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指佞触邪的意思

zhǐnìngchùxié

指佞触邪



拼音zhǐ nìng chù xié

注音ㄓˇ ㄋ一ㄥˋ ㄔㄨˋ ㄒ一ㄝˊ

解释佞:花言巧语的小人;触:冲撞。指斥奸小,抵制邪恶。

出处唐·李世民《唐太宗敕》:“宪宦之职,在指佞触邪。”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指佞触邪是中性词。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zhǐ   注音  ㄓˇ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  RXJG  仓颉  QPA  郑码  DRK  四角  52061  结构  左右电码  2172  区位  5424  统一码  6307  笔顺  一丨一ノフ丨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指的拼音:zhǐ(ㄓˇ)  

⒈ 手伸出的支体(脚趾亦作“脚指”):手指。巨指(大拇指)。指甲。指纹。指印。屈指可数。

⒉ 量词,一个手指的宽度:下了三指雨。

⒊ (手指或物体尖端)对着,向着:指着。指画。指南针。指手画脚。

⒋ 点明,告知:指导。指引。指正。指责。指控(指名控告)。指摘。指挥。指日可待。

⒌ 直立,竖起:令人发(  )指(形容极为愤怒)。

⒍ 意向针对:指标。指定。

⒎ 古同“旨”,意义,目的。

统一码

指字UNICODE编码U+6307,10进制: 25351,UTF-32: 00006307,UTF-8: E6 8C 87。

指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指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depend on、digit、finger、indicate、point

造字法

形声:从扌、旨声

English

finger, toe; point, indica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指的拼音: zhǐ  

〈词性:名〉

(1) 手指。手掌的五个终端部分之一 [finger]

指,手指也。——《说文》

骈拇枝指。——《庄子·骈拇》

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荀子·儒效》

指如削葱根。——《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两鬓苍苍十指黑。——唐· 白居易《卖炭翁》

以指叩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如:指下(手指按下,比喻诊脉看病);伸手不见五指;屈指可数;指甲,指爪(指纹痕迹,手指尖端,指端背面扁平的表皮角质层);指尺(古时以中指的中节为一寸);指掌(手指和手掌);指语(哑语的一种,以手指形状、姿势表示拼音字母)

(3) 足指也叫做指 [toe]

乃扪足曰:“虏中吾指。”——《史记·高祖本纪》

(4) 近代误写作“趾”

(5) 意旨;意向 [intention]

其指极大。——《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承从天之指。——《管子·侈靡》。注:“指,意也。”

大将军阴受上指。——《汉书·李广传》

乃论六家之要指。——《汉书·司马迁传》

(6) 又如:指约(旨意简约);指略(要旨);指象(天以景象示意);指意(指意,意向)

(7) 一个手指的宽度 [finger breadth;digit]。如:肝大三指;二指宽

词性变化

指的拼音: zhǐ  

〈词性:动〉

(1) 指向;指着 [point at;point to]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宋· 王安石《伤仲永》

微指左公。——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右手指卷。——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指景(指着太阳,“指日心誓,叹以自明也”);指天誓日(指着天、日发誓,表明心迹);指东划西(指手划脚做手势)

(3) 指定 [appoint]

望路殊未穷,指期今已促。——唐· 杜德舆《奉使宜春渡新淦江》

(4) 又如:指省(由官员出一笔钱,免去抽签,自己指定任职省分);指克(指定期限);指配(指定许配)

(5) 指示 [instruct]

辞也者,各指其所也。——《易·系辞上》

(6) 又如:指麾(发令调度;指挥);指受(指注。受命,指示,指点);指办(指派办理);指裁(指示,裁夺)

(7) 指点 [show how]

指迷团灵心讲射,擅巧技妙算谈天。——《镜花缘》

(8) 又如:指顾(手指目顾);指受(指点;传授);指诀(指点要诀);指告(指点晓谕);指喻(指正告知)

(9) 指责 [censure]

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汉书·王嘉传》

(10) 又如:指搠(指指点点;指手画脚);指切(指摘;指责);指首(指名告发);指怒(议论指斥)

(11) 诬指 [frame sb.]

洒家又不曾杀你,你如何拿住洒家,妄指平人。——《水浒全传》

(12) 又如:指攀(招供时攀扯牵连别人);妄指(无证诬告)

(13) 阐明,陈述 [state]。如:指宜(指事类情。阐明,阐述整理);指申(指陈,指言;陈述,指明)

指的拼音: zhǐ  

〈词性:形〉

(1) 竖起 [vertical]

发尽上指冠。——《战国策·燕策》

头发上指,目眥尽裂。——《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直指(笔直指向);指冠(头发直竖)

(3) 通“旨”。美好 [fine]

