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á shǒu wǔ jiǎo
注音ㄓㄚˊ ㄕㄡˇ ㄨˇ ㄐ一ㄠˇ
解释犹言动手动脚。形容不规矩、不稳重。
出处明·无名氏《双林坐化》第一折:“好一个配猴儿日的,札手舞脚的,恰便似个活螃蟹。”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动手动脚。
感情札手舞脚是中性词。
繁体札手舞腳
近义扎手舞脚
英语unsteady
动物生肖牛,虎,蛇
札的拼音:zhá(ㄓㄚˊ)
⒈ 古时写字的小木筒:札记。
⒉ 信件:手札。信札。
⒊ 旧时的一种公文:札子。
⒋ 夭死。
札字UNICODE编码U+672D,10进制: 26413,UTF-32: 0000672D,UTF-8: E6 9C AD。
札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札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剳劄扎軋
形声:左形右声
letter, note; correspondence
详细解释◎ 札的拼音: zhá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札声。本义:古代用来写字的小木片)
(2) 同本义 [wooden strip]
札,牒也。——《说文》
皆一札十行,细书成文。——《后汉书·循吏传》
卿有札书。——《汉书·郊祀志上》
上令尚书给笔札。——《汉书·司马相如传上》
上许,令尚书给笔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载名。——《太平御览》
(3) 古代公文的泛称 [official document]。如:札子(古代官方公文的一种);札付(官府上行下的文书,多指手谕);札吏(旧时官府撰拟公文的使员);札委(旧时官府委派差使的公文);札书(牒,公文);札函(奏折);札稿(文稿);札牍(借指簿册)
(4) 引申为书信 [letter]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古诗十九首》
(5) 又如:札帙(犹书函、书套);札诲(赐函教诲。旧时书信套语);札翰(书信)
(6) 疫病。也指遭瘟疫死亡 [plague]
大札则不举。——《周礼》
土气和,亡札厉。——《列子》
(7) 又如:札荒(瘟疫与灾荒);札丧(因疫病死亡);札厉(因疫病死亡);札瘟(因疫疠、疾病而死);札手风(手张开而不能自由伸缩的一种病。亦比喻醒态)
◎ 札的拼音: zhá
〈词性:动〉
(1) 拔出;拔除 [pull out]
毫末不札,将寻斧柯。——《孔子家语》
(2) 夭死 [die young]
疠疾不降,民不夭札。——《左传》
(3) 书写 [write]。如:札记
(4) 缠绕;捆,绑 [bind]。如:札裹(收拾;打扮);札缚(结扎;捆缚);札合(把分散的东西捆在一起);札足(缠足);札抹(犹缠束);札实(牢靠稳固)
(5) 同“扎”。刺 [prick run or stick]
语来言去各仇恨,棒迎拐架当心札。——《西游记》
(6) 同“炸” [deep-fry]
刽子手将一把铁笊篱,在油锅里捞,…又奏道:“和尚身微骨嫩,俱札化了。”——《西游记》
札记、札手舞脚
手的拼音:shǒu(ㄕㄡˇ)
⒈ 人使用工具的上肢前端:手心。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着(zhuó )手(开始做,动手)。手不释卷。
⒉ 拿着:人手一册。
⒊ 亲自动手:手稿。手迹。手令。手书(a.笔迹;b.亲笔书信)。
⒋ 技能、本领:手法(技巧,方法)。手段。留一手。
⒌ 做某种事情或擅长某种技能的人:国手。扒手。生产能手。
⒍ 小巧易拿的:手枪。手册。
手字UNICODE编码U+624B,10进制: 25163,UTF-32: 0000624B,UTF-8: E6 89 8B。
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扌
a bunch of fives、fist、hand、manus、mauley、pud
脚、足
象形:像手伸出五指
hand
详细解释◎ 手的拼音: shǒu
〈词性: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2) 同本义 [hand]
手,拳也。——《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
艮为手。——《易·说卦》
三阴在手。——《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
则不手拜。——《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
头至手曰拜手。——《公羊传·宣公六年》注
携手同行。——《诗·邶风·北风》
携手同归。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邶风·击鼓》
