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àn wěn jiǎo gēn
注音ㄓㄢˋ ㄨㄣˇ ㄐ一ㄠˇ ㄍㄣ
解释指在一地站稳或指占有一席之地。
出处毛泽东《中共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现在他们已站稳脚跟,取得少数民族热烈拥护。”
例子邓小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反对美蒋和地方上最反动的分子,以便于我们消灭敌人,站稳脚跟。”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站稳脚跟是中性词。
繁体站穩脚跟
反义站不住脚
英语keep one's feet
俄语стоять твёрдо на ногáх
日语立場(たちば)をかたく守(まも)る
德语auf festen Füβen stehen
动物生肖牛,虎,蛇
站的拼音:zhàn(ㄓㄢˋ)
⒈ 立,久立:站立。站岗。站起来。
⒉ 停:站住。站住脚。
⒊ 中途停留转运的地方:驿站。站台。火车站。起点站。
⒋ 分支办事单位:保健站。防疫站。供应站。
站字UNICODE编码U+7AD9,10进制: 31449,UTF-32: 00007AD9,UTF-8: E7 AB 99。
站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站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佔趈跕
stage、stand、station、stop
坐
形声:从立、占声
stand up; a stand, station
详细解释◎ 站的拼音: zhàn
〈词性:动〉
(1) (形声。从立,占声。本义:直立)
(2) 站立,直立。以基本直立的姿势用双脚或一脚支撑自己 [stand]
凡射,或对贼、对把,站定观把子或贼人,不许看扣。——明· 戚继光《纪效新书》
(3) 又如:站门子(妓女站在门口招人或接客);站眙(久立而不行走);站堂(旧时衙门开审时,差役排列在公堂上以应差);站柜台(指营业员在商品柜台内侧卖货)
(4) 停止前进;直立不动 [halt;stop]。如:这车中途不站;站住
(5) 在一场争论中从一方转到另一方 [come over]。如:站到现实主义方面来
◎ 站的拼音: zhàn
〈词性:名〉
(1) 蒙古语的音译。驿站,古时传递军政文书的人中途换马、食宿或转递之所 [post]。元代驿站称“站赤”,省称“站”。明改站为“驿”,清代“驿”、“站”并称
贾琏这番进 京,若按站走时,本该出月到家。——《红楼梦》
(2) 又如:站夫(驿站的役夫);站驿(元代驿站);站船(旧称在航程有驿站递次接待的官船);站户(元代服役于站驿之户称“站户”)
(3) 为某种业务而设置的机构 [station]。如:车站;供应站;加油站;转运站;中转站;地质站;农业实验站;校外活动站;医疗站
站唱、站队、站岗、站立、站票、站哨、站台、站台票、站位、站稳、站线、站长
稳(穩)的拼音:wěn(ㄨㄣˇ)
⒈ 安定,固定:稳步。稳定。稳固。稳健。稳重(zhòng )。安稳。站稳。稳如泰山。
稳字UNICODE编码U+7A33,10进制: 31283,UTF-32: 00007A33,UTF-8: E7 A8 B3。
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稳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穩桽穏㝧㒚
certain、firm、steady、sure
形声:从禾、急省声
stable, firm, solid, steady
详细解释◎ 稳的拼音:
穩 wěn
〈词性:形〉
(1) (形声。从禾,隐省声。“禾”与粮食有关,有了粮食,心就安定了。本义:安定,平稳)
(2) 同本义 [firm;stable;steady]
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世说新语·排调》
(3) 又如:安稳(稳当;平稳);稳拍拍(稳稳当当);稳惬(稳定使满意);稳善(安稳美好);稳脚(犹稳步);稳疾(安稳而快速);稳平(平稳)
