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置而不问的意思

zhìérwèn

置而不问



拼音zhì ér bù wèn

注音ㄓˋ ㄦˊ ㄅㄨˋ ㄨㄣˋ

解释置:设置。对设置任命的官员放在一旁不再过问。指对事情不加过问。

出处宋·苏轼《汉文帝之行事有可疑者三》:“上林令吏之不材,而虎圈啬夫,才之过人者也,才者遗而不录,不才者置而不问,则事之不废坏者有几?”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置而不问是中性词。

繁体置而不問

近义置之不理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zhì   注音  ㄓˋ   
简体部首  罒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3画  
繁体部首  网部  
五笔  LFHF  仓颉  WLJBM  郑码  LKEL  四角  60102  结构  上下电码  4999  区位  5435  统一码  7F6E  笔顺  丨フ丨丨一一丨丨フ一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置的拼音:zhì(ㄓˋ)  

⒈ 放,摆,搁:安置。布置。置放。置身。位置。置信。置评。置疑。置辩。推心置腹。置若罔闻。置之度外。

⒉ 设立,设备:装置。设置。

⒊ 购买:添置。置办。置备。置买。

统一码

置字UNICODE编码U+7F6E,10进制: 32622,UTF-32: 00007F6E,UTF-8: E7 BD AE。

置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置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uy、establish、install、place、put、set up、set

相关字词

放、搁

造字法

形声:从四、直声

English

place, lay out; set asid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置的拼音: zhì  

〈词性:动〉

(1) (会意。从网直,有亦声。网直宜赦。本义:赦罪,释放)

(2) 同本义 [release]

置,赦也。——《说文》

见十置一。——《汉书·尹赏传》。注:“放也。”

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史记·淮阴侯列传》

斩首捕虏,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杀之,无有所置。——《史记·吴王濞列传》

(3) 安放;搁;摆 [place;put]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庄子·逍遥游》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史记·项羽本纪》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王维《送綦母潜落第还乡》

(4) 又如:置锥之地(安身立足之地);置室(安置妻室;取妻);置酒(陈设酒筵);置社(古时大夫、士庶共同设置的供奉社神之所);置立(设立);安置;置措(措置);置散(安置在闲散的职位);置棋不定(弈棋时不知如何下子);置锥之地(安放锥子的地方。比喻极狭小的、赖以安身立命的地方);置手(插手)

(5) 设置,建立,设立 [establish;install;set up]

于是秦始征 晋河东;置官司马。——《左传·僖公十五年》

置园邑三百家。——《汉书·霍光传》

置以为像兮。——《楚辞·屈原·九章》

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汉· 贾谊《汉安策》

(6) 又如:置社(“周”时大夫与庶民所共设置的社稷神);置顿(设置供人停留和食宿的处所);置都(建都)

(7) 豁免 [exempt;remit]

晋王归 晋阳,休兵行赏,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置租赋,抚孤穷。—— 明· 李贽《史纲评要·后梁纪》

(8) 废弃;舍弃 [discard;abandon;give up]

置大立少,乱之本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沛公则置车骑。——《史记·项羽本纪》

(9) 又如:置之高阁(比喻弃置一旁,不睬不用);置后(古时大夫死后无子,为死者别置后嗣、暂为丧主之称)

(10) 搁置;放下;放在一边 [shelve;place aside]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魏风·伐檀》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11) 又如:置阁(耽搁;迟延);置之不问(搁在一边,不予过问);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于不战则死的境地,然后方能奋勇战斗,取胜得生)

(12) 委托;交付 [entrust;trust;pay]。如:置质(委质。谓臣下向君主呈献礼物,以示献身);置重(侧重;着重)

(13) 购买;置办 [buy]

郑人有且置履者。——《韩非子》

(14) 又如:置产(购置产业);置田;置房子

(15) 通“植”( zhí  )。树立[set up]

凡试庐事置而摇之。——《周礼·考工记·庐人》

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礼记·祭义》

词性变化

置的拼音: zhì  

〈词性:名〉

(1) 古代传递文书的驿站 [post]