(3) 又如:手纽(手铐);手杻(手铐之类的刑具);手脚了得(手脚厉害,指有武功);手帕交(旧时妓女间的结拜姐妹);手击子(和尚念经时手中所敲的有柄小磬);手本(下属见上司所呈的名帖);手式(犹手势,以手作势示意);手灵(手指灵巧);手械(手铐);手梏(手铐);手格(徒手搏斗);手理(手掌的纹路)
(4) 某些有代替人手作用的机械部分或动物的感触器 [hand]。如:扳手;触手;机械手
(5) 专司某事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 [a person good at a certain trade or doing a certain job]
得快射手八百。——《宋书·黄回传》
(6) 又如:国手;能手;助手;多面手;第一把手;水手;拖拉机手;弹药手;手作(手工业者;手艺,本领)
(7) 笔迹 [sb.'s original handwriting]
天子识其手,问之,果为书。——《汉书·郊祀志上》
(8) 又如:手墨(亲手写的墨迹);手痕(手迹;笔迹);手卷(只能卷舒供案头欣赏而不能悬挂的长卷)
(9) 手艺;本领 [skill;means;ability]
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宋· 姜夔《满江红》
(10) 又如:手爪(手艺,技艺;手指);手熟(手艺纯熟);手戏(百戏杂技的一种);手高(手段高强);手里有活(手里有些功夫);手长的(手快或手段灵活的人)
(11) 手中;手里。指控制掌握的范围 [domain]。如:手掌(手掌心。比喻所控制的范围);手上(指某人统治、管理或当家的时期);手底下(管辖之下,管理之下)
◎ 手的拼音: shǒu
〈词性:副〉
(1) 亲自,亲手 [personally]
匪手携之。——《诗·大雅·抑》
今存基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手钞(亦作“手抄”。亲手抄录)
◎ 手的拼音: shǒu
〈词性:动〉
(1) 拿着,执持 [hold]
庄公升坛,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2) 又如:手瓮(可用手提的盛水陶器);手袂(以手执人衣袖。表示离别依依不舍之情);手谈(下棋);手笔(谓执笔写作);手照(手持的照明用具);手罩(手持的风灯);手磬子(僧尼所用的手持打击乐器);手烛(手执之烛);手镘(以手持镘。作泥水工);手炮(手掷的炸药包)
(3) 用手击杀 [hit and kill]
博豺狼,手熊罴。——司马相如《上林赋》
(4) 又如:手格(徒手格击);手战(徒手搏斗);手搏(徒手搏斗。指角力、摔跤、拳击之类的搏斗)
(5) 取 [take]
宾载手仇。——《诗·小雅·宾之初筵》。传:“取也。”
(6) 又如:人手一册;手影戏(用手向灯取影,显出种种形象的一种技艺)
◎ 手的拼音: shǒu
〈词性:量〉
用于技能;本领 [skill]。如:他露了两手绝招
◎ 手的拼音: shǒu
〈词性:形〉
(1) 亲手所写的 [writed personally]。如:手命(亲手所写的文书);手教(亲自教育);手批(官员亲手批示的公文);手奏(亲手写的奏章)手疏(亲手书写奏章)
(2) 小巧的,便于携带的 [portable]。如:手册;手杖
手版、手板、手笔、手臂、手表、手脖子、手簿、手不释卷、手册、手抄本、手车、手创、手到病除、手到擒来、手电筒、手定、手段、手法、手风琴、手斧、手感、手高手低、手镐、手稿、手工、手工业、手工艺、手钩、手鼓、手函、手翰、手黑、手滑、手慌脚乱、手机、手疾眼快、手迹、手记、手技、手夹、手简、手键、手脚、手巾、手紧、手劲儿、手锯、手绢、手铐、手雷、手令、手榴弹、手炉、手轮、手忙脚乱、手面、手模、手帕、手旗、手气、手枪、手巧、手勤、手球、手软、手生、手势、手书、手术、手松、手谈、手套、手提包、手提箱、手头、手推车、手腕、手腕子、手无寸铁、手无缚鸡之力、手舞足蹈、手下、手下人、手相、手携手、手写体、手心、手续、手眼、手痒、手艺、手淫、手印、手语、手谕、手泽、手札、手掌、手杖、手诏、手植、手纸、手指、手肘、手镯、手足、手足无措、手足之情
舞的拼音:wǔ(ㄨˇ)
⒈ 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舞蹈。舞技。舞姿。舞会。舞剑。舞女。舞曲。舞台。
⒉ 耍弄:舞弊。舞文弄墨。
舞字UNICODE编码U+821E,10进制: 33310,UTF-32: 0000821E,UTF-8: E8 88 9E。
舞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舞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儛
dance、wield
形声:下形上声
dance, posture, prance; brandish
详细解释◎ 舞的拼音: wǔ
〈词性:名〉
(1) (形声。从舛( chuǎn ),两足相背。古舞字象人执牛尾而舞之形。本义:舞蹈)
(2) 同本义 [dance]
舞,动其容也。——《礼记·乐记》
乐容曰舞——蔡邕《月令章句》
