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珠玑咳唾的意思

zhūtuò

珠玑咳唾



拼音zhū jī ké tuò

注音ㄓㄨ ㄐ一 ㄎㄜˊ ㄊㄨㄛˋ

解释珠玑:珠玉;咳唾:比喻谈吐议论。比喻谈吐或文辞美如珠玉。

出处汉·赵壹《刺世疾邪赋》:“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

例子宋·陈师道《后山诗注·嘲秦观》:“若为借与春风看,无限珠玑咳唾中。”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珠玑咳唾是中性词。

繁体珠璣咳唾

近义咳唾成珠、咳唾珠玑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zhū   注音  ㄓㄨ   
简体部首  王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0画  
繁体部首  玉部  
五笔86  GRIY  五笔98  GTFY  仓颉  MGHJD  郑码  CMKO  四角  15190  结构  左右电码  3796  区位  5473  统一码  73E0  笔顺  一一丨一ノ一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珠的拼音:zhū(ㄓㄨ)  

⒈ 蛤蚌因沙粒窜入壳内受到刺激而分泌的物质,逐层包起来形成圆粒,乳白色或略带黄色,有光泽,可做装饰品,亦可入药。称“珍珠”(亦作“真珠”,简称“珠”):珠蚌。珠宝。珠花。夜明珠。珠玑(喻优美的词藻或诗文)。珠联璧合(珍珠联成串,美玉放在一起,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

⒉ 像珠子的东西:汗珠。泪珠。露珠。

统一码

珠字UNICODE编码U+73E0,10进制: 29664,UTF-32: 000073E0,UTF-8: E7 8F A0。

珠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珠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bead、pearl

造字法

形声:从王、朱声

English

precious stone, gem, jewel, pearl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珠的拼音: zhū  

〈词性:名〉

(1) (形声。从玉,朱声。本义:珍珠。蛤蚌壳内由分泌物结成的有光小圆体)

(2) 同本义 [pearl]

珠,蚌之阴精。——《说文》。按,水精也,或生于蚌,阴精所凝。

珠足以御火灾。——《国语·楚语》

水方折者有玉,员折者有珠。——《尸子》

渊生珠而岸不枯。——《淮南子·说山》

珠盘玉敦。——《周礼·玉府》

大珠四枚。——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又

所货西洋珠。

(4) 又

公受珠。

(5) 又

出珠授之。

(6) 又如:珠户(采珠的民户;珠饰的门户);珠履(以珍珠为饰的鞋子);珠碧(珍珠与碧玉);珠英(美如珍珠的花);珠翠(珍珠与翠玉);珠市(买卖珍珠的集市)

(7) 珠玉 [pearl and jade]

琴号珠柱,书名《玉杯》。——庾信《小园赋》

(8) 又如:珠椟(盛放珠宝的匣子);珠丸(用珠玉做的弹丸);珠箔(用珠子缀成的帘子)

(9) [形]∶形容事物的华美、光泽 [florid;fine]

珠林余露气,乳宝滴香泉。——陈吉疾《忆山中诗》

(10) 又如:珠林(美好的树林);珠泽(比喻文彩荟萃之处)

(11) 装饰用的有光的带孔小圆体 [bead]。如:珠履;珠帘

(12) 以球形或椭球形体滴下的液体 [drop]

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3) 又如:泪珠;汗珠;露珠

常用词组

珠蚌、珠宝、珠宝盒,珠宝箱、珠翠、珠光宝气、珠还、珠辉玉丽、珠玑、珠江、珠泪、珠泪偷弹、珠联璧合、珠帘、珠母、珠算、珠围翠绕、珠心、珠玉、珠圆玉润、珠子

  拼音    注音  ㄐ一   繁体    
部首  王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86  GMN  五笔98  GWN  仓颉  MGHN  郑码  CQD  四角  17110  结构  左右电码  3875  区位  7165  统一码  7391  笔顺  一一丨一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玑(璣)的拼音:jī(ㄐ一)  

⒈ 不圆的珠子:珠玑。

⒉ 古代测天文的仪器:璇玑。

⒊ 北斗星名之一。

统一码

玑字UNICODE编码U+7391,10进制: 29585,UTF-32: 00007391,UTF-8: E7 8E 91。

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玑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璣㼄

造字法

形声从王、几声

English

pearl that is not quite roun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玑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玉, 幾(   )声。本义:不圆的珠子)

(2) 同本义 [a pearl that is not quite round]

璣,珠不圆者也。——《说文》

厥篚元纁玑组。——《书·禹贡》

傅玑之珥。——《史记·李斯传》

爱已之一苍璧小玑。——《吕氏春秋·重已》

赬丹明玑。——左思《吴都赋》

瑇瑁珠玑。——《史记·货殖列传》

(3) 又如:玑镜(以有光的大珠制成的镜子;也指明镜。用以赞美他人的鉴识能力);玑贝(珍珠宝贝;比喻佳作)

(4) 玑衡,古代的一种天文仪器 [an ancient astronomical instrument]

在璿玑玉衡。——《虞书》

玑为转运。——《北堂书钞引书大传》

玑衡(“璇玑玉衡”的省称。古代观测天体的仪器)

(5) 北斗的第三星 [thirth star of the Big Dipper]

文仰陟天玑。——《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

(6) 又如:玑璇(北斗七星中的星名。璇是其中第二星,玑是其中第三星,今称“天玑”,合称“璇玑”);玑衡(星名。指北斗七星中的天玑与玉衡。也用以称观测天文的仪器)

  拼音  ké hāi   注音  ㄎㄜˊ ㄏㄞ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KYNW  仓颉  RYVO  郑码  JSZO  四角  60082  结构  左右电码  0750  区位  3140  统一码  54B3  笔顺  丨フ一丶一フノ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咳的拼音:ké(ㄎㄜˊ)  

⒈ 〔咳嗽〕呼吸器官受刺激而引起一种反射作用。把吸入的气急急呼出,同时发声,能清除呼吸道中的异物或痰,亦是某些病的症状。

其他字义

咳的拼音:hāi(ㄏㄞ)  

⒈ 叹息:咳声叹气。

⒉ 叹词,表示惋惜或后悔:又表示招呼人,提醒人注意:咳!我昨天没去医院。

统一码

咳字UNICODE编码U+54B3,10进制: 21683,UTF-32: 000054B3,UTF-8: E5 92 B3。

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咳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孩欬

汉英互译

well、whoosh

造字法

形声:从口、亥声

English

coug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咳的拼音: hāi  

〈词性:叹〉

(1) 啊 [hi]——用以表示各种感情(如欢欣、宽慰、遗憾或轻蔑等)。如:咳!我怎么忘了?

(2) 哎呀,唉,呜呼 [alas]——用以表示不幸、悲痛、惋惜或关切。如:咳!这真是意料不到的事

(3) 该死!糟了! [damn it]——用作轻微的诅咒。如:咳,我怎么这么糊涂!

(4) 表示感叹 [what]。如:咳,提起话来就长啦;咳,真有这种怪事儿!

(5) 嗨 [hi]——用以表示问候或引起注意。如:咳,到这儿来!;咳咳(戏曲中起加强乐曲节奏的衬字)

词性变化

咳的拼音: hāi  

〈词性:动〉

(1) 叹息 [sigh]

黛玉只“咳”了一声,眼中泪直流下来,回身便走。——《红楼梦》

(2) 另见 hái;ké  

常用词组

咳声叹气

基本词义

咳的拼音: hái  

〈词性:动〉

(1) 小儿笑 [child laugh]

咳,小儿笑也。从口,亥声。——《说文》

(2) 后泛指笑貌。如:