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掷果潘郎的意思

zhìguǒpānláng

掷果潘郎



拼音zhì guǒ pān láng

注音ㄓˋ ㄍㄨㄛˇ ㄆㄢ ㄌㄤˊ

解释见“掷果潘安”。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例子掷果潘郎谁不慕,朱门别见红妆露。唐·司空图《冯燕歌》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女性。

感情掷果潘郎是中性词。

繁体擲果潘郎

近义掷果潘安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zhì   注音  ㄓˋ   繁体    
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RUDB  仓颉  QTKL  郑码  DUGY  四角  57027  结构  左中右电码  2367  区位  5432  统一码  63B7  笔顺  一丨一丶ノ一一ノ丶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掷(擲)的拼音:zhì(ㄓˋ)  

⒈ 扔,投,抛:投掷。弃掷。掷远。

统一码

掷字UNICODE编码U+63B7,10进制: 25527,UTF-32: 000063B7,UTF-8: E6 8E B7。

掷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掷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flap、fling、flip、launch、pitch、throw

相关字词

抛、扔、投

造字法

形声:从扌、郑声

English

throw, hurl, cast, fling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掷的拼音:

zhì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郑声。本义:扔,抛)

(2) 同本义 [throw]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掷 秦王。——《史记·刺客列传》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聊斋志异·促织》

[崔]莺解裙带掷于梁。——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3) 又如:掷丸(辽俗,于正旦抛掷饼团以惊鬼);掷骰(掷色,掷博,掷博齿,掷卢,掷钱。掷骰子之类的种种赌博游戏);掷铁饼

(4) 投射 [cast]

多情过客,空费汝、星眸小掷。——清· 许田《解语花》

(5) 又如:掷目(投以目光)

(6) 腾跃,将自身抛入空中 [jump]

澄波月上见鱼掷,晚径叶多闻犬行。——唐· 周贺《晚题江馆》

(7) 又如:掷身(纵身);掷倒(逆行连倒,翻筋斗)

常用词组

掷标枪、掷弹筒、掷铁饼

  拼音  guǒ   注音  ㄍㄨㄛˇ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JSI  仓颉  WD  郑码  KFVV  四角  60904  结构  镶嵌电码  2654  区位  2591  统一码  679C  笔顺  丨フ一一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果的拼音:guǒ(ㄍㄨㄛˇ)  

⒈ 某些植物花落后含有种子的部分:果实。果品。果木。结果(a.结出果实;b.事情的结局或成效)。

⒉ 结局,与“因”相对:因果。成果。

⒊ 坚决:果决。果断。

⒋ 确实,真的:果真。如果。

⒌ 充实,饱足:果腹。

⒍ 姓。

统一码

果字UNICODE编码U+679C,10进制: 26524,UTF-32: 0000679C,UTF-8: E6 9E 9C。

果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果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惈菓

汉英互译

fruit、really、resolute、sure enough

相关字词

English

fruit; resul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果的拼音: guǒ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田象树上结的果实形,在木之上。本义:果子,果实。这个意义后来曾写作“菓”)

(2) 同本义 [fruit]

果,木实也。——《说文》

艮为果蓏。——《易·说卦》

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周礼·场人》。张晏曰:“有核曰果,无核曰蓏。” 臣瓒曰:“在地曰蓏,在树曰果。”

五果为助。——《素问·藏器法时论》。注:“谓桃李杏栗枣也。”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 明· 刘基《卖柑者言》

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3) 又如:果布(果品与布帛);果馔(果品与菜肴);果谷(果类与谷类);果正(正果。亦指转世);果桌(果卓。摆设筵席用的桌子);草果;荚果;浆果;果瓜(供果用的甜瓜);果茹(瓜果蔬菜);果隋(瓜果);果蔗(一种供鲜食的甘蔗)

(4) 结果 [result]

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南史·范云传》附范缜

敌人既然敢犯罪,他就该自食其恶果!

(5) 又如:果验(应验);战果;效果;成果;自食其果;恶果

(6) 通“祼”( guàn  )。古代帝王以酒祭奠祖先或赐宾客饮之礼 [sacrificial ceremony of pouring water to irrigate the field]

大宾客则摄而载果。——《周礼·春官》

以待果将。

词性变化

果的拼音: guǒ  

〈词性:形〉

(1) 果敢,果断 [resolute;courageous and resolute]

由也果。——《论语》。苞注:“谓果敢决断也。”

其身果而辞顺。——《国语·晋语》。注:“谓敢行其志也。”

故制戎以果毅,制朝以序成。——《国语·周语中》

凡此之辈数百人,皆忠壮果烈,有智有仁。——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

(2) 又如:言必行,行心果;果谲(果敢而多谋的计谋);果直(果敢正直);果烈(果敢刚毅);果侠(果敢仗义);果劲(果敢强劲);果行(果断的行动);果志(果断之志);果勇(果断勇猛);果悍(果断勇猛)

(3) 通“裸”( luǒ  )。赤体。赤露 [naked]

东龟曰果属。——《周礼·春官·龟人》

果的拼音: guǒ  

〈词性:动〉

(1) 吃饱 [fill]

充嗛果腹兮,骄傲欢欣。——唐· 柳宗元《赠王孙文》

(2) 又如:果腹;果足(盘缠;旅费)

(3) 实现。凡事与预期相合的称果,不合的称不果 [realize]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果的拼音: guǒ  

〈词性:副〉

(1) 果然,当真 [really]

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

审知故松山列难督师 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2) 又如:果不出所料;果尔(果真如此);果是(果然是);果若(果真)

