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ǎn àn yīn xī
注音ㄓㄢˇ ㄢˋ 一ㄣ ㄒ一
解释堙:堵塞、填满。铲平高岸,填塞河沟。比喻修整与开辟道路。
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权勋》:“中山之国有夙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夙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
用法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斩岸堙溪是中性词。
动物生肖牛,虎,蛇
斩(斬)的拼音:zhǎn(ㄓㄢˇ)
⒈ 砍断:斩断。斩首。斩决。斩除。斩草除根。斩钉截铁。先斩后奏。披荆斩棘。
斩字UNICODE编码U+65A9,10进制: 26025,UTF-32: 000065A9,UTF-8: E6 96 A9。
斩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斩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斬
behead、chop、cut、lop
会意:从车、从斤
cut, chop, sever; behead
详细解释◎ 斩的拼音:
斬 zhǎn
〈词性:动〉
(1) (会意。从车,从斤。古有“车裂”之刑,故从车。斤,斧子,可用于杀人。本义:古代死刑的一种。斩首或腰斩;杀)
(2) 同本义 [behead;decapitate;chop sb.'s head off;chop;kill]
斩,截也。——《说文》
斩,杀也。——《尔雅·释诂》
国既卒斩。——《诗·小雅·节南山》
斫头曰斩,斩要曰要斩。——《释名·释丧制》
掌斩杀贼谍而膊之。——《周礼·秋官·掌戮》。注:“斩以斧钺,若今之要斩;杀以刀刃,若今之弃市。”
不从令者斩。——《墨子·备城门》
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
杀虎斩蛟。——《世说新语·自新》
(3) 又如:斩使(斩杀来使);斩棺戮尸(劈开棺木,刺杀尸体);斩立决(处斩刑决不待时);斩馘(杀头并取左耳,以计功);问斩(斩首);斩首
(4) 砍;砍断 [chop;cut down]
斩荆棘。——宋· 苏洵《六国论》
斩刈杀伐之际。——宋· 苏轼《教战守》
(5) 又如:斩伐(砍伐);斩祀(砍伐神祠近旁的树);斩祛(斩断其袖。借指旧怨);斩绝(斩断;断绝);斩断(砍断;切断);斩关(砍断门闩,泛指攻破城门)
(6) 断绝 [break off;dissociate]
汉祀不斩,皆出将军之赐也。——《三国演义》
(7) 又如:斩夫之祀(断绝夫家的祭祀);斩了(断了;绝了)
(8) 剪裁,特指丧服不缉下边 [tailor; cut out a garment]
齐晏桓子卒, 晏婴粗缳,斩。——《左传·襄公十七年》
(9) 又如:斩衰(粗麻布丧服,不缝边,是五种丧服中最重的,服期三年)
(10) 用同“眨”。眼睛一睁一闭 [wink]
还斩眼动鳞。——《西游记》
(11) 又如:斩眼(眨眼);斩眉多梭眼(挤眉弄眼)
◎ 斩的拼音:
斬 zhǎn
〈词性:副〉
(1) 非常;特别 [very;special]
老远地便见有多少洋枪队,由教习打着外国口号,一斩齐地走了上来。——《老残游记》
(2) 又如:斩平(特别平整);斩截(干脆;利落);斩新(簇新;全新)
斩草除根、斩钉截铁、斩获、斩决、斩首
岸的拼音:àn(ㄢˋ)
⒈ 水边的陆地:河岸。上岸。两岸。
⒉ 高大:伟岸(魁伟,高直)。魁岸。
⒊ 高傲:岸忽(傲慢)。傲岸。
⒋ 头饰高戴,前额外露:岸帻(把头巾掀起露出前额,表示态度洒脱,不拘束)。
⒌ 古同“犴”,乡间牢狱。
岸字UNICODE编码U+5CB8,10进制: 23736,UTF-32: 00005CB8,UTF-8: E5 B2 B8。
岸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岸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㟁厈垾屽堓屵
bank、shore
形声:从山、干声
bank, shore; beach, coast
详细解释◎ 岸的拼音: àn
〈词性:名〉
(1) (形声。从山,从厂,干声。厂( hǎn ,山崖),意思为水边高起之地。本义:河岸)
(2) 同本义 [bank]
淇则有岸。——《诗·卫风·氓》
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荀子·宥坐》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 李白《早发白帝城》