(4) 妥帖;稳妥 [appropriate;proper]
还须奏过了朝廷,才为稳便。——明· 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5) 又如:工稳(工整而妥贴);稳顺(妥帖和谐);稳约(稳妥而有准绳);稳善(妥善。作为隐语,指打劫);稳吃三注(指轻而易举地得到全部收获);稳协(工稳而协调)
(6) 沉静;稳重 [sedate;staid]。如:稳口深藏舌(缄默不语);稳住架(方言。镇静下来,稳定情绪,沉住气);稳住神儿(沉着冷静,不慌乱);稳堰堰(不慌不忙);稳稳沉沉(稳定沉着的样子);稳稳静静(稳重安静);稳审(稳妥安祥)
(7) 匀称,适度 [well-proportioned;well-balanced]。如:稳身(谓身材匀称,适度);稳称(匀称)
(8) 一定;准定 [sure;certain]。如:稳受(准定受到);稳请(有把握的求取);稳笃笃(形容很有把握);稳打稳(形容很有把握)
◎ 稳的拼音:
穩 wěn
〈词性:动〉
(1) 蹂谷聚。即蹂践聚集的谷粒,使谷壳和米分开 [trample on cereals]
稳,持谷聚。——《广韵》。按:周祖谟校勘记:“持”为“治”。 民国《续修盐城县志》:“稻秕稃聚者谓之稳。《玉篇》‘稳’字训‘蹂谷聚’。今谓稻中秕稃扬之使聚者曰稳子,又曰偃子。”
(2) 安顿 [maintain]。如:稳住(安慰住,安顿好)
(3) 诱使人暂缓行动 [stall]
他俩个把我稳在这里,推买东西去了。——秦简夫《东堂老》
(4) 忍受(如困苦或艰难)而不动摇、屈服或退让 [endure]
我为甚不敢明闻,肋底下插柴自稳。——关汉卿《救风尘》
(5) 搞端正 [get sth.upright]
战袍待稳,絮重更熏香。——《敦煌曲校录》
(6) 〈词性:方〉∶放,搁 [put]
…说着便将水盆稳在炕上。——张雷《变天记》
稳便、稳步、稳操胜券、稳当、稳定、稳固、稳厚、稳获、稳健、稳静、稳练、稳拿、稳如泰山、稳实、稳帖,稳贴、稳妥、稳扎稳打、稳重、稳坐钓鱼台
脚的拼音:jiǎo(ㄐ一ㄠˇ)
⒈ 人和某些动物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部分:脚心。脚掌。脚背。脚跟。脚步。脚印。脚法(指踢球、踢毽等的技巧)。脚镣。脚踏实地(形容做事实事求是,不浮夸)。
⒉ 最下部:脚注。山脚。墙脚。
⒊ 剩下的废料,渣滓:下脚料。
⒋ 〔脚本〕表演戏剧或拍摄影视所依据的底本。
⒌ 旧时指与体力搬运有关的:脚夫。脚行(háng )。脚钱。拉脚。
脚字UNICODE编码U+811A,10进制: 33050,UTF-32: 0000811A,UTF-8: E8 84 9A。
脚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脚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卻腳踋
feet、footsie、pettitoes、trilby
足、手、头
会意
leg, foot; base, leg, foundation
详细解释◎ 脚的拼音:
脚 jiǎo
〈词性:名〉
(1) (形声。从肉,却声。本义:胫,小腿)
(2) 同本义 [shank]
脚,胫也。——《说文》
捶笞膑脚。——《荀子·正论》
(3) 又如:脚膀(指小腿);脚胫(小腿);腿杆(方言。腿)
(4) 足的别称 [foot]
雄兔脚扑朔。——《乐府诗集·木兰诗》
脚著谢公屐。—— 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又如:脚炉(烘脚的小铜炉);脚踏(炕前供垫脚用的矮凳);脚踪(足迹);脚驴(供人雇用骑行的驴子)
(6) 某物的底座(作为它的支承部件)[base]
水面初平云脚低。——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 又如:根脚;杯脚;山脚;墙脚;脚灯;脚底下人
(8) 残渣,即最后留下的渣滓 [dregs;residue]。如:茶脚;酒脚
(9) 脚步 [step]。如:脚头(脚步,行动)
(10) 担任传递或运输的人 [porter]。如:脚家(脚夫);脚子(旧时对搬运工人的蔑称);脚户(脚夫);脚步钱(跑腿钱);脚费(脚钱);脚乘(运载工具,如舟车骡马等;指搬运费)