不时宜,不敬交,…,虽指,非礼也。——《荀子》

常用词组

指北针、指标、指钵、指斥、指出、指错、指导、指导员、指点、指定、指冬瓜骂葫芦、指腹为婚、指供、指画、指环、指挥、指挥若定、指甲、指尖、指教、指节、指靠、指控、指令、指鹿为马、指名、指名道姓、指明、指目、指南、指南录、指南针、指派、指认、指日可待、指桑骂槐、指山卖岭、指山说磨、指使、指示、指手划脚、指数、指天誓日、指通豫南、指头、指望、指纹、指向、指要、指意、指引、指印、指责、指摘、指针、指正

  拼音  nìng   注音  ㄋ一ㄥˋ   
简体部首  亻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7画  
繁体部首  人部  
五笔  WFVG  仓颉  OMMV  郑码  NBZM  四角  21244  结构  左右电码  0156  区位  5690  统一码  4F5E  笔顺  ノ丨一一フノ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佞的拼音:nìng(ㄋ一ㄥˋ)  

⒈ 有才智,旧时谦称:不佞。

⒉ 善辩,巧言谄媚:佞人(有口才而不正派的人)。佞幸(以谄媚而得宠幸)。佞史(为讨好当权者而歪曲篡改事实的历史)。佞臣。奸佞。

统一码

佞字UNICODE编码U+4F5E,10进制: 20318,UTF-32: 00004F5E,UTF-8: E4 BD 9E。

佞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佞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造字法

会意:从女、信省声

English

flattery; glib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佞的拼音: nìng  

〈词性:动〉

(1) (会意。从女,信省。本义:用花言巧语谄媚) 同本义 [be given to flattery]

佞,巧谄高材也。——《说文》

佞,巧也。——《广雅》

佞,谄也。——《韩诗外传》

佞之见佞,果丧其田。——《国语·晋语》

为人佞巧。——《史记·周本纪》

以邪导人谓之佞。——《盐铁论·刺议》

焉用佞。——《论语·公冶长》

非佞折狱,惟良折狱。——《书·吕刑》

非佞誉诬谀之徒。——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2) 又如:佞王(奸佞);佞巧(谄佞巧诈);佞感(谄佞,媚惑);佞道(谄佞邪恶之术);佞兑(谄谀取悦);佞禄(以谄谀取媚而获得利禄);佞色(谄媚的表情);佞恶(谄媚邪恶);佞口(谗佞人之口;利口;巧嘴);佞舌(巧嘴;巧舌);佞言(逢迎讨好的话);佞给(巧言善辩);佞慧(善于阿谀奉承而又狡黠)

词性变化

佞的拼音: nìng  

〈词性:名〉

(1) 巧言谄媚的人 [one who flatters]

全望陛下亲贤远佞,以调天和,以安黎庶。——《英烈传》

(2) 又如:奸佞

佞的拼音: nìng  

〈词性:形〉

(1) 有才智 [wise]

寡人不佞。——《左传·成公十三年》

(2) 又如:不佞(没有才智,多用为谦词)

(3) 伪善的 [hypocritical]

佞哀诈立,实非本怀。——《北史》

常用词组

佞臣、佞笑

  拼音  chù   注音  ㄔㄨˋ   繁体    
部首  角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  QEJY  仓颉  NBLMI  郑码  RLI  四角  25236  结构  左右电码  6051  区位  2005  统一码  89E6  笔顺  ノフノフ一一丨丨フ一丨一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触(觸)的拼音:chù(ㄔㄨˋ)  

⒈ 抵、顶:抵触。“羝羊触藩,赢其角”。

⒉ 碰,撞:触礁。触电。触动。触摸。触发。触犯。触怒。

⒊ 遇着:接触。触觉(jué  )。触目惊心。触角(jiǎo  )。触景生情。触类旁通。

⒋ 因某种刺激而引起感情变化:感触。忽有所触。

统一码

触字UNICODE编码U+89E6,10进制: 35302,UTF-32: 000089E6,UTF-8: E8 A7 A6。

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触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feel、touch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butt, ram, gore; touc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触的拼音:

chù  

〈词性:动〉

(1) (形声。从角,蜀声。本义:以角撞物)

(2) 用角抵人或物 [butt]

触,牴也。——《说文》

兽穷则触。——《新序杂事》

触槐而死。——《左传》

羝羊触藩。——《易·大壮》

(3) 又如:触藩(以角触撞藩篱);触藩羝羊(公羊抵触藩篱,角被挂,无法摆脱很焦急)

(4) 撞,碰 [strike;hit]

手之所触。——《庄子·养生主》

(5) 又如:触损(伤害);触抵(抵触顶撞);触搏(撞击)

(6) 接触 [touch;contact]。如:触物(接触景物、事物);触桶(便桶);触冒(接触,冒着)

(7) 遇到;遭受 [meet with;suffer]

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8) 又如:触受(触及,遭受);触值(遭遇);触祸(遭受祸殃)

(9) 触动 [move one's heart]。如:触情(因遇到外物而兴起的感情或感想);触兴(遇到外物而兴起感想)