(3) 又如:舞旋(旋转的舞蹈;耍弄,舞弄);舞判(装扮钟馗、判官等形象的舞蹈);芭蕾舞;歌舞(唱歌和舞蹈的合称);舞局(舞会);舞咏(舞蹈歌咏);舞头(领舞者);舞天(古代东方部族祭天之舞);舞妓(以歌舞娱人的妓女);集体舞
(4) 钟体的顶部 [top of a clock]
钲上谓之舞。——《考工记·凫氏》
◎ 舞的拼音: wǔ
〈词性:动〉
(1) 跳舞 [dance]
请以剑舞。——《史记·项羽本纪》
项庄拔剑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
留连戏蝶时时舞。——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2) 又如:舞马(令马按节拍舞蹈);舞钟馗(扮作钟馗舞蹈);舞跃(拜舞欢跃);舞鸡(鸡鸣起舞);舞裀(供舞蹈用的地毯);舞象(学象舞。会舞蹈的象);舞判(扮作判官或钟馗舞蹈);舞抃(飞舞跃跃)
(3) 摇动 [brandish]。如:手舞双刀
(4) 玩弄 [play]
舞智以御人。——《史记·张汤列传》
(5) 又如:舞旋(玩弄;折腾);舞手(耍弄手段);舞文弄法(玩弄文字,曲解法律);舞文巧诋(玩弄文字,诋毁构陷);舞弄文墨(舞文弄墨。玩弄法律条文,曲解其意)
(6) 鼓舞,振奋 [inspire]
敌存而惧,敌去而舞。——柳宗元《敌戒》
(7) 戏弄 [make fun of]。如:舞旋(耍弄;折腾)
(8) 〈词性:方〉∶作,搞 [do]
这事就舞起来了。——《儒林外史》
(9) 弄,抚弄 [stroke;fondle]
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插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儒林外史》
舞伴、舞弊、舞场、舞池、舞蹈、舞动、舞会、舞技、舞剧、舞迷、舞弄、舞女、舞谱、舞曲、舞台、舞台艺术、舞厅、舞艺、舞雩、舞姿
脚的拼音:jiǎo(ㄐ一ㄠˇ)
⒈ 人和某些动物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部分:脚心。脚掌。脚背。脚跟。脚步。脚印。脚法(指踢球、踢毽等的技巧)。脚镣。脚踏实地(形容做事实事求是,不浮夸)。
⒉ 最下部:脚注。山脚。墙脚。
⒊ 剩下的废料,渣滓:下脚料。
⒋ 〔脚本〕表演戏剧或拍摄影视所依据的底本。
⒌ 旧时指与体力搬运有关的:脚夫。脚行(háng )。脚钱。拉脚。
脚字UNICODE编码U+811A,10进制: 33050,UTF-32: 0000811A,UTF-8: E8 84 9A。
脚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脚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卻腳踋
feet、footsie、pettitoes、trilby
足、手、头
会意
leg, foot; base, leg, foundation
详细解释◎ 脚的拼音:
脚 jiǎo
〈词性:名〉
(1) (形声。从肉,却声。本义:胫,小腿)
(2) 同本义 [shank]
脚,胫也。——《说文》
捶笞膑脚。——《荀子·正论》
(3) 又如:脚膀(指小腿);脚胫(小腿);腿杆(方言。腿)
(4) 足的别称 [foot]
雄兔脚扑朔。——《乐府诗集·木兰诗》
脚著谢公屐。—— 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又如:脚炉(烘脚的小铜炉);脚踏(炕前供垫脚用的矮凳);脚踪(足迹);脚驴(供人雇用骑行的驴子)
(6) 某物的底座(作为它的支承部件)[base]
水面初平云脚低。——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 又如:根脚;杯脚;山脚;墙脚;脚灯;脚底下人
(8) 残渣,即最后留下的渣滓 [dregs;residue]。如:茶脚;酒脚
(9) 脚步 [step]。如:脚头(脚步,行动)
(10) 担任传递或运输的人 [porter]。如:脚家(脚夫);脚子(旧时对搬运工人的蔑称);脚户(脚夫);脚步钱(跑腿钱);脚费(脚钱);脚乘(运载工具,如舟车骡马等;指搬运费)
(11) 帮手 [helper]
我又不能自去,少不得要他作脚。——《红楼梦》
(12) 末端 [end]。如:脚舰(系在战船尾部备用的小船);太阳光线的末端叫日脚
脚板、脚本、脚脖子、脚步、脚灯、脚凳、脚底、脚垫、脚夫、脚杆、脚跟,脚根、脚弓、脚孤拐、脚光、脚后跟、脚户、脚迹、脚劲,脚劲儿、脚力、脚镣、脚路、脚轮、脚门、脚盆、脚气、脚钱、脚色、脚手架、脚踏车、脚梯、脚腕子、脚位、脚窝、脚心、脚印,脚印儿、脚掌、脚爪、脚趾、脚肿、脚踵、脚注、脚镯、脚子油、脚资、脚踪
◎ 脚的拼音: jué
〈词性:名〉
(1) 传统戏曲中的人物类型 [role;part]
崛,山短高也。——《说文》
崛,特立也。——《埤苍》
神明崛其特起。——张衡《西京赋》
洪台崛其独出兮。——《文选·扬雄·甘泉赋》
(2) 又如:脚儿(也作“角儿”、“脚色”);脚色(出身履历;演员;人物)
(3) 另见 jiǎ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