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ǐ bǐ hóu shé
注音ㄓˇ ㄅ一ˇ ㄏㄡˊ ㄕㄜˊ
解释指社会舆论。
出处鲁迅《<热风>题记》:“真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又何待于纸笔喉舌的批评。”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社会舆论。
谜语社会舆论
感情纸笔喉舌是中性词。
繁体紙筆喉舌
造句虽然纸笔喉舌,不能使洒满府前的青年的热血逆流入体,仍复苏生转来。
动物生肖龙
纸(紙)的拼音:zhǐ(ㄓˇ)
⒈ 用植物纤维制成的薄片,作为写画、印刷书报、包装等用:纸张。纸币。纸烟。纸上谈兵(喻空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洛阳纸贵(称誉别人的著作)。金迷纸醉。
⒉ 量词,指书信、文件的张数:一纸空文。
纸字UNICODE编码U+7EB8,10进制: 32440,UTF-32: 00007EB8,UTF-8: E7 BA B8。
纸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纸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紙帋
bumf、paper
形声:从纟、氏声
paper
详细解释◎ 纸的拼音:
紙、帋 zhǐ
〈词性:名〉
(1) (形声。从糸( mì ),氏声。纸的原料本是破旧的丝绵,故从糸。本义:纸张)
(2) 同本义 [paper]
纸,絮也,一曰苫也。——《说文》。按,潎絮一苫也。造纸昉于漂絮以苫荐而成之,后汉蔡伦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巾魚网为之。今亦用竹质木皮,其细者,有致密竹帘荐焉。
[帝]令逵自选《公羊》 严、 颜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传》,与简纸经传各一通。——《后汉书·贾逵传》
(3) 又如:纸撚儿(用易燃纸搓成的点火纸卷儿);纸标儿(纸做的出售标志);纸筋(用于做纸浆的废纸);纸阄(带有标记的纸片,用于拈韵);纸衣(以纸制成的衣服)
(4) 冥钱,旧俗为祭奠鬼神而焚化的纸钱 [money of the nether world]
弄得我们少香没纸,血食全无。——《西游记》
(5) 又如:纸劄(纸糊的冥器);纸锞(纸钱);纸扎(纸糊的冥器);纸元宝(有金色或银色纸糊制的元宝形冥钱。迷信用品)
(6) 文契,字据 [written pledge]
把小的驴和米同稍袋都叫人短了家去,还不发出纸来。——《儒林外史》
◎ 纸的拼音:
紙 zhǐ
〈词性:量〉
(1) 书信、文件的张;件 [sheet]
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颜氏家训》
(2) 又如:一纸空文;纸半张(即半张纸。比喻微不足道);太宗真迹六百纸
纸包不住火、纸币、纸带、纸花、纸灰、纸婚、纸火柴、纸夹、纸浆、纸马,纸马儿、纸煤儿,纸媒儿、纸牌、纸盆、纸钱、纸上谈兵、纸型、纸烟、纸样、纸鹞、纸鱼、纸鸢、纸张、纸醉金迷
笔(筆)的拼音:bǐ(ㄅ一ˇ)
⒈ 写字、画图的工具:毛笔。钢笔。铅笔。笔架。笔胆。
⒉ 组成汉字的点、横、直、撇、捺等:笔画。笔顺。笔形。笔道。
⒊ 用笔写,写作的:笔者。代笔。笔耕。笔谈。笔误。笔译。笔战。笔名。
⒋ 写字、画画、作文的技巧或特色:笔体。笔法。笔力。文笔。工笔。曲笔。伏笔。
⒌ 像笔一样直:笔直。笔挺。笔陡。
⒍ 量词,指钱款:一笔钱。
⒎ 指散文:“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笔”。随笔。
笔字UNICODE编码U+7B14,10进制: 31508,UTF-32: 00007B14,UTF-8: E7 AC 94。
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笔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筆
pen、stock、write
会意:从竹、从毛
writing brush; write; stroke
详细解释◎ 笔的拼音:
筆 bǐ
〈词性: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yù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 同本义 [pen]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words;writing]。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prose]。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stroke;touch]。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technique of writing calligraphy or drawing]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 笔的拼音:
筆 bǐ
〈词性:动〉
(1) 书写;记载 [write]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 笔的拼音:
筆 bǐ
〈词性:量〉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笔触、笔答、笔底生花、笔底下、笔调、笔端、笔法、笔锋、笔杆子、笔耕、笔供、笔画,笔划、笔迹、笔记、笔记、笔架、笔尖,笔尖儿、笔力、笔录、笔录、笔路、笔帽[儿]、笔名、笔墨、笔墨官司、笔舌、笔试、笔势、笔受、笔顺、笔算、笔谈、笔挺、笔筒、笔头,笔头儿、笔误、笔洗、笔下、笔心,笔芯、笔削、笔译、笔意、笔友、笔札、笔战、笔者、笔直、笔致、笔资、笔走龙蛇
喉的拼音:hóu(ㄏㄡˊ)
⒈ 颈的前部和气管相通的部分,是呼吸器官的一部分,内有声带,又是发音器官(通称“喉头”):喉咙。喉舌(①泛指说话的器官;②喻代言人,如“报纸是人民的喉喉”;③喻险要的地方,如“居庸关乃扼守京城之喉喉”;④古喻国家的重臣,特指御史之类的谏官)。
喉字UNICODE编码U+5589,10进制: 21897,UTF-32: 00005589,UTF-8: E5 96 89。
喉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喉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㗋
larynx、throat
形声:从口、侯声
throat, gullet, larynx; guttural
详细解释◎ 喉的拼音: hóu
〈词性:名〉
(1) 喉头 [larynx;throat]
喉,咽也。——《说文》
喉咽者,量肠之府也。——《后汉书·马融传》
断其喉。——唐· 柳宗元《三戒》
(2) 又如:喉吻(喉头与嘴唇);喉头气 (因生气发怒而感到喉头憋闷);喉韵(饮茶后喉头产生的甘爽的回味)
(3) 喻要害之地;交通要道 [strategic passage]。如:喉吭(犹咽喉。也喻交通要道);喉嗉(咽喉和食道。借指生命);喉衿(喻要害之地;也喻纲领,要领)
喉急、喉镜、喉咙、喉鸣、喉舌、喉头、喉咽、喉炎
舌的拼音:shé(ㄕㄜˊ)
⒈ 人或动物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舌头。舌耕(a.指读书勤奋;b.旧时学者授徒,依口说谋生,好像农夫耕田得粟)。唇枪舌剑。
⒉ 语言辩论的代称:舌战(激烈议论)。
⒊ 像舌头的东西:帽舌。火舌。
⒋ 铃或释中的锤。
⒌ 指箭靶两旁上下伸出的部分。
舌字UNICODE编码U+820C,10进制: 33292,UTF-32: 0000820C,UTF-8: E8 88 8C。
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舌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lingua、tongue
象形
tongue; clapper of bell; KangXi radical 135
详细解释◎ 舌的拼音: shé
〈词性:名〉
(1)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2) 同本义 [tongue]
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说文》
兑为口舌。——《易·说卦》
心在窍为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舌举(舌翘起而不能动。指理屈词穷);舌挢不下(翘起舌头。形容惊讶或害怕的样子);舌刺刺(形容嘴舌不停地说话);舌敞唇穿(舌烂辰破,舌烂唇干);舌簧(巧舌);舌干唇焦(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反复申说、劝道。也作舌敝唇焦)
(4) 代指言语 [language]
云而使舌。人体委与之。——《国语·周语》。注:“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官也。”
驷不及舌。——《论语·颜渊》
(5) 又如:舌辩(能言善辩;争辩);舌摇簧鼓(满嘴胡说;大发议论);舌敝耳聋(指言者舌敝,听者耳聋。意为议论纷繁);舌辨(口才敏捷);舌锋(谓言词犀利);舌人(古代的翻译官);舌端月旦(用言语评论人物);舌剑唇枪(比喻言辞锋利。也作“唇枪舌剑”);舌灿莲花(比喻能言善道)
(6) 指畚箕外伸的部分。也泛称舌状物 [sth.resembling a tongue]。如:帽舌;鞋舌;火舌
(7) 指装在铃铎内的锤。亦指管乐器的簧 [hammer;spring]
遒人以木铎徇于路。——《书·胤征》。孔传:“木铎,金铃木舌。”
舌敝唇焦、舌边音、舌根音、舌耕、舌尖音、舌面前音、舌伤、舌苔、舌头、舌战、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