(10) 干犯,冒犯 [offend]

去礼义,触刑法。——《汉书·元帝纪》

(11) 又如:触突(触犯;刺激);触抵(触犯罪过);触冒(冒犯,冲犯)

词性变化

触的拼音:

chù  

〈词性:名〉

(1) 佛家语。与色、声、香、味、法合称“六尘” [touch]

人之嗜欲,著于声、色、香、味、触、法,而仁义即由嗜欲而起。——章炳麟《菌说》

(2) 姓

常用词组

触处、触点、触电、触动、触发、触犯、触感、触击、触及、触礁、触角、触景生情,触景生怀、触觉、触类旁通、触媒、触摸、触目、触目惊心、触怒、触手、触痛、触忤、触眼、触诊

  拼音  xié yá yé yú xú   
注音  ㄒ一ㄝˊ 一ㄚˊ 一ㄝˊ ㄩˊ ㄒㄨˊ   
简体部首  阝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6画  
繁体部首  邑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AHTB  仓颉  MHNL  郑码  HIY  四角  77227  结构  左右电码  6723  区位  4816  统一码  90AA  笔顺  一フ丨ノ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邪的拼音:xié(ㄒ一ㄝˊ)  

⒈ 不正当,不正派:邪恶(è  )。邪念。邪说。

⒉ 中医指引起疾病的环境因素:寒邪。风邪。

⒊ 迷信的人指鬼神给予的灾祸:中(zhòng  )邪。

⒋ 妖异怪诞:邪魔。邪术。

⒌ 古同“斜”。

其他字义

邪的拼音:yá(一ㄚˊ)  

⒈ 古同“玡”,琅玡山。

其他字义

邪的拼音:yé(一ㄝˊ)  

⒈ 古同“耶”,疑问词。

其他字义

邪的拼音:yú(ㄩˊ)  

⒈ 古同“餘”。

其他字义

邪的拼音:xú(ㄒㄨˊ)  

⒈ 古同“徐”,缓慢。

统一码

邪字UNICODE编码U+90AA,10进制: 37034,UTF-32: 000090AA,UTF-8: E9 82 AA。

邪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邪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斜耶衺铘釾

汉英互译

evil、irregular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阝、牙声

English

wrong, evil, depraved, vicious, perverse, heterodox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邪的拼音: xié  

〈词性:形〉

(1) (形声。从邑,牙声。本义:琅邪郡。字亦作琊)

赤芾在股,邪幅在下。——《诗·小雅·采菽》

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贾子道术》

竹林,前正而后有枉者谓之邪道。——《春秋繁露》

回邪曲直。——《礼记·乐记》

(2) 又如:邪靡(倾斜披靡的样子);邪睨(斜视);邪绝(斜行度越)

(3) 不正当,不正派 [evil]

虽有奇邪而不治者。——《礼记·祭义》

亡正处邪。——《周书·王佩》。注:“奸术也。”

愚乱之邪臣。——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是以邪氛岁增。——《汉书·元帝纪》

放辟邪侈。——《孟子·梁惠王上》

惧谗邪。——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去邪无疑。——《尚书》

愤世疾邪。——明· 刘基《卖柑者言》

辟邪说。——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4) 又如:邪魔(恶习);邪皮(不正经,不老实);邪说诬民(用有严重危害性的言论欺骗人民);邪术(不正当的方术)

(5) 异常。妖异怪诞 [heretical]

性不信巫邪。——《南史》

(6) 又如:邪螭(古代传说中之蛟龙,头上无角);邪教;邪传(怪异的传闻);异端邪说;邪魔外道(指各形各色的鬼怪。或形容事情不入正途)

词性变化

邪的拼音: xié  

〈词性:名〉

(1) 品行不正的人 [crafty and evil person]

任贤勿二,去邪勿疑。——《书·大禹谟》

邪曲之害公。(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邪、曲,不正,邪恶的人。名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邪丑(邪恶丑陋的人)

(3) 中医指邪气 [pathogenic factor]。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4) 又如:寒邪;风邪;灸刺和药逐去邪

(5) 妖异怪戾之事或迷信人所称的神怪、妖异 [demon]。如:中邪;妖邪;邪魅

(6) 另见   

常用词组

邪道,邪道儿、邪恶、邪乎、邪路、邪门儿、邪门儿、邪门歪道、邪念、邪气、邪曲、邪说、邪心、邪行、邪行

基本词义

邪的拼音:   

(1) 见“莫邪”( mòyé  )

(2) 古同疑问词“耶”

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令名不彰邪。——《世说新语·自新》

何预我邪。——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是且非邪。——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肖于器邪。——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可迎之邪。——《资治通鉴》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语助词,表反诘,吗)!——《资治通鉴·汉纪》

此画果真邪。——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同于真邪。

(3) 另见 xié  

常用词组

邪揄

指佞触邪: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