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ì ruò wǎng wén
注音ㄓˋ ㄖㄨㄛˋ ㄨㄤˇ ㄨㄣˊ
解释置:放;若:好像;罔:没有;闻:听见。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听见了而不加理睬。
出处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当中书言时,沈宜厉声力折,只因心中恼他,置若罔闻。”
例子宁荣两府上下内外人等,莫不欢天喜地,独有宝玉置若罔闻。(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
正音“置”,不能读作“zhǐ”。
辨形“置”,不能写作“知”;“罔”,不能写作“冈”、“网”。
辨析置若罔闻和“置之度外”;都含有“不放在心上”的意思。但置若罔闻指对批评、劝告、请求、抗议等不予理睬;“置之度外”指把生死、荣辱、安危、苦乐等放在个人考虑之外。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感情置若罔闻是贬义词。
繁体置若罔聞
近义置之不理、熟视无睹、置之度外
反义刮目相看、聚精会神、如雷灌耳
英语pay no attention to
俄语не обращáть внимáния(пропускáть мимо ушей)
日语聞(き)かぬふりをする,聞(き)き流(なが)す
德语etwas vǒllig ignorieren(gegenüber etwas staub bleiben)
造句faire la sourde oreille(faire semblant de ne pas entendre)
动物生肖牛,虎,蛇
置的拼音:zhì(ㄓˋ)
⒈ 放,摆,搁:安置。布置。置放。置身。位置。置信。置评。置疑。置辩。推心置腹。置若罔闻。置之度外。
⒉ 设立,设备:装置。设置。
⒊ 购买:添置。置办。置备。置买。
置字UNICODE编码U+7F6E,10进制: 32622,UTF-32: 00007F6E,UTF-8: E7 BD AE。
置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置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寘
buy、establish、install、place、put、set up、set
放、搁
形声:从四、直声
place, lay out; set aside
详细解释◎ 置的拼音: zhì
〈词性:动〉
(1) (会意。从网直,有亦声。网直宜赦。本义:赦罪,释放)
(2) 同本义 [release]
置,赦也。——《说文》
见十置一。——《汉书·尹赏传》。注:“放也。”
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史记·淮阴侯列传》
斩首捕虏,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杀之,无有所置。——《史记·吴王濞列传》
(3) 安放;搁;摆 [place;put]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庄子·逍遥游》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史记·项羽本纪》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王维《送綦母潜落第还乡》
(4) 又如:置锥之地(安身立足之地);置室(安置妻室;取妻);置酒(陈设酒筵);置社(古时大夫、士庶共同设置的供奉社神之所);置立(设立);安置;置措(措置);置散(安置在闲散的职位);置棋不定(弈棋时不知如何下子);置锥之地(安放锥子的地方。比喻极狭小的、赖以安身立命的地方);置手(插手)
(5) 设置,建立,设立 [establish;install;set up]
于是秦始征 晋河东;置官司马。——《左传·僖公十五年》
置园邑三百家。——《汉书·霍光传》
置以为像兮。——《楚辞·屈原·九章》
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汉· 贾谊《汉安策》
(6) 又如:置社(“周”时大夫与庶民所共设置的社稷神);置顿(设置供人停留和食宿的处所);置都(建都)
(7) 豁免 [exempt;remit]
晋王归 晋阳,休兵行赏,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置租赋,抚孤穷。—— 明· 李贽《史纲评要·后梁纪》
(8) 废弃;舍弃 [discard;abandon;give up]
置大立少,乱之本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沛公则置车骑。——《史记·项羽本纪》
(9) 又如:置之高阁(比喻弃置一旁,不睬不用);置后(古时大夫死后无子,为死者别置后嗣、暂为丧主之称)
(10) 搁置;放下;放在一边 [shelve;place aside]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魏风·伐檀》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11) 又如:置阁(耽搁;迟延);置之不问(搁在一边,不予过问);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于不战则死的境地,然后方能奋勇战斗,取胜得生)
(12) 委托;交付 [entrust;trust;pay]。如:置质(委质。谓臣下向君主呈献礼物,以示献身);置重(侧重;着重)
(13) 购买;置办 [buy]
郑人有且置履者。——《韩非子》
(14) 又如:置产(购置产业);置田;置房子
(15) 通“植”( zhí )。树立[set up]
凡试庐事置而摇之。——《周礼·考工记·庐人》
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礼记·祭义》
◎ 置的拼音: zhì
〈词性:名〉
(1) 古代传递文书的驿站 [post]
五十里而一置。——《韩非子·难势》
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
(2) 驿车;驿马 [post-chaise;post-horse]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马催。——苏轼《荔枝叹》