五十里而一置。——《韩非子·难势》

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

(2) 驿车;驿马 [post-chaise;post-horse]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马催。——苏轼《荔枝叹》

(3) 又如:置邮(用马车传递文书信息。亦谓传递文书信息的驿站)

常用词组

置办、置备、置辩、置放、置后、置换、置酒、置买、置评、置身事外、置信、置疑、置之度外、置之脑后

  拼音  ér   注音  ㄦˊ   
部首  而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DMJJ  仓颉  MBLL  郑码  GL  四角  10227  结构  单一电码  5079  区位  2288  统一码  800C  笔顺  一ノ丨フ丨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而的拼音:ér(ㄦˊ)  

⒈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⒉ 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⒊ 表(从……到……):从上而下。

统一码

而字UNICODE编码U+800C,10进制: 32780,UTF-32: 0000800C,UTF-8: E8 80 8C。

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而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洏耏髵能

汉英互译

and that、moreover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and; and then; and yet; bu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词性变化

而的拼音: ér  

<连>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而的拼音: ér  

〈词性:代〉

(1) 你;你的 [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而的拼音: ér  

<语气>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动〉

(1) 如,好象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2) 另见 néng  

常用词组

而后、而或、而今、而况、而立、而且、而外、而已

基本词义

而的拼音: néng  

通“能”。

〈词性:名〉

才能 [ability]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词性:动〉

(1) 能够 [can]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汤武与 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2) 另见 ér  

  拼音  bù fǒu   注音  ㄅㄨˋ ㄈㄡˇ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86  GII  五笔98  DHI  仓颉  MF  郑码  GI  四角  10900  结构  单一电码  0008  区位  1827  统一码  4E0D  笔顺  一ノ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不的拼音:bù(ㄅㄨˋ)  

⒈ 副词。

⒉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⒊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⒋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其他字义

不的拼音:fǒu(ㄈㄡˇ)  

⒈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统一码

不字UNICODE编码U+4E0D,10进制: 19981,UTF-32: 00004E0D,UTF-8: E4 B8 8D。

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否柎

汉英互译

no、not

相关字词

没有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不的拼音:   

〈词性:副〉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not,no]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neither…nor]。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without]。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without]。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no matter(what)]。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no need to]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cannot do as expected]。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no]。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whether]。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词性:古〉

同“否”(fǒu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性变化

不的拼音:   

〈词性:助〉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不的拼音:   

〈词性:形〉

(1) 通“丕”(  )。大 [big;great]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  );“不是”(bú shì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常用词组

