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ēn cáng mì liǎn
注音ㄓㄣ ㄘㄤˊ ㄇ一ˋ ㄌ一ㄢˇ
解释敛:收起。非常珍重,严严实实地收藏起来。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7回:“这东西虽然值钱,总不过是药,原该济众散人才是,咱们比不得那没见过世面的人家,得了这个,就珍藏密敛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珍藏密敛是中性词。
动物生肖牛,虎,蛇
珍的拼音:zhēn(ㄓㄣ)
⒈ 珠玉等宝物:珍宝。珍珠。奇珍异宝。席珍待聘(“席珍”,坐席上的宝石,喻怀才待用)。
⒉ 宝贵的,贵重的:珍贵。珍奇。珍稀。珍闻。珍玩(贵重的供赏玩的东西)。
⒊ 重视,爱惜:珍视。珍爱。珍重(zhòng )。珍存。珍藏(cáng )。
⒋ 精美的食物:珍羞(亦作“珍馐”)。八珍。
珍字UNICODE编码U+73CD,10进制: 29645,UTF-32: 000073CD,UTF-8: E7 8F 8D。
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珍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珎鉁錱
Jane、precious、rare、treasure、valuable
形声:左形右声
precious, valuable, rare
详细解释◎ 珍的拼音:
珎 zhēn
〈词性:名〉
(1) (本义:珠玉等宝物)
(2) 同本义 [treasure]
珍,宝也。——《说文》
珍圭。——《周礼·典瑞》。注:“王使之瑞节。”
多珍怪些。——《楚辞·招魂》。注:“金玉为珍。”
珍怪奇物。——《淮南子·主术》
远方莫致其珍。——《荀子·解蔽》
希世之珍。——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堂有炼珍。——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珍积(积蓄的财宝);珍翰(墨宝);珍币(珍宝财物);珍赂(珍赀。珍宝财物);珍瑰(珍玮。珍宝)
(4) 比喻难得的人才 [talented person]
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墨子》
(5) 精美的食品 [delicacy]
交广市鲑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食必珍美。——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6) 又如:珍杂(珍错,山珍海味);珍鲑(山珍海味);珍滋(美味);珍异(珍贵奇特的食物);山珍海味
◎ 珍的拼音: zhēn
〈词性:形〉
(1) 珍贵的,宝贵的 [valuble]
珍器重宝。——汉· 贾谊《过秦论》
奇草珍木。——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珍惠(赐予珍贵的恩惠);珍贶(珍贵的礼品);珍木(珍贵的树木);珍卉(珍贵的花卉);珍甘(珍贵甘美的食品)
(3) 珍美,珍奇美丽 [rare and beautiful]。如:珍符(罕有的符瑞);珍具(珍美的器物)
(4) 贵重 [precious]。如:珍投(贵重的赠物);珍贵(贵重,宝物)
(5) 精美 [fine]。如:珍草(仙草;药草的美称);珍祥(祥瑞,吉兆);珍象(华美的景象)
◎ 珍的拼音: zhēn
〈词性:动〉
(1) 珍爱,珍视 [treasure;be very fond of]
书曰:公子遂,珍之也。——《左传·文公八年》。注:“珍,贵也。”
(2) 又如:珍袭(珍藏);珍宠(珍惜宠爱);珍练(珍重、保重);珍调(保重调养)
珍爱、珍宝、珍本、珍藏、珍存、珍贵、珍眉、珍品、珍奇、珍禽、珍视、珍玩、珍味佳肴、珍闻、珍惜、珍稀、珍馐,珍羞、珍异、珍重、珍珠
藏的拼音:cáng(ㄘㄤˊ)
⒈ 隐避起来:埋藏。包藏。藏奸。藏匿。隐藏。蕴藏。藏污纳垢。
⒉ 收存起来:收藏。藏品。藏书。储藏。
藏的拼音:zàng(ㄗㄤˋ)
⒈ 储放东西的地方:藏府。宝藏。
⒉ 道教、佛教经典的总称:道藏。大藏经。三藏(佛教经典“经”、“律”、“论”三部分)。
⒊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等省:藏族。
⒋ 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简称。
⒌ 古同“臟”。
藏字UNICODE编码U+85CF,10进制: 34255,UTF-32: 000085CF,UTF-8: E8 97 8F。
藏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藏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臟蔵臧匨䒙
