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炙冰使燥的意思

zhìbīngshǐzào

炙冰使燥



拼音zhì bīng shǐ zào

注音ㄓˋ ㄅ一ㄥ ㄕˇ ㄗㄠˋ

解释炙:烤。用火烤冰,想使它干燥。比喻事情办不到。

出处晋 葛洪《抱朴子 刺骄》:“欲望肃雍济济,后生有式,是犹炙冰使燥,积灰令炽矣。”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炙冰使燥是贬义词。

近义异想天开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zhì   注音  ㄓˋ   
部首  火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QOU  仓颉  BF  郑码  RSUO  四角  27809  结构  上下电码  3511  区位  5443  统一码  7099  笔顺  ノフ丶丶丶ノ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炙的拼音:zhì(ㄓˋ)  

⒈ 烤:炙兔。焚炙忠良。炙手可热(热得烫手,喻权贵气焰很盛)。

⒉ 烤肉: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喻好的诗文、事物大家都称赞)。

⒊ 喻受到熏陶:亲炙(直接得到某人的教诲或传授)。

统一码

炙字UNICODE编码U+7099,10进制: 28825,UTF-32: 00007099,UTF-8: E7 82 99。

炙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炙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䏑熫

汉英互译

roast

造字法

会意:从肉、从火

English

roast, broil; toast; cauteriz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炙的拼音: zhì  

〈词性:动〉

(1) (会意。从肉从火。小篆字形,肉在火上烤。本义: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

(2) 同本义 [broil;roast]

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说文》。按,炮当作灼。

火傍作庶为炙字,凡傅于火曰燔,母之而加于火曰炙,裹而烧者曰炮。柔者炙之,乾者燔之。——《颜氏家训》

毋嘬炙。——《礼记·曲礼》。疏:“火灼曰炙。”

以烹以炙。——《礼记·礼运》

置匕首鱼炙之腹中。——《史记·刺客传》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诗·小雅·瓠叶》

饮醇酒,炙肥牛。——《乐府诗集·西门行》

(3) 又如:炙煿(烤爆。比喻受折磨);炙肉(烤肉);炙羊(烤羊肉);炙鼠(烤鼠);炙鱼(烧鱼)

(4) 烧灼人体 [burn body]

翼侯炙。——《韩非子·难言》

炙胡巫上林中。——《汉书·戾太子传》。注:“烧也。”

而况于亲炙之者乎。——《孟子》

(5) 又如:炙面(烧灼面孔);炙灼(烧灼)

(6) 曝晒 [expose to the sun]

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与山巨源绝交书》

(7) 又如:炙灼(曝晒);炙浪(烤人的热浪);炙阳(让太阳曝晒)

(8) 受熏陶 [be nurtured]

久仰芳名,无由亲炙。——《红楼梦》

(9) 中药炮制法之一。把药材与液汁辅料同炒,使辅料渗入药材之内 [a way of make Chinese medicine]

炙甘草八分。——《红楼梦》

词性变化

炙的拼音: zhì  

〈词性:名〉

烤熟的肉食 [roast meat]

把吃剩的残羹冷炙,翻的各处都是。——《官场现形记》

常用词组

炙烤、炙手可热

  拼音  bīng   注音  ㄅ一ㄥ   
部首  冫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UIY  仓颉  IME  郑码  TDKV  四角  32190  结构  左右电码  0393  区位  1789  统一码  51B0  笔顺  丶一丨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冰的拼音:bīng(ㄅ一ㄥ)  

⒈ 水因冷凝结成的固体:冰块。冰凌。冰箱。冰窖。冰雕。冰封。冰球。冰镇。冰释(像冰一样融化,喻嫌隙、怀疑、误会等完全消除)。冰淇淋。

⒉ 结晶成固体,呈结晶形的:冰糖。冰晶石。

⒊ 使人感到寒冷:冰手冰脚。

⒋ 用冰贴近东西使其变凉:把汽水冰上。

⒌ 洁白明彻:冰绡。冰心。冰清玉洁。冰肌玉骨(a.形容妇女的皮肤;b.形容梅花的高洁)。

统一码

冰字UNICODE编码U+51B0,10进制: 20912,UTF-32: 000051B0,UTF-8: E5 86 B0。

冰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冰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仌冫氷

汉英互译

ic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冫、从水

English

ice; ice-col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冰的拼音:

bīng  

〈词性:名〉

(1)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2) 同本义 [ice]

冰,水坚也。——《说文》

履霜坚冰至。——《易·坤》

迨冰未泮。——《诗·邶风·匏有苦叶》

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汉书·五行志》

冰,水为之。——《荀子·劝学》

冰解而冻释。——《管子·五行》

公徒释甲,执冰而踞。——《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3) 又如:冰扳(冰镇);冰麝(冰片与麝香);冰清水冷(像冰和水一样的清冷);冰前刮雪(喻雪上加霜之事);冰玉自信(自知冰清玉洁,并无苟且之事);冰轮(比喻月亮)

(4) 冰人,即媒人 [go-between;match-maker]。如:冰议(指嫁娶之事);冰语(媒人的话);冰斧(媒人);冰媒(媒人)

(5) 姓

词性变化

冰的拼音: bīng  

〈词性:动〉

(1) 结冰,冻结 [freeze;ice over]

水始冰,地始冻。——《礼记·月令》

(2) 把东西和冰或冷水放在一起使变凉 [ice]。如:把两瓶汽水冰一冰

(3) 使感到极冷 [feel cold]

风月冰人别是乡。——杨万里《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

(4) 又如:这水冰手

冰的拼音: bīng  

〈词性:形〉

(1) 冷,凉 [cold]。如:冰食(冷食);冰甃(指寒凉的水井);冰澈(寒凉清澈)

