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忠臣烈士的意思

zhōngchénlièshì

忠臣烈士



拼音zhōng chén liè shì

注音ㄓㄨㄥ ㄔㄣˊ ㄌ一ㄝˋ ㄕˋ

解释指忠义刚烈的臣子。

出处《隋书·李文博传》:“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例子清·李汝珍《镜花缘》第81回:“今日之下,其所以家喻户晓,知他为忠臣烈士,名垂千古者,皆由无心而传。”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忠臣烈士是中性词。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zhōng   注音  ㄓㄨㄥ   
简体部首  心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8画  
繁体部首  心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KHNU  仓颉  LP  郑码  JIWZ  四角  50336  结构  上下电码  1813  区位  5450  统一码  5FE0  笔顺  丨フ一丨丶フ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忠的拼音:zhōng(ㄓㄨㄥ)  

⒈ 诚心尽力:忠心。忠诚。忠实。忠告。忠于。忠魂。忠义。忠贞。效忠。赤胆忠心。忠言逆耳。

统一码

忠字UNICODE编码U+5FE0,10进制: 24544,UTF-32: 00005FE0,UTF-8: E5 BF A0。

忠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忠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faithful、loyal、staunch

造字法

形声:从心、中声

English

loyalty, devotion, fidelit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忠的拼音: zhōng  

〈词性:形〉

(1)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2) 同本义 [devoted;honest;loyal]

不可谓忠。——《墨子·公输》

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左传·庄公十年》

为忠善者。——诸葛亮《出师表》

(3) 又

志虑忠纯。

君子以为忠。——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宋· 司马光《四言铭系述》

(4) 又如:忠贞廉士(忠诚坚贞廉洁的人);忠孝带(清代官员系的一种短而阔的带子,用于保驾或皇帝赐死时自尽);忠敬(忠诚恭敬)

(5) 忠厚 [honest and tolerant]

交不忠兮怨长。——《楚辞·九歌·湘君》

(6) 又如:忠嘉(忠厚善良);忠笃(忠厚笃实)

词性变化

忠的拼音: zhōng  

〈词性:动〉

(1) 尽忠。特指事上忠诚 [give allegiance to]

忠陛下之职分。——诸葛亮《出师表》

(2) 又

忠而被谤。

(3) 又

求忠以自为。

忠孝如古人某。——清· 周容《芋老人传》

(4) 又如:忠功(尽忠建功);忠效(尽忠效力);忠益(尽忠报效的益处);忠孝(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忠略(忠于君国的谋略);忠情(忠于君国的感情)

忠的拼音: zhōng  

〈词性:名〉

(1) 忠臣 [official loyal to his sovereign]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屈原列传》

(2) 通“中”。中间,适中[center]

忠人之和。——《管子·禁藏》

则有仇讐之忠。——《韩非子·五蠹》。高亨云:“忠,借为中。”

(3) 姓

常用词组

忠臣、忠诚、忠告、忠厚、忠魂、忠谏、忠君爱国、忠良、忠烈、忠实、忠顺、忠心、忠心耿耿、忠言、忠言逆耳、忠义、忠勇、忠贞、忠贞不渝

  拼音  chén   注音  ㄔㄣˊ   
部首  臣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AHNH  仓颉  SLSL  郑码  HA  四角  71712  结构  单一电码  5256  区位  1928  统一码  81E3  笔顺  一丨フ一丨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臣的拼音:chén(ㄔㄣˊ)  

⒈ 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亦包括百姓:臣僚。臣子。臣服。君臣。

⒉ 官吏对君主的自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⒊ 古人谦称自己。

⒋ 古代指男性奴隶:臣仆。臣虏。

统一码

臣字UNICODE编码U+81E3,10进制: 33251,UTF-32: 000081E3,UTF-8: E8 87 A3。

臣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臣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minister, statesman, official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臣的拼音: chén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

(2) 同本义 [male slave]

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说文》

仕于公曰臣。——《礼记·礼运》

事君不贰是谓臣。——《国语·晋语》

臣治烦去惑者也。——《左传·成公二年》

臣妾逋逃。——《书·费誓》。郑注:“臣妾,厮役之属也。”

臣则左之。——《礼记·少仪》。注:“谓囚俘。”

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蠹》

(3) 又如: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曰臣,女曰妾);臣役(泛指奴仆);臣御(臣妾仆御);臣宰(本指奴隶。后亦以称辅佐帝王的臣佐)