不碍、不安、不安分、不白之冤、不搬陪、不卑不亢、不备、不悖、不比、不必、不避、不变、不便、不辨菽麦、不…不…、不才、不才、不测、不曾、不差、不差毫发、不差累黍、不臣、不成、不成、不成话、不成器、不成人、不成体统、不逞、不逞之徒、不吃、不痴不聋、不齿、不耻、不耻下问、不啻、不出所料、不辞、不辞而别、不辞劳苦、不错、不打不相识、不打价儿、不打紧、不打自招、不大、不大、不大对头、不殆、不待、不单、不丹、不但、不当、不当紧、不当事、不倒翁、不到、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不道、不得、不得不、不得而知、不得开交、不得了、不得了、不得人心、不得要领、不得已、不得志、不登大雅之堂、不等、不等号、不等式、不点儿、不丁点儿、不定、不定方程、不动产、不动声色、不冻港、不独、不端、不断、不对、不对茬儿、不对劲、不对头、不二、不二法门、不二价、不乏、不乏其人、不法、不法之徒、不凡、不方便、不防、不妨、不费吹灰之力、不分彼此、不分青红皂白、不服、不服、不服气、不服水土、不该、不干不净、不甘、不甘寂寞、不甘心、不尴不尬、不赶趟、不敢、不敢当、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恭、不攻自破、不公、不共戴天、不苟言笑、不够、不够、不顾而唾、不关痛痒、不管、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光、不规矩、不轨、不过、不过意、不寒而栗、不含糊、不好不坏、不好看、不好惹、不好意思、不合时宜、不和、不哼不哈、不怀好意、不欢而散、不慌不忙、不遑、不惑、不及、不及格、不及时、不即不离、不计、不计、不计其数、不济、不济事、不假思索、不检点、不减、不见、不见得、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经传、不见舆薪、不介入、不介意、不结盟国家、不结盟运动、不价、不禁、不仅、不仅…而且、不尽、不尽然、不近人情、不经意、不经之谈、不景气、不胫而走、不究、不久、不咎既往、不拘、不拘、不拘一格、不具、不觉、不绝如缕、不刊、不刊之论、不堪、不堪、不堪回首、不堪入耳、不堪入目、不堪设想、不堪言状、不堪一击、不堪造就、不看僧面看佛面、不亢不卑、不可、不可多得、不可告人、不可估量、不可救药、不可开交、不可理喻、不可名状、不可磨灭、不可企及、不可胜数、不可收拾、不可思议、不可同日而语、不可言喻、不可言状、不可一世、不可逾越、不可终日、不克、不肯、不快、不愧、不愧不怍、不赖、不郎不秀、不稂不莠、不劳而获、不冷不热、不理、不理睬、不理会、不力、不利、不良、不了了之、不料、不露锋芒、不露声色、不伦不类、不论、不论、不落窠臼、不落俗套、不毛、不毛之地、不免、不妙、不敏、不名一钱、不名一文、不明、不明、不谋而合、不能、不能不、不能自拔、不能自已、不念旧恶、不怕、不怕、不配、不配、不偏不倚、不平、不平则鸣、不破不立、不期、不期而会、不期而遇、不齐、不起眼、不情之请、不求甚解、不屈不挠、不然、不让、不饶、不仁、不日、不容、不容分说、不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若、不三不四、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上不下、不慎、不甚了了、不胜、不胜桮杓、不胜枚举、不识好歹、不识抬举、不识一丁、不时、不时之需、不实之词、不食烟火、不世、不世之功、不世之业、不是、不是味儿、不顺眼、不死不活、不速之客、不遂、不随和、不疼不痒、不腆、不同凡响、不痛不痒、不瘟不火、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闻不问、不文不武、不问青红皂白、不务正业、不惜、不暇、不下于、不相上下、不详、不祥之兆、不像话、不消说、不肖、不肖子孙、不孝、不谐、不屑、不屑一顾、不屑置辩、不懈、不兴、不行、不省得、不省人事、不幸、不修边幅、不朽、不朽、不许、不恤、不宣而战、不学无术、不逊、不言而喻、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不要、不要紧、不要脸、不夜城、不一、不一定、不一而足、不宜、不遗余力、不已、不以为然、不义、不义之财、不意、不亦、不亦乐乎、不翼而飞、不用、不由、不由自主、不有、不虞、不与、不育、不遇、不远万里、不约而同、不越雷池、不孕、不再、不在、不在乎、不在话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择手段、不怎么样、不折不扣、不争、不争气、不正之风、不知不觉、不知好歹、不知轻重、不知死活、不知所措、不知所以、不知所云、不知所终、不知天高地厚、不值、不止、不只、不至于、不置可否、不自量、不足、不足道、不足挂齿、不足取、不足为凭、不足为奇、不足为训、不足信

  拼音  wèn   注音  ㄨㄣˋ   繁体    
部首  门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UKD  仓颉  LSR  郑码  TLJ  四角  37601  结构  上三包围电码  0795  区位  4642  统一码  95EE  笔顺  丶丨フ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问(問)的拼音:wèn(ㄨㄣˋ)  

⒈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问。问答。问题。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问津。质问。过问。

⒉ 为表关切而询问:慰问。问候。问长问短。

⒊ 审讯,追究:审问。问案。唯你是问。

⒋ 管,干预:概不过问。

⒌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我问他借几本书。

⒍ 姓。

统一码

问字UNICODE编码U+95EE,10进制: 38382,UTF-32: 000095EE,UTF-8: E9 97 AE。

问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问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sk、asking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口、门声

English

ask about, inquire aft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问的拼音:

wèn  

〈词性:动〉

(1) (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

(2) 同本义 [ask about]