(3) 又如:置邮(用马车传递文书信息。亦谓传递文书信息的驿站)
置办、置备、置辩、置放、置后、置换、置酒、置买、置评、置身事外、置信、置疑、置之度外、置之脑后
若的拼音:ruò(ㄖㄨㄛˋ)
⒈ 如果,假如:若果。倘若。假若。天若有情天亦老。
⒉ 如,像:年相若。安之若素。旁若无人。置若罔闻。门庭若市。
⒊ 你,汝:若辈。“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⒋ 约计:若干(gān )。若许。
⒌ 此,如此:“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⒍ 顺从:“曾孙是若。”
⒎ 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若而叹。”
⒏ 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⒐ 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若芳”。若英(“杜若”的花)。
⒑ 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⒒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若的拼音:rě(ㄖㄜˇ)
⒈ 〔般若〕见“般3”。
若字UNICODE编码U+82E5,10进制: 33509,UTF-32: 000082E5,UTF-8: E8 8B A5。
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若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叒
as if、if、like、seem、you
象形
if, supposing, assuming; similar
详细解释◎ 若的拼音: rě
(1) 见“般若”( bōrě ):智慧(佛经用语)
(2) 另见 ruò
◎ 若的拼音: ruò
〈词性: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2) 同本义 [be obedient to]
若,顺也。——《尔雅·释名》
万民是若。——《诗·鲁颂·阙宫》
天子是若。——《诗·大雅·烝民》
有孚禺若。——《易·观》
钦若昊天。——《书·尧典》
不逢不若。——《左传·宣公三年》
(3) 又如:若时(顺应天时);若淑(温顺而善良)
(4) 如同;像 [like; as if]
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墨子·尚贤中》
肌肤若 冰雪,绰约若处子。——《庄子·逍遥游》
关山度若飞。——《乐府诗集·木兰诗》
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5) 又如:视若分敌;若明若昧(好像清楚又好像不清楚);若出一辙(若出一轨。像从一个车辙里出来的。比喻言论、行动、遭遇等完全一样);若如(如;像);若卵投石(同“以卵击石”。比喻不自量力,必遭失败);若涉渊水(若涉渊冰。比喻处境艰险)
(6) 择菜 [trim vegetables]
若,择菜也。从艸、右。右,手也。——《说文》
(7) 引申为选择 [choose]
《晋语》秦穆公曰:“夫 晋国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以为朝夕之急。”此谓使谁先择二公子而立之,若正训择,择菜引申之义也。—— 清·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8) 同,相当 [be equal to]
彼与彼年相若也。——韩愈《师说》
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孟子》
(9) 及;到 [arrive]
病未若死。——《国语》
(10) 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 [match]
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礼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齐策》
(11) 诺,应允,后作“诺” [promise]
已若必信,则处于度之内也。——《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
步骑之所蹂若。——《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
(12) 对付,处置 [treat with;handle]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 若的拼音: ruò
〈词性:代〉
(1) 如此,这样 [such]
出若入若。——《荀子·王霸》。注:“如此也。”
织自若。——《战国策·秦策》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若许(如许;这些);若言(此言,这样的话);若曰(这样说);若大若小(大大小小);若此(如此,这样);若是(如此,这样);若斯(如此);若然(如此);若尔(如此,如果这样)
(3) 你 [们] ;你 [们] 的 [you;your]
若,汝也。——《小尔雅》
惟若宁候。——《考工记·梓人》
若则有常。——《仪礼·士昏礼记》
若肯发兵助我乎?——《汉书·匈奴传上》
若不恭命。——《墨子·明鬼下》
命曰三日,若宿而至。——《国语·晋语四》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若辈得无苦贫乎。——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若曹(你们这些人);若属(你们);若辈(你们)
(5) 其;他的 [he;his]——用于他称
今人处若国得罪。——《墨子·天志下》
(6) 这个,这样——用于近指 [this]。如:若人(这个人);若士(这个人。同若人);若时(此时,现在);若辈(这些人,这等人)
(7) 用于疑问。相当于“怎么”、“哪里” [where]。如:若个(哪个);若之何(怎么办;也指怎么,为什么);若何(怎样,怎么样;亦指怎么办;怎么,为什么);若为(怎样;怎样的;怎堪;怎能)
(8) 这么;那么。用同“偌” [like so]
老太太若大年纪。——《红楼梦》
◎ 若的拼音: ruò