(2) 结晶成固体的,成结晶形的 [crystal]。如:冰糖

(3) 清白,晶莹 [clear]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 又如:冰操(廉洁的操行)

常用词组

冰棒、冰雹、冰暴、冰茶、冰碴儿、冰川、冰船、冰床、冰镩、冰袋、冰蛋、冰刀、冰灯、冰点、冰冻、冰斗、冰堆、冰封、冰糕、冰挂、冰棍儿、冰河、冰壶秋月、冰花、冰魂雪魄、冰肌玉骨、冰激凌、冰鉴、冰窖、冰晶、冰景、冰窟、冰库、冰冷、冰凉、冰凌、冰片、冰淇淋、冰清玉洁、冰球、冰人、冰山、冰上运动、冰蚀、冰释、冰霜、冰炭、冰糖、冰糖葫芦、冰天雪地、冰箱、冰消瓦解、冰心、冰雪、冰雪节、冰原、冰镇、冰镇汽水

使  拼音  shǐ   注音  ㄕˇ   
简体部首  亻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8画  
繁体部首  人部  
五笔86  WGKQ  五笔98  WGKR  仓颉  OJLK  郑码  NAJO  四角  25206  结构  左右电码  0169  区位  4225  统一码  4F7F  笔顺  ノ丨一丨フ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使的拼音:shǐ(ㄕˇ)  

⒈ 用:使用。使劲。使役。使力。使钱。

⒉ 派,差谴:使唤。使命。使女。

⒊ 让,令,叫:迫使。

⒋ 假若:假使。即使。

⒌ 奉命办事的人:使者。大使。公使。使馆。

统一码

使字UNICODE编码U+4F7F,10进制: 20351,UTF-32: 00004F7F,UTF-8: E4 BD BF。

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使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employ、envoy、if、probe、send、use

造字法

形声:从亻、吏声

English

cause, send on a mission, order; envoy, messenger, ambassado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使的拼音: shǐ  

〈词性:动〉

(1)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2) 同本义 [order]

使,伶也。——《说文》。按,伶者,令也。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

魏王使将军 晋鄙将十万众救 赵。——《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4) 派遣 [send;dispatch]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

(6) 致使;让;叫 [let;make;cause]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 黄宗羲《原君》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清· 林觉民《与妻书》

(7) 又如:一场大火,使他一贫如洗;虚心使人进步

(8) 运用;使用 [use;employ]

联闻,使功不如使过。——《旧唐书·李靖传》

造父巧于使马。——《韩诗外传》

尚贤使能。——《荀子·王制》

(9)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

(10) 使唤;役使;支使 [order about;work;use]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故轻法不可以使之。——《商君书·外内》

使之虽病也。——《礼记·檀弓》

况于使之者乎。——《荀子·解蔽》。注:“役也。”

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策》

(11)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

(12) 耍弄;玩弄 [play]。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风骚;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

(13) 出使 [serve as an envoy abroad]

唐雎使于 秦。——《战国策·魏策》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4)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

(15) 放纵,任性 [indulge]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

(16)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

(17) 可以,行 [can;may]。如:使的(可以)

(18) 主使 [instigate]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 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词性变化

使的拼音: shǐ  

〈词性:名〉

(1) 使者 [envoy;messenger]

时汉连伐 胡,数通使相窥视。——《汉书·苏武传》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2)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3) 使命 [mission]

时周瑜受使至 番阳, 肃劝 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

(4) 佣人;奴仆[servant]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

(5)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

(6)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official]。如:节度使;转运使

(7) 姓

使的拼音: shǐ  

<连>

(1) 假如;如果 [if]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 秦。—— 清· 刘开《问说》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2)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

常用词组

使绊儿、使臣、使得、使馆、使唤、使节、使劲、使君、使力、使令、使妈、使命、使女、使钱、使徒、使性子、使眼色、使用、使者

  拼音  zào   注音  ㄗㄠˋ   
部首  火部  部外笔画  13画  总笔画  17画  
五笔  OKKS  仓颉  FRRD  郑码  UOJF  四角  96894  结构  左右电码  3604  区位  5279  统一码  71E5  笔顺  丶ノノ丶丨フ一丨フ一丨フ一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燥的拼音:zào(ㄗㄠˋ)  

⒈ 干,缺少水分:干燥。燥裂。燥热。枯燥。

统一码

燥字UNICODE编码U+71E5,10进制: 29157,UTF-32: 000071E5,UTF-8: E7 87 A5。

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燥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dry

造字法

形声:从火、木品声

English

dry, parched, arid; quick-tempere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燥的拼音: sào  

〈词性:名〉

剁细的肉 [minced meat]。如:燥子(剁细的肉。也作“臊子”)

词性变化

燥的拼音: sào  

〈词性:形〉

(1) 快 [fast;quick]

从此以后,匡超人的肉和豆腐都卖得生意又燥,不到日中就卖完了,把钱拿来家伴着父亲。——《儒林外史》

(2) 另见 zào  

基本词义

燥的拼音: zào  

〈词性:形〉

(1) (形声)

(2) 同本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dry]

燥,干也。——《说文》

火就燥。——《易·文言传》

燥,焦也。——《释名》

唇焦口燥呼不得。——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燥荻枯柴。——《资治通鉴》

(3) 又如:燥吻(干燥的嘴唇);燥坼(干燥坼裂);燥劲(干燥强劲);燥刚(干燥刚劲);燥气(干燥之气);燥急(干渴得利害);燥渴(口渴)

(4) 焦急,焦躁 [impatient]

往往燥心污笔。——宋· 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

(5) 又如:燥暴(暴躁;急躁);燥灼(焦急如焚);燥急(焦躁不安)

常用词组

燥裂、燥热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