(4) 国君所统属的众民 [subject]。如:臣庶(臣民);臣姓(群臣百姓)

(5) 君主制时的官吏 [official under a feudal ruler;subject]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诸葛亮《出师表》

(6) 又如:臣门如市(形容官宦门下钻营者极多,竟像集市一样热闹);臣下(臣子。君主制时代的官吏);臣人(臣下)

(7) 君主制时的高级官员;大臣 [minister]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忠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8) 又如:忠臣;奸臣

(9) 古人自称 [I]

(10) 古代大臣对君的自称

臣窃见先帝欲开西域。——《后汉书·班超传》

(11) 又如:臣下(古时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12) 对父的自称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史记·高帝纪》

(13) 对一般人的自称。表示自谦

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

词性变化

臣的拼音: chén  

〈词性:动〉

(1) 役使 [enslave]。如:臣虏(奴役,役使)

(2) 臣服 [submit oneself to the rule of;acknowledge allegiance to]

匈奴背叛不臣。——《盐铁论·本议》

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战国策·秦策》。注:“服也。”

(3) 又如:臣优(听命于人或屈服为臣。同臣服);臣事(以人臣之礼听命行事。相当于臣服)。又指为臣,作臣子。如:臣仕(为人臣而任官职);臣臣(为臣者尽为臣之道)

常用词组

臣服、臣僚、臣虏、臣仆、臣妾、臣子

  拼音  liè   注音  ㄌ一ㄝˋ   
简体部首  灬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0画  
繁体部首  火部  
五笔  GQJO  仓颉  MNF  郑码  ARKU  四角  12330  结构  上下电码  3525  区位  3350  统一码  70C8  笔顺  一ノフ丶丨丨丶丶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烈的拼音:liè(ㄌ一ㄝˋ)  

⒈ 火势猛;引申为猛,厉害:烈火。烈焰。烈酒。烈马。烈性。激烈。剧烈。

⒉ 气势盛大:轰轰烈烈。

⒊ 刚直,有高贵品格的;为正义而死难的:烈女。壮烈。先烈。烈士。

⒋ 功业:功烈。

⒌ 古同“列”,行列。

统一码

烈字UNICODE编码U+70C8,10进制: 28872,UTF-32: 000070C8,UTF-8: E7 83 88。

烈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烈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烮煭

汉英互译

intense、stern、strong、upright、violent

造字法

形声:从灬、列声

English

fiery, violent, vehement, arden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烈的拼音: liè  

〈词性:形〉

(1) (形声。从火,列声。“火”字在下面一般写作四点。本义:火势猛)

(2) 同本义 [raging]

烈,火猛也。——《说文》

如火烈烈。——《诗·商颂·长发》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左传·昭公二十年》

火烈风猛。——《资治通鉴》

(3) 又如:烈烧(炽烈的野火);烈燧(炽烈的烽火);烈烈(猛火炎炽貌);烈光(炽热的阳光)

(4) 猛烈;激烈 [violent]

其使民也酷烈。——《荀子·议兵》

一之曰觱发,二之曰栗烈。——《诗·豳风·七月》

迅雷风烈必变。——《论语·乡党》

冬日烈烈。——《诗·小雅·四月》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烈风雷雨弗迷。——《书·舜典》

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5) 又如:烈毒(剧毒);烈栗(剧烈的震动);烈盛(猛烈);烈寒(严寒);烈烈轰轰(轰轰烈烈。形容气魄宏伟,声势浩大)

(6) 刚直;坚贞 [staunch and upright]

贞魂烈魄怜巾帼。——李慈铭《感事》

(7) 又如:烈汉(性格刚烈的男子汉);烈直(刚烈耿直);烈性子(性格刚烈)

(8) 光明;显赫 [bright]

君有烈名。——《国语》

休有烈光。——《诗·周颂·载见》

(9) 又如:烈文(光明文采);烈光(光辉、荣耀);烈烈(鲜明灿烂的样子)

(10) 浓烈 [strong]。含有高浓度酒精的,食物味道浓烈的。如:烈酒

(11) 严厉;严重 [stern; severe]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到此矣。——龚自珍《病梅馆记》

(12) 又如:烈君(严厉的君主)

(13) 美好;优美 [fine; beantiful]

声烈遐布。——嵇康《琴赋》

词性变化

烈的拼音: liè  

〈词性:名〉

(1) 功业 [contribution]