(3) 后泛指靠近水边的陆地
岸芷汀兰。——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4) 又如:沿岸;起岸(把货物从船上搬运到岸上)
(5) 比喻高位 [high position]
诞先登于岸。(诞:发语词,无义。)——《诗·大雅·皇矣》
(6) 台阶 [steps]
襄岸夷涂。——张衡《西京赋》
◎ 岸的拼音: àn
〈词性:形〉
(1) 高傲 [lofty;haughty]
莫笑老翁犹气岸。——黄庭坚《定风波》
(2) 又如:傲岸(高傲,自高自大);岸异(独特不凡);岸谷(高傲;高深的山谷)
(3) 高 [high]
充为人魁岸,容貌其壮。——《汉书·江充传》
◎ 岸的拼音: àn
〈词性:动〉
(1) 头饰高戴,前额外露 [bare foreheaded]
[谢奕]岸帻笑咏。—— 房玄龄《晋书》
(2) 又如:岸巾(岸帻。表示无拘无束的样子)
岸标、岸然、岸线
堙的拼音:yīn(一ㄣ)
⒈ 堵塞:堙窒。堙郁(闷塞,气郁结不畅)。
⒉ 堆成的土山:距堙(古代攻城时,积土为山,然后登堙观察城里敌情)。
⒊ 古同“湮”,埋没。
堙字UNICODE编码U+5819,10进制: 22553,UTF-32: 00005819,UTF-8: E5 A0 99。
堙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堙字收录于 现通表 。
㘻垔陻䧣
形声:左形右声
bury; dam, block up
详细解释◎ 堙的拼音:
陻 yīn
〈词性:动〉
(1) (形声。从土,垔( yīn )声。《说文》本作“垔”,从土,西声。本义:堵塞)
(2) 同本义 [block up]
垔,塞也。——《说文》。字俗作堙,作陻。
井堙木刊。——《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堕高堙庳。——《国语·周语》
夷灶堙井。——《国语》
(3) 又如:堙圮(堵塞毁坏);堙窒(堵塞);堙绝(堵塞断绝);堙塞(堵塞)
(4) 泯灭;埋没 [bury in oblivion]
绝后无主堙替隶圉。——《国语·周语下》。韦昭注:“堙,没也。”
金玉本光莹,浮沙岂能堙。——宋· 王安石《东方朔》
(5) 又如:堙灭(埋没);堙昧(埋没不显)
(6) 废置,败落 [waste]
不若堙穴伏。——《韩非子·八说》
堙灭而不称者,不可胜数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7) 又如:堙陵(废置,败落)
◎ 堙的拼音: yīn
〈词性:名〉
为攻城而堆的土山 [mound]
地狭而人众者,则筑大堙以临之。——《尉缭子》
溪的拼音:xī(ㄒ一)
⒈ 山里的小河沟,泛指小河沟:山溪。清溪。溪水。溪涧。溪谷。溪壑。
溪字UNICODE编码U+6EAA,10进制: 28330,UTF-32: 00006EAA,UTF-8: E6 BA AA。
溪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溪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渓谿嵠
brook、rivulet
形声:从氵、奚声
mountain stream, creek
详细解释◎ 溪的拼音:
嵠 xī
〈词性:名〉
(1) (溪本作谿)
(2) 山间不与外界相通的小河沟 [brook;rivulet]
嵠,山渎无所通者。——《说文》
是故溪狭者速涸。——《墨子·亲士》
子越自石溪。——《左传·文公十六年》。注:“入庸道。”
振溪通谷,蹇产沟渎。——司马相如《上林赋》
(3) 又如:溪步(水涯与渡船处);溪径(小路。引申谓途径)
(4) 泛指小河流[rivulet]
武陵有五溪,谓雄溪 、无溪、酉溪、辰溪其一焉。——《水经注·沅水》注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晋· 陶渊明《陶渊明集·桃花源记》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 潇水。—— 柳宗元《愚溪诗序》
(5) 又如:溪头(溪边)
(6) 没有出口的山沟[gully]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7) 古族名 [Xi nationality]。如:溪狗(指陶侃。陶侃是东晋时的溪族人)
(8) 古州名 [Xi prefecture]。在湖南省境内
以溪、 奖、 锦三州降 楚。——《读史方舆纪要》
溪谷、溪涧、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