<连>
(1) 假如;如果 [if]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若反国,将为乱。——《史记·赵世家》
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左传·隐公十一年》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天若有情天亦老。——唐·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2) 又如:若不是(如果不是);若曰(如果说);假若(假使);若其(假如,如果);若苟(若或。假如,如果);若非(如果不是;要不是);若果(如果);若使(假使,假如,如果);若是(如果,如果是)
(3) 至于 [so]。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4) 又如:若乃(至于。用于句子开头,表示另起一事)
(5) 或;或者 [or]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有会同。——《周礼·稍人》
(6) 又如:若者(或者);若大若小(大大小小)
(7) 与,和 [and]
旅王若公。——《书·召诰》
(8) 而 [but]
抑若扬兮。——《诗·齐风·猗嗟》
宠辱若惊。——《老子》。顾注:“而已”
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实在陛下。——《三国志·魏志》
◎ 若的拼音: ruò
〈词性:名〉
(1) 禾秆皮 [stem’s skin]
稣,杷取禾若也。——《说文》。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秆皮散乱,杷而梳取之。”
(2) 香草名
杜若,香草。——《说文》
华采衣兮若英。——《楚辞·云中君》
顺微风,挥若芳。——傅毅《舞赋》。注:“杜也。”
衡兰芷若。——《汉书·司马相如传》
(3) 又如:若芳(杜若的香气);若英(杜若的花);若惠(香草名。杜若和蕙草)
(4) 灵木 [fairy tree]。如: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若光(古代神话中若木的光)
(5) 秦、汉时县名 [Ruo county]。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县东南
(6) 古水名 [Ruo River]。即今雅砻江,为金沙江支流。源出青海,东南流经甘孜、新龙等县,到攀枝花市东北入金沙江
(7) 姓。如:若口引(复姓)
◎ 若的拼音: ruò
〈词性:助〉
(1)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事物的状态。相当于“貌”、“样子”
用史巫纷若,吉。——《易·巽卦》
有孚颗若。——《易·观卦》
乘其四骆,六辔沃若。——《诗·小雅·裳裳者华》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卫风·氓》
(2) 用于句首
若昔朕其逝。——《书·大诰》
(3) 另见 rě
若不、若此、若非、若夫、若干、若果、若何、若即若离、若明若暗、若是、若属、若无其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若隐若现、若有所丧、若有所思
罔的拼音:wǎng(ㄨㄤˇ)
⒈ 蒙蔽,诬:罔民(陷害人民)。罔己(受人诳骗)。欺罔。
⒉ 无,没有:罔极(a.没有定准,变化无常;b.无穷,久远)。置若罔闻。
⒊ 古同“惘”,失意。
⒋ 古同“网”,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器具。
罔字UNICODE编码U+7F54,10进制: 32596,UTF-32: 00007F54,UTF-8: E7 BD 94。
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罔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網㒺誷
deceive、not
形声:从冂、亡声
net; deceive; libel; negative
详细解释◎ 罔的拼音: wǎng
〈词性:名〉
(1) (形声。从网,亡声。本义:渔猎用的网)
(2) 同本义。同“网” [net]
[伏羲]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易·系辞下》
死于罔罟。——《庄子·逍遥游》
列卒满泽,罘罔弥山。——《汉书·司马相如列传》
是罔民也。——《孟子·梁惠王上》
罔民而可为也。
(3) 又如:罔置(泛指捕猎的网具);罔罟(渔猎时所用的罗网);罔罗(渔猎所用的网。同罗网)
(4) 法网 [the net of justice]
天之降罔,维其优矣。——《诗·大雅》
◎ 罔的拼音: wǎng
〈词性:形〉
(1) 迷惑。失意。通“惘” [puzzle]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政》
罔流涕以聊虑兮,惟著意而得之。——《楚辞·宋玉·九辩》
罔然若酲,朝罢夕倦。——《文选·张衡·东京赋》
秦人逄氏有子,少而惠,及壮而有迷罔之疾。——《列子·周穆王》
(2) 又如:罔殆(迷惘模糊);罔罔(惘惘,惶惶。心神不定的样子);罔然(即惘然。失意的样子;心中若有所失的样子;犹茫然、恍惚不解的样子);罔两(心神恍惚,无所依据)
(3) 不正直 [dishonest]。如:罔冒(存心假冒);罔屈(犹枉屈)
(4) 无知的 [ignorant]。如:罔觉(无知)
◎ 罔的拼音: wǎng
〈词性:动〉
(1) 结网 [net]
罔薛荔兮为帷,擗蕙榜兮既张。——《楚辞》。王逸注:“罔,结也;结薜荔为帷帐。”
(2) 诬,无中生有 [slander]
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为罔。——《礼记·少仪》
罔上害民。——《风俗通义·过誉》
(3) 又如:罔利(渔利);罔贪(奸诈贪婪)
(4) 欺骗;蒙蔽 [hoodwink;deceive]
自古谗言罔行,君臣、父子、夫妇、昆弟之间,皆不能免。——《金瓶梅》
(5) 又如:罔上(欺骗君上);罔主(欺骗君主);罔民(欺骗陷害百姓);罔冒(欺骗冒充);罔辟(欺骗君主);罔惑(欺枉蛊惑);罔渎(欺枉轻慢);罔人(欺骗、欺诈他人);罔己(受人欺骗陷害)
(6) 害,陷害 [frame up]。如:罔念(谓不思为善)