(11) 帮手 [helper]
我又不能自去,少不得要他作脚。——《红楼梦》
(12) 末端 [end]。如:脚舰(系在战船尾部备用的小船);太阳光线的末端叫日脚
脚板、脚本、脚脖子、脚步、脚灯、脚凳、脚底、脚垫、脚夫、脚杆、脚跟,脚根、脚弓、脚孤拐、脚光、脚后跟、脚户、脚迹、脚劲,脚劲儿、脚力、脚镣、脚路、脚轮、脚门、脚盆、脚气、脚钱、脚色、脚手架、脚踏车、脚梯、脚腕子、脚位、脚窝、脚心、脚印,脚印儿、脚掌、脚爪、脚趾、脚肿、脚踵、脚注、脚镯、脚子油、脚资、脚踪
◎ 脚的拼音: jué
〈词性:名〉
(1) 传统戏曲中的人物类型 [role;part]
崛,山短高也。——《说文》
崛,特立也。——《埤苍》
神明崛其特起。——张衡《西京赋》
洪台崛其独出兮。——《文选·扬雄·甘泉赋》
(2) 又如:脚儿(也作“角儿”、“脚色”);脚色(出身履历;演员;人物)
(3) 另见 jiǎo
跟的拼音:gēn(ㄍㄣ)
⒈ 脚的后部,踵:脚后跟。
⒉ 鞋袜的后部:高跟鞋。袜后跟儿。
⒊ 随在后面,紧接着:跟随。跟踪。
⒋ 赶,及:跟不上班。
⒌ 和,同:我跟他在一起工作。
⒍ 对,向:我已经跟他说了。
跟字UNICODE编码U+8DDF,10进制: 36319,UTF-32: 00008DDF,UTF-8: E8 B7 9F。
跟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跟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follow、heel
和、同、与
形声:从足、艮声
heel; to follow, accompany; with
详细解释◎ 跟的拼音: gēn
〈词性:名〉
(1) (形声。从足,艮( gèn )声。本义:足后为跟)
(2) 同本义 [heel]
跟,足踵也。——《说文》
足后曰跟,在下方着地,一体任之,象木根也。——《释名·释形体》
阽焦原而跟趾。——张衡《思玄赋》
诘曲犹能辨跟肘。——苏轼《凤翔八观》
(3) 又如:跟蹠(脚后跟);跟踵(脚后跟);跟胫(脚跟与小腿);跟趾(脚后跟)
(4) 器官的基底部分。亦指物体的底部或后部 [base]
每册之跟,自书精楷以表之。——《清稗类钞·鉴赏类》
(5) 又如:崖跟(山崖底部);跟底(底部)
◎ 跟的拼音: gēn
〈词性:动〉
(1) 追随于后 [follow]
有元地脚保识人前去跟寻。——吴自牧《梦粱录》
(2) 又如:跟我来;跟他走;小偷一直跟着他;跟屁股(紧跟不舍)
(3) [仆人] 侍奉主人 [wait upon]。如:跟前人(被收房的丫头);跟底(跟前,身边);跟马(旧时称跟随在官员车轿后面骑马的随从);跟房(旧时随嫁的婢女)
(4) 穿着(鞋),趿 [put on]
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5) 比;及;抵 [compare with]。如:不跟(不及)
(6) 旧时指女子嫁人 [marry]。如:跟人
◎ 跟的拼音: gēn
〈词性:介〉
(1) 和,同 [with]
甚么王八蛋的客,有胆子的快来跟三爷碰碰。——《老残游记》
(2) 只和指人的名词组合,介绍出与主体共同完成某一动作的对象。如:跟老乡们一起劳动;有事要跟群众商量
(3) 表示与某事物有无联系。如:他跟这事没关系;高山的气压跟平地上不一样
(4) 向,对——表示与动作有关的对方,只和指人的名词组合 [to]。如:他要跟你谈一谈;跟大爷碰碰(同大爷较量较量);这事还没有跟领导汇报
(5) 表示处所,相当于“从” [from]。如:他跟我借了一支铅笔;跟哪儿来(从哪儿来)
(6) 如同——引进比较的对象 [as]。如:今天的活儿跟往常一样
◎ 跟的拼音: gēn
<连>
表示联合关系,相当于和、与 [and]。如:桌子放着笔跟纸;水跟土(水和土);孩子跟妇女(孩子与妇女);他的手跟脚都沾了泥 比较“跟”、“同”、“和”、“与”: (1)——用作介词时,口语中常用“跟”,书面语现在倾向于用“同”。用作连词时,一般倾向于用“和”,较少用“跟”,用“同”则更少 (2)——“与”多用于书面,尤其多用在书名、标题中
跟班、跟班、跟包、跟差、跟从、跟腱、跟脚、跟前、跟人、跟人、跟上、跟随、跟趟儿、跟头、跟着、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