成王不能共事天地,修 文、 武之烈。——《汉书·王莽传上》

兼仗父兄之烈。——《资治通鉴》

(2) 又如:烈所(功业之所在);烈祖(建立功业的先祖);烈烈(功业德行显赫貌)

(3) 重义轻生或建功立业 [martyr]。如:先烈;烈属

(4) 通“疠”。恶疾 [leprosy]

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诗·大雅·思齐》

(5) 通“列”。行列 [row]

叔在薮,火烈具举。——《诗·郑风·大叔于田》

烈的拼音: liè  

〈词性:动〉

烧 [burn]

益烈山泽而焚之。——《孟子·滕文公上》

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关汉卿《窦娥冤》

常用词组

烈度、烈风、烈火、烈火干柴、烈酒、烈马、烈女、烈日、烈士、烈属、烈性、烈性酒、烈焰、烈阳

  拼音  shì   注音  ㄕˋ   
部首  士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FGHG  仓颉  JM  郑码  BAA  四角  40100  结构  单一电码  1102  区位  4231  统一码  58EB  笔顺  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士的拼音:shì(ㄕˋ)  

⒈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士族。士大夫。

⒉ 旧时指读书人:士子。士民。学士。

⒊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士女。

⒋ 对人的美称:志士。烈士。女士。

⒌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士。士兵。士卒。士气。

⒍ 称某些专业人员:医士。护士。

⒎ 姓。

统一码

士字UNICODE编码U+58EB,10进制: 22763,UTF-32: 000058EB,UTF-8: E5 A3 AB。

士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士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bachelor、person、scholar、soldier

造字法

会意:从一、从十

English

scholar, gentleman; soldi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士的拼音: shì  

〈词性:名〉

(1)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2) 同本义 [bachelor in old China;man]

士,事也。——《说文》

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白虎通·爵》

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

以才智用者谓之士。——《后汉书·仲长统传》

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周书》

是以为大夫卿士。——《书·牧誓》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礼记·曲礼》

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 雨花台者,趾相错也。——《马伶传》

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唐· 韩愈《原毁》

(3) 又如:士子(男子的美称,多指年轻人;士大夫官僚阶层);士夫(青年男子);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男儿相别三天,就应另眼相看,极言进步之速)

(4) 将领 [general]

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士臣(将士)

(6) 兵士;武士 [soldier;noncommissioned officer]

下军之士多从之。——《左传·宣公十二年》

在车曰士,步曰卒。——《吕氏春秋·简选》注

驱中国士众这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资治通鉴》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汉· 贾谊《过秦论上》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楚辞·国殇》

革车百乘,甲士千人。——《左传·成元年·三月作丘甲·注》

(7) 又如:士兵;士众(众士兵);上士;中士;下士

(8) 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judge]

其附于刑者,归于士。——《周礼·大司徒》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孟子·告子下》

(9)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scholar-officials]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固贼戾之士哉!——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0) 又如:士夫(士大夫);士田(古代卿、大夫、士及其子弟所领有的田地);士民(古代四民之一。泛指士大夫阶层和普通读书人);士行(士大夫的操行);士论(士大夫的舆论、评论)

(11)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的名称 [a social stratum in ancient China]

(12) 先秦时期贵族的最低等级,位次于大夫

荆州与国相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资治通鉴》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 徐尚、 苏秦、 杜赫之属为之谋。—— 汉· 贾谊《过秦论》

(13) 又如:士庶(贵族和平民)

(14) 古代四民之一。指农工商以外学道艺、习武勇的人。或称“士民”以区别于“庶民”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15) 知识分子的通称 [intelligentsia]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资治通鉴》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6) 又如:士子(对读书人的通称);士林(学术界;知识界);士品(读书人的品行);士风日漓(读书的风气一天天淡薄了);士流、名士;士农工商

(17) 古代诸侯士大夫对天子的自称 [subject]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礼记》

(18) 对品德好、有学识、有技艺的人的美称 [commendable person]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燕策》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遏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9) 又如∶志士、勇士、谋士、医士

(20) 卫兵,尤指将帅身旁的卫兵,特指中国象棋中的一个只能在将帅近旁活动的棋子 [pawn]。如:将、士、相

词性变化

士的拼音: shì  

〈词性:动〉

作官。通“仕” [be an official]

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周礼·地官·载师》

古者匹夫五十而士。——《荀子·大略》

夫不以其道进者,必不以其道士。——《风俗通义·穷通》

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常用词组

士兵、士大夫、士林、士流、士女、士气、士人、士绅、士卒

忠臣烈士: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