(7) 表示禁止或劝阻,相当于“别”、“不要” [don’t]
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又: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书·大禹谟》
(8) 无;没有 [not]
以谨罔极。——《诗·大雅·民劳》
罔敷求先王。——《诗·大雅·抑》
罔,无也。——《尔雅·释言》
君罔谓汝何之。——《楚辞·九章·惜诵》
罔有不韪。
上罔显于羲皇。—— 扬雄《剧秦美新》
罔不因势象形。——明· 魏学洢《核舟记》
(9) 又如:罔瞻冠服(比喻没有见过汉人);罔恤民隐(不管百姓的隐忧);罔生(苟活);罔死(白白地死);罔伏(无所藏匿);罔莫(无不);罔恤(无忧无虑);罔知(不知);罔顾(不顾)
◎ 罔的拼音: wǎng
〈词性:副〉
(1) 不 [not;no]
世人罔究壶中景,象外春光亿万年。——《西游记》
(2) 又如:罔已(犹不尽);罔既(不尽);罔效(不能报效);罔措(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罔替(不更换;不废除);罔惑(不惑)
罔上虐下、罔知所措
闻(聞)的拼音:wén(ㄨㄣˊ)
⒈ 听见:闻诊。闻听。闻讯。博闻强记。闻过则喜。闻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⒉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闻。传闻。见闻。
⒊ 出名,有名望:闻人。闻达。
⒋ 名声:令闻(好名声)。丑闻。
⒌ 用鼻子嗅气味: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
⒍ 姓。
闻字UNICODE编码U+95FB,10进制: 38395,UTF-32: 000095FB,UTF-8: E9 97 BB。
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聞䎹䎽
famous、reputation、hear、learn、news、nose、smell、snuffle
形声:从耳、门声
hear; smell; make known; news
详细解释◎ 闻的拼音:
聞 wén
〈词性:动〉
(1)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2) 同本义 [hear]
闻,知声也。——《说文》
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闻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闻汉军四面皆 楚歌。——《史记·项羽本纪》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
闻屏障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也说“闻所未闻”);闻风响应(听到风声,便起而响应);闻雷失箸(比喻假借其他不相关的事来掩饰自己的实情);闻鸡起舞(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夜半闻荒鸡鸣,乃与琨起身舞剑。后世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起)
(4) 听说;知道 [be told;know]
闻君行仁政。——《孟子·滕文公上》
其闻道也。——唐· 韩愈《师说》
闻道有先后。
不可得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又如:闻问(通音讯,获得音讯);闻道(闻知领会道理);闻说(听说);闻得(听说);闻知(听说;知道)
(6) 接受 [accept]。如:闻教(受教;领教);闻命(接受命令或教导);闻令(接受教诲)
(7) 传布,传扬 [propagate]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王维《老将行》
(8) 又如:闻诵(传布与称道)
(9) 报告上级[report]。如:闻达(向皇帝报告);闻问(通消息)
(10) 趁,乘 [take advantage of]。如:闻早(趁早,赶早)
(11) 闻名,出名 [well-known]
名闻天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闻于诸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以义闻于东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2) 嗅;嗅到 [smell]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
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史记·滑稽列传》
(13) 又如:自不可闻
(14) 通“问”。询问;问候 [inguire;extend gleetings to]
丧牛之凶,终莫之闻也。——《易·旅象》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诗·王风·葛藟》
群公先正,则不我闻。——《诗·大雅·云汉》
◎ 闻的拼音:
聞 wén
〈词性:名〉
(1) 知识;见闻 [knowledge]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博闻强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闻见(见闻)
(3) 传闻,听到的事情;消息 [information]
求闻之若此。——《吕氏春秋·慎行论》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又如:新闻;趣闻;要闻;旧闻;奇闻;见闻
(5) 声望;威望 [popularity;prestige]
令闻令望。——《诗·大雅·卷阿》
前时之闻。——宋· 王安石《伤仲永》
草野之无闻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闻达;闻誉之施(指身受美名);秽闻(丑恶的名声)
闻达、闻风而动、闻风丧胆、闻过则喜、闻名、闻所未闻、闻悉、闻讯、闻一知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