问,讯也。——《说文》

皇帝请问下民。——《书·吕刑》

时聘曰问。——《周礼·大宗伯》

小聘曰问。——《仪礼·聘礼》

问人于他邦。——《论语》

善问者如攻坚木。——《礼记·学记》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乐府诗集·木兰诗》

问其故。——《列子·汤问》

跪问其故。——《后汉书·列女传》

景公问政 孔子。——《史记·孔子世家》

豹往到 邺,会 长老,问之民所疾苦。——《史记·滑稽列传》

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康肃问曰。—— 宋· 欧阳修《归田录》

公问不至。——《左传·庄公八年》

(3) 又如:到食堂问一下开饭的时间;问途(打听路径);问信(打听消息);问官答花(答非所问);不耻下问;查问;发问;讯问;追问;自问;不懂就问;问字(称从人受学或请教为问字);问岁(询问年岁的丰歉);问禁(初入他国,问其政教上的禁令);问遂(问路。遂,水中可涉的径路);问对(问,发问);问知(向有学问的人请教);问俗(查访风俗);问卦(以卜得的卦象来探求吉凶);问经(学习或请教有关经书的问题);问龟(占卜);问课(请教课业)

(4) 访问 [visit]

问士以璧。——《荀子·大略》。注:“谓访其国事。”

天王使南季来聘。——《春秋·隐公九年》。《谷梁传》解释说:“聘,问也。”

(5) 责问 [ask reprovingly]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6) 又如:质问;诘问

(7) 问候;慰问 [ask after]

伯牛有病, 子问之。——《论语·雍也》

齐王使使者问 赵威后。——《战国策·齐策》

周游城中,家家致问。——《三国志·吕蒙传》

(8) 又如:问牛(形容官吏关怀民间疾苦);问疾(探视病情);问慰(慰问);问省(问侯尊长的起居);问宁(问安);问劳(问候慰劳)

(9) 过问 [take an interest in]

不问之秋。——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今不问农蚕,而但以饱暖相矜耀。——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

(10) 审案,审讯 [罪犯] [try]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资治通鉴》

(11) 又如:审问;拷问;问头(对罪犯的起诉文书);问拟(审问罪犯);问结(审问结案);问断(经过审问判了罪)

(12) 引申为“判决” [sentence]。如:问绞(判绞刑);问发(判发配)

(13) 追究 [look into]

引问委曲。——《资治通鉴·唐纪》

按问其家。——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是不必问。——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不问罪之有无。——清· 方苞《狱中杂记》

(14) 又如:问革(问罪罢官);问遣(问罪发配)

(15) 寻访 [look for]

后遂无问津者。——晋· 陶潜《桃花源诗并记》

(16) 通“闻”。告诉 [tell]

或以问孟尝君。——《战国策》

(17) 管;有责任(可能被要求作回答) [hold responsibility]。如:出了事唯你是问;不管不问;过问

(18) 聘问;旧时订婚,男方向女方下聘礼。源于古“纳采”、“问名”的礼节 [bride-price]。如:问亲(求亲);问聘(行聘;订亲);问肯(求亲)

词性变化

问的拼音:

wèn  

〈词性:名〉

(1) 周代诸侯国间的一种相互访问的礼节 [visit]

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周礼》

(2) 指书信 [letter]

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晋书·陆机传》

(3) 又如:久无家问

(4) 权威性的命令,常由上级向下级发布 [order]

公问不至。——《左传》

(5) 通“闻”。声誉 [repute]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诗·大雅·緜》

遂得光誉令问于天下。——《墨子·非命下》

因失吾问。——《庄子·庚桑楚》

问丧于夫子乎?——《礼记·檀弓上》

淑问扬乎疆外。——《汉书·匡衡传》。颜师古云:问,名也。

问的拼音:

wèn  

〈词性:介〉

表示方向、对象,相当于“向” [to]。如:问你买酒

常用词组

问安、问案、问卜、问长问短、问答、问道于盲、问鼎、问寒问暖、问好、问号、问候、问话、问津、问柳寻花、问名、问难、问世、问事、问题、问心、问心无愧、问询、问讯、问斩、问字、问罪

成语首拼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