  上下电码  1331  区位  4907  统一码  5B66  笔顺  丶丶ノ丶フフ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学(學)的拼音:xué(ㄒㄩㄝˊ)  

⒈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学生。学徒。学习。学业。学友。学者。学阀。学制。学历。学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

⒉ 传授知识的地方:学校(简称“学”或“校”)。学院。学府。中学。大学。上学。

⒊ 掌握的知识:学问(简称“学”)。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学位。学士(a.学位名,大学毕业生;b.古代官名)。才学。治学。学识。博学多才。

⒋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学说。哲学。数学。小学(a.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b.现指初等学校)。

统一码

学字UNICODE编码U+5B66,10进制: 23398,UTF-32: 00005B66,UTF-8: E5 AD A6。

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学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學斈

汉英互译

study、learn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原为形声

English

learning, knowledge; school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学的拼音:

壆、斈 xué  

〈词性:动〉

(1)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2) 同本义 [study;learn]

学,识也。——《广雅》

好学近乎知。——《礼记·中庸》

念终始典于学。——《礼记·文王世子》

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尚书大传》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庄子·庚桑楚》

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而时习之。——《论语》

学即继以问也。——清· 刘开《问说》

(3) 又如:学书(认真读书);学学乖(经世面,学聪明);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学习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学习文化知识);学古(学习研究古代典籍)

(4) 模仿 [imitate;mimic]

[巧姐儿]笑嘻嘻走到 凤姐身边学舌。——《红楼梦》。又如:学嘴(学舌);调嘴学舌;学他爸爸走路的样子;学不上来

(5) 讲述,说 [speak]

一五一十向着珍哥、 晁大舍学个不了。——《醒世姻缘传》

见说万山潭,渔童尽能学。——唐· 陆龟蒙《鱼具》

(6) 又如:学舌(说闲话;搬弄是非)

(7) 讲学 [give lectures]

学,教也。——《广雅》

叔仲皮学子柳。——《礼记》

凡学世子及学士。——《礼记·文王世子》

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资治通鉴》

词性变化

学的拼音:

xué  

〈词性:名〉

(1) 学校 [school]。又曾称学庐、学教、学馆、学堂、学宫、学院、学屋、学园

学,官也。——《广雅·释室》

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

学则三代共之。——《孟子》

万用入学。——《夏小正》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礼记·王制》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韩愈《进学解》

(2) 又如:学俸(教师的薪水);学宪(学台);学台(学政);学里(明清时设立的管理各级地方儒生的机构)

(3) 学问 [learning]

天子积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有未达。——清· 刘开《问说》

是芋视乃学。——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生平为学。——清· 张廷玉《明史》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学耻全牛(惭愧学问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学行(学问与品行);才学(才能与学问);绝学(失传的学问);家学(祖传学问)

(5) 学科;某一门类系统的知识 [subject of study;branch of learning]

今日覩卿词学。——《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

(6) 又如:文学;哲学;地理学;化学;问学于师

常用词组

学报、学步、学步邯郸、学部、学潮、学程、学而不厌、学阀、学房、学费、学分、学风、学府、学工、学好、学会、学会、学籍、学监、学界、学究、学科、学理、学力、学历、学龄、学名、学年、学派、学期、学舌、学生、学识、学时、学士、学术、学术界、学说、学堂、学田、学童、学徒、学位、学问、学习、学校、学业、学以致用、学艺、学艺、学员、学院、学长、学制、学子

  拼音  páng bàng   注音  ㄆㄤˊ ㄅㄤˋ   
部首  方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86  UPYB  五笔98  YUPY  仓颉  YBYHS  郑码  SUWS  四角  00227  结构  上中下电码  2460  区位  3752  统一码  65C1  笔顺  丶一丶ノ丶フ丶一フ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旁的拼音:páng(ㄆㄤˊ)  

⒈ 左右两侧:旁边。旁侧。旁门。旁出。旁听。旁若无人。

⒉ 其他,另外:旁人。旁的话。触类旁通。责无旁贷。旁证。旁白(戏剧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旁落。

⒊ 广,广泛:旁征博引。

⒋ 邪、偏:旁门左道。

⒌ 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偏旁。竖心旁儿。

其他字义

旁的拼音:bàng(ㄅㄤˋ)  

⒈ 古同“傍”,靠。

统一码

旁字UNICODE编码U+65C1,10进制: 26049,UTF-32: 000065C1,UTF-8: E6 97 81。

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旁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㝑㫄傍雱