(3) 究竟,终于,到底 [after all;in the end]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宋· 苏轼《教战守》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连> 如果,假若 [if]

丈人顾先生曰:“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 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5) 又如:果能如此

常用词组

果报、果播、果不其然、果冻、果断、果脯、果腹、果敢、果酱、果酒、果决、果料儿、果木、果农、果皮、果品、果然、果仁儿、果肉、果如所料、果若、果实、果树、果霜、果穗、果糖、果真、果汁、果子、果子酱、果子露

  拼音  pān   注音  ㄆㄢ   
简体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12画  总笔画  15画  
繁体部首  水部  
五笔  ITOL  仓颉  EHDW  郑码  VPKI  四角  32169  结构  左右电码  3382  区位  3743  统一码  6F58  笔顺  丶丶一ノ丶ノ一丨ノ丶丨フ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潘的拼音:pān(ㄆㄢ)  

⒈ 淘米汁。

⒉ 姓。

统一码

潘字UNICODE编码U+6F58,10进制: 28504,UTF-32: 00006F58,UTF-8: E6 BD 98。

潘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潘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䆺番

造字法

形声:从氵、番声

English

surname; water in which rice has been rinsed; a river that flows into the Ha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潘的拼音: pān  

〈词性:名〉

(1) 淘米水 [water of washing rice]。如:潘水(淘米水);潘沐(洗头用的淘米水);潘泔(淘米水);潘澜(淘米水)

(2) 古水名 [Pan River]

(3) 在河南省荥阳县境

(4) 在浙江省绍兴市境,后堙。或以为是今运河经绍兴的一段河道

(5) 约在山东省淄博市一带,或以为是淄水

(6) 山名。在广东省茂名市 [Pan mount.]

(7) 古州名 [Pan prefecture]

(8) 治所在今广东省茂名市

(9) 在今四川省松潘县

(10) 姓

  拼音  láng làng   注音  ㄌㄤˊ ㄌㄤˋ   
简体部首  阝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8画  
繁体部首  邑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86  YVCB  五笔98  YVBH  仓颉  IINL  郑码  SXY  四角  37727  结构  左右电码  6745  区位  3241  统一码  90CE  笔顺  丶フ一一フ丶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郎的拼音:láng(ㄌㄤˊ)  

⒈ 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大郎。郎才女貌。

⒉ 对某种人的称呼:货郎。女郎。

⒊ 旧时妻称夫或情人:郎君。

⒋ 封建时代的官名:郎中(a.古官名;b.中医医生)。侍郎。员外郎。

⒌ 姓。

其他字义

郎的拼音:làng(ㄌㄤˋ)  

⒈ 〔屎壳郎〕“蜣螂”的俗称。

统一码

郎字UNICODE编码U+90CE,10进制: 37070,UTF-32: 000090CE,UTF-8: E9 83 8E。

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郎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man

English

gentleman, young man; husban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郎的拼音: láng  

〈词性:名〉

(1) (形声。从邑,良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邑名。在今山东金乡县境)

(2) 古地名。春秋鲁邑 [Lang town]

郎,鲁邑也。——《说文》。按, 鲁有二 郎。

(3) 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是费伯的食邑

费伯帅师城 郎。——《左传·隐公元年》

(4) 在今山东省曲阜县附近

夏,城郎。——《左传·隐公九年》

(5) 郎,古廊字。原指宫殿廷廊,置侍卫人员所在。官名 [an official title under the monarchy]

郎官,谓三中郎将下之属官也。——《后汉书·桓帝纪》注

(6) 战国始置。帝王侍从官侍郎、中郎、郎中等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差遣等侍从之职。郎官一直沿用到清朝。如:郎官(郎中及员外郎的泛称);郎中(郎官。汉代称中郎、侍郎、郎中为郎官,掌星宿之职);郎将(官名);郎署(宿卫官的官署)

(7) 旧时妇女对丈夫或情人的昵称 [my darling;husband]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

(8) 又如:郎伯(妇人称丈夫为郎、伯,并称郎伯)

(9) 女婿,女儿的丈夫 [son-in-law]。如:我哥哥有两个郎;郎婿(女婿)

(10) 称别人的儿子 [son]。如:令郎;大郎、二郎、三郎;郎子(对他人之子的爱称)

(11) 汉魏以后少年的美称 [youth]

瑜时年二十四, 吴中皆呼为 周郎。——《三国志》

(12) 旧时对从事某种职业者的称呼 [worker]。如:货郎;牛郎;卖油郎;郎不郎,秀不秀(形容不伦不类)

(13) 旧时对一般男子的尊称 [man]

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世说新语·雅量》

(14) 又如:伴郎;郎不郎,秀不秀(指不成材);郎子(对英俊少年的爱称);郎秀(明初乡里间称呼男子因出身而异,大家豪族称秀;平凡家庭称郎)

(15) 仆人称主人为郎 [landlord]

为两郎僮。——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16) 又

孰若为一郎僮。

正副郎好事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17) 又如:郎主(门生家奴称其主;对外族首领的称呼)

(18) 通“廊”。室外有顶的过道 [veranda;covered corridor]

今陛下累郎台,恐其不高也。——《汉书·东方朔传》

盖闻虞舜之时,游于岩郎之上。——《汉书·董仲舒传》

(19) 通“廊”。朝廷 [court]

茤荛之言,可择郎庙。——三国· 魏· 钟繇《宣示帖》

常用词组

郎才女貌、郎当、郎当、郎舅、郎君、郎中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