conceal、hide、store
躲、匿、露
形声:从艹、臧声
hide, conceal; hoard, store up
详细解释◎ 藏的拼音: cáng
〈词性:动〉
(1) (形声,臧声。本义:把谷物保藏起来)
(2) 储积,收藏 [store]
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墨子·三辩》
子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矿藏;收藏(收集保藏)
(4) 隐匿 [hide]
藏,匿也。——《说文新附》
慢藏海盗。——《易·系辞上》
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吕氏春秋·察今》
(5) 又如:藏掩(遮盖,隐瞒);藏拙(因怕丢丑而不显露自己的技能和意见);藏娇(把娇娃藏起来。指娶妾别居);藏名(隐匿名声)
(6) 怀有 [nurse]。如:包藏;藏怒(怀藏怒火;怀恨于心)
藏红花、藏蓝、藏历、藏青、藏戏
密的拼音:mì(ㄇ一ˋ)
⒈ 稠,空隙小,与“稀”、“疏”相对:紧密。稠密。茂密。严密。密封。密布。密集。密匝匝。密锣紧鼓(喻正式活动前的积极而紧张的准备,亦作“紧锣密鼓”)。
⒉ 关系近,感情好:密友。密亲。
⒊ 不公开,不公开的事物:秘密。保密。密谋。密电。密报。密使。密信。密诏。密旨。密探。
⒋ 精致,细致:精密。细密。致密。密实(细密结实)。
⒌ 姓。
密字UNICODE编码U+5BC6,10进制: 23494,UTF-32: 00005BC6,UTF-8: E5 AF 86。
密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密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䀄宓宻蔤
close、dense、intimate、meticulous、secret、thick
稀、疏
形声:从山、宓声
dense, thick, close; intimate
详细解释◎ 密的拼音: mì
〈词性:名〉
(1) (形声。从山,宓( mì )声。本义:形状象堂屋的山)
(2) 同本义(意思是山多) [hill resembling a hall]
密,山如堂者。——《说文》
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枞。——《尸子》
(3) 隐蔽的地方 [concealed place]
不窥密。——《礼记·少仪》。注:“隐曲处也。”
(4) 姓
◎ 密的拼音: mì
〈词性:形〉
(1) 假借为“比”。稠密;多 [dense;close;numerous]
密,稠 也,疏之对也。——《增韵》
密云不雨。——《易·小畜卦》
加密石焉。——《国语·晋语八》
以陈楚之密迩于 楚。——《左传·文公十七年》
密布字印。——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密则无态。——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2) 又如:文理有疏密;斫直删密;密札札,密匝匝(严实稠密的样子);密茂(茂密);密茫茫(繁茂密集无边无际的样子);密茸茸(密集丛生的样子);密丛丛(茂盛丛集的样子)
(3) 亲密(强调关系上的亲近) [close;intimate]
情好日密。——《三国志·诸葛亮传》
昵交密友,亦不半在。——陆机《叹逝赋序》
(4) 又如:密近(帝王左右亲近信用的人);密坐(靠近而坐,形容关系亲密)
(5) 秘密的,隐密的,慎密的 [secret]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宣和殿荔枝》
密通洞庭。——唐· 李朝威《柳毅传》
密奏请皇上。——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宦人密侍;出密诏示之;荣禄密谋;奉有密诏;密章(秘密奏章);密启(秘密的书画);密揭(秘密的奏疏式文告);密幄(密室);密诏(秘密的诏书)
(7) 紧密 [lose together]
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8) 通“谧”。安宁;安定;安静 [stable;quiet]
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诗·周颂·昊天有成命》
密,静也。——《尔雅·释诂》
四海遏密八音。——《书·舜典》。传:“密,静也。”
止旅乃密。——《诗·大雅·公刘》
京室密清。——《文选·张衡·东京赋》
(9) 又如:密如(安定的样子);密清(安静洁净)
(10) 深;幽深 [deep]。如:密恩(深恩);密深(深切);密款(内心的真诚)
(11) 严密 [precise;well-conceived]