汉英互译

other、side

造字法

形声:上形下声

English

side; by side, close by, nea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旁的拼音: bàng  

〈词性:动〉

(1) (古通“傍”)

(2) 依傍;依附 [depend on]

匈奴大发十余万骑,南旁塞至符奚庐山。——《汉书·赵充国传》

(3) 又如:旁沿(依附沿袭);旁缘(依仗)

(4) 靠近 [be near to]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引渭穿渠起 长安,旁南山下,至 河三百余里。——《汉书》

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5) 又如:旁午(将近中午);旁车(靠近车子)

(6) 依照;仿效 [follow]

扬雄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汉书》

(7) 通“谤”。诽谤 [defame;slander]

不窥密,不旁狎,不道旧故。——《礼记·少仪》

(8) 另见 páng  

基本词义

旁的拼音: páng  

〈词性:形〉

(1) (形声。从二阙,方声。本义:大;广)

(2) 同本义 [great;broad;extensive]

旁,溥也。——《说文》

旁,广也。——《广雅》

旁求俊彦。——《书·太甲上》。传:“旁,非一方。”

群后旁戾。——张衡《东京赋》

(3) 又

旁震八鄙。

陶冶大炉,旁薄群生。——《汉书·扬雄传》

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庄子·逍遥游》

杂能旁魄而无用。——《荀子·性恶》。注:“旁魄,广博也。”

(4) 又如:旁畅(广通博晓);旁行(广泛流传);旁收(广泛收罗);旁求(四处征求;广泛搜求);旁施(广施);旁开(广开);旁薄(旁礴、旁魄。广博;无际;广被充塞);旁罗(遍布);旁瞩(遍视);旁靡(普及);旁罗(遍及);旁雪(普遍洗雪);旁通(遍通)

(5) 横 [transverse]。如:旁午(纵横交错);旁行(横写);旁行书(横写的文字);旁穿(横穿);旁师(横向学习);旁贯(横贯)

(6) 别的,其他的 [else;other]

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 道书》

(7) 又如:旁入(其他收入);旁言(他人的话);旁省(别的宫廷);旁推(由此及彼地推论);旁讼(诉讼涉及他人);旁寄(别有寄托);旁贷(谓推卸他人)

词性变化

旁的拼音: páng  

〈词性:名〉

(1) 旁边。古同“傍” [side]

旁,犹边也,侧也。——《玉篇》

其旁可以圉风寒,上可以圉雪霜露。——《墨子·节用中》

旁天子而立于堂上。——《逸周书·王会》

士旁三揖。——《礼记·丧大记》

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宋· 王傥《唐语林·雅量》

斫其正,养其旁条。——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2) 又如:两旁(左右两边);旁首(旁边);旁训(正文旁边附注的释义或音读);旁生(旁边生长);旁立(在旁边侍立);旁仄(近侧;左右)

(3) 附近 [nearby]

天之中央亦高四旁六万里。——《周髀算经》

(4) 又如:四旁(前后左右很近的地方);近旁(附近;旁边);旁民(附近之民);旁谷(附近的山谷);旁近;旁郡(附近的州郡);旁座(指邻座的人)

(5) 四面 [round]。如:旁戾(从四方而至);旁射(犹四射);旁溢(向四面八方流去);旁午(四面八方;到处)

(6) 汉字的偏旁 [lateral radical of a Chinese character]。如:形旁,声旁

旁的拼音: páng  

〈词性:动〉

(1) 辅助,辅佐 [assist]

日有志极而无旁,终老独以离异兮。——《楚辞·屈原·九章》。注:“旁,辅也。”

(2) 另见 bàng  

常用词组

旁白、旁边、旁侧、旁岔儿、旁出、旁观、旁观者清、旁及、旁街、旁近、旁路、旁落、旁门、旁门歪道、旁门左道、旁敲侧击、旁人、旁若无人、旁听、旁通、旁骛、旁系亲属、旁压力、旁征博引、旁证、旁支、旁注、旁坐

  拼音  shōu   注音  ㄕㄡ   
简体部首  攵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6画  
繁体部首  攴部  
五笔  NHTY  仓颉  VLOK  郑码  ZIMO  四角  28740  结构  左右电码  2392  区位  4253  统一码  6536  笔顺  フ丨ノ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收的拼音:shōu(ㄕㄡ)  

⒈ 接到,接受:收发。收信。收支。收讫。收益。

⒉ 藏或放置妥当:这是重要东西,要收好了。

⒊ 割断成熟的农作物:收割。收成。麦收。

⒋ 招回:收兵。收港。

⒌ 聚,合拢:收容。收理。收集。

⒍ 结束:收尾。收煞。收盘。

⒎ 逮捕,拘押:收捕。收监。收押。收审。

⒏ 约束,控制(感情或行动):收束。收心。收伏(亦作“收服”)。

统一码

收字UNICODE编码U+6536,10进制: 25910,UTF-32: 00006536,UTF-8: E6 94 B6。

收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收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㧃収敊

汉英互译

accept、control、draw in、harvest、income、receive、stop、draw in

相关字词

支、发、放、送、种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gather together, collect; harves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收的拼音:

shōu  

〈词性:动〉

(1) (形声。从攴(   ),收( jiū  )声)

(2) 同本义 [arrest]

收,捕也。——《说文》

女反收之。——《诗·大雅·瞻卬》。传:“拘收也。”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 武,而收系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

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后汉书·张衡传》

(3) 又如:收领(捉拿);收系(逮捕下狱);收付(拘捕罪犯,交付办案);收考(拘捕考问);收夷(捕杀);收劾(拘捕弹劾);收案(拘捕案问);收掩(收捕);收执(捉拿);收禁(拘押监禁);收领(拘禁)

(4) 收拾;收取 [receive;accept;accomodate]

收,取也。——《广雅》

收以奔褒。——《国语·郑语》。注:“取也。”

勤者有事则收之。——《礼记·玉藻》。疏:“谓敛持在手。”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战国策·齐策》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古来白骨无人收。——唐· 杜甫《兵车行》

(5) 又如:收发报;收信;收什(收拾);收局(收拾局面);收捉(方言。收拾;修建);收略(收拾;安排);收解(当铺收进的抵押品)

(6) 聚集;收集 [gather;collect]

收,敛也。——《小尔雅》

我其收之。——《诗·周颂·维天之命》。传:“聚也。”

既蜡而收。——《仪记·郊特牲》。注:“谓收敛积聚也。”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宋· 王安石《伤仲永》

(7) 又如:收括(聚集;约束);收藉(聚集;收集)

(8) 收容;接受 [take in;admit into]

仲尼七十说,历聘莫见收。—— 李白《赠崔郎中宗之》

收孤寡,补贫穷。——《荀子·王制》

(9) 又如:收小的(接生);收管(接收囚犯后签的回执)

(10) 收获;收割 [harvest;reap]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史记·太史公自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11) 又如:收田(收割农田的作物)

(12) 使中断、停顿或终止 [stop]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3) 又如:收功(止息功能);收泪;收科(收场;圆场);收逢(收场;罢休);收煞(收场;结局);收成结果(送上死路);收驩(停止作乐);收声(止声;销声);收计(关闭清点)

(14) 征收 [collect;levy taxes]

收租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收田租亩四升。——曹操《抑兼并令》

收取其钱得数百万。——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15) 又如:收租;收税

(16) 收回;收缴 [get back]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汉· 贾谊《过秦论》

(17) 又如:收掌(科举考试的办事人员。外收掌负责收卷;内收掌负责把试卷分给各房房官)

(18) 收藏;保存 [store]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战国策·燕策》

(19) 占取 [control]

秦将 王翦破 赵,虏 赵王,尽收其地。——《战国策·燕策》

(20) 收回;收复 [recapture]

攻大泽乡,收而攻 蕲。——《史记·陈涉世家》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词性变化

收的拼音: shōu  

〈词性:名〉

(1) 收获;收成 [harvest;crop]

其能耕者不过百,百亩之收不过百担。——晁错《论贵粟疏》

(2) 又如:丰收;欠收;颗粒无收

(3) 收藏品 [collections]

燕、 赵之收藏。—— 杜牧《阿房宫赋》

(4) 收入 [money received;receipts;income]。如:收支

(5) 车箱底部四面的横木,即车轸 [log]

(6) 夏代冠名 [crown]

帝尧者…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史记·五帝本纪》

常用词组

收报、收编、收兵、收藏、收场、收成、收词、收存、收冬、收发、收方、收服,收伏、收复、收割、收工、收购、收回、收获、收集、收监、收缴、收据、收看、收口、收揽、收礼、收理、收敛、收殓、收留、收拢、收录、收录机、收罗、收买、收纳、收盘、收讫、收清、收秋、收容、收入、收审、收生、收尸、收拾、收受、收束、收缩、收摊子、收条、收听、收尾、收文、收悉、收降、收效、收心、收押、收养、收益、收音机、收载、收支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