古之为国者,甚虑敌深,其防患密。——辛弃疾《美芹十论》
刘桢壮而不密。—— 曹丕《典论论文》
凡道必周密。——《管子·内业》
(12) 又如:密心(精细的用心);密巧(精细,纤巧);密石(纹理细密的石料);密要(精密准确);密科(繁苛的法律条文)
(13) 通“默”。不语 [tacit;silent]
公密而不应。——《庄子·达生》
◎ 密的拼音: mì
〈词性:动〉
(1) 接近 [approach;be close to]
以敝邑介在东表,密迩仇雠,寡君将君是望。——《左传·襄公三年》
(2) 封闭,闭藏 [seal;close down]。如:密固(密封严实);密迹(匿迹,不露形迹);密椟(密藏于匣子中)
密报、密闭、密闭、密布、密电、密度、密而不宣、密封、密缝、密集、密集、密件、密林、密令、密麻麻、密码、密密、密密层层、密密匝匝、密谋、密排、密切、密切、密商、密使、密室、密实、密谈、密探、密文、密西西比、密友、密语、密约、密诏、密植、密致
敛(斂)的拼音:liǎn(ㄌ一ㄢˇ)
⒈ 收拢,聚集:敛钱。敛足(收住脚步,不住前进)。敛容。敛衣(用收集来的碎布制成的衣)。收敛。聚敛。
⒉ 征收:横征暴敛。
⒊ 收束,约束:敛迹。敛手(a.缩手,表示不敢恣意妄为;b.拱手,表示恭敬)。敛袂(整理衣袖,表示敬服)。敛抑。敛步。
敛字UNICODE编码U+655B,10进制: 25947,UTF-32: 0000655B,UTF-8: E6 95 9B。
敛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敛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斂㪘
collect、restrain
形声:从攵、佥声
draw back, fold back; collect
详细解释◎ 敛的拼音:
斂、歛 liǎn
〈词性:动〉
(1) (形声。从攴( pū ),佥( qiān )。本义:收集,聚集)
(2) 同本义(收集的对象是物,常是财物) [gather]
敛,收也。——《说文》
既射则敛之。——《周礼·夏官·缮人》。注:“敛,藏也。”
狗彘食人之食不知敛。——《汉书·食货志》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敛赀财以送其行。——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敛局(邀人聚赌,从中抽头);敛衣(聚集零碎布头所制成的衣服)
(4) 收获 [harvest]
自种自敛,服箱以走。——柳宗元《牛赋》
(5) 又如:敛材(采集可食的百草根实);敛实(收割庄稼);敛获(收获)
(6) 征收 [levy]
豹因重敛百姓。——《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邺三老、 廷椽尝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史记·滑稽列传》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稍敛众以去。——明· 高君《书博鸡者事》
成不敢敛户口。——《聊斋志异·促织》
(7) 又如:征敛(旧指官府向民间征捐敛财);聚敛(重税搜刮);敛法(收税的准则)
(8) 收缩;退缩 [contract;shrink back;flinch]
秦、 楚合而为一以临 韩, 韩必敛手。——《史记·春申君列传》
(9) 如又:敛额(皱眉);敛退(退缩);敛策(收束马鞭。比喻隐退不仕);敛手(缩手不敢乱动)
(10) 停止 [stop]。如:敛兵(收兵);敛辔(息驾,收起车马);敛祸(停止作祸);敛毫(停笔)
(11) 入殓 [put a body into coffin]
衣尸棺曰敛。——《释名·释丧制》
敛般,请以机封。——《礼记·檀弓下》。注:“敛,下棺于椁。”
桐棺足以周身,外椁足以周棺,敛形悬封,濯衣幅巾。——《后汉书·周磐传》
醵金为敛。——清· 张廷玉《明史》
(12) 又如:敛殡(入殓而殡葬);敛藏(犹敛葬);敛葬(入殓安葬);敛形(衣覆其形);敛埋(收敛埋葬);敛衾(古代大殓时盖尸体的被子);敛席(盖尸席)
(13) 收敛,约束言行 [restrain oneself]
为敛威去。——清· 张廷玉《明史》
(14) 又如:敛戢(收敛,止息);敛抑(收敛节制);敛马(勒马)
(15) 整肃;整理 [screw up]
诸侯敛衽。——桓宽《盐铁论》
(16) 又如:敛甲(犹束甲。整理盔甲,表示准备战斗);敛声屏气(毫无声音,不敢出大气);敛衽(提起衣襟夹于带间,表示恭敬)
◎ 敛的拼音:
斂 liǎn
〈词性:名〉
赋税 [taxes]
省刑薄敛。——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敛步、敛财、敛迹、敛袂、敛钱、敛衽、敛容、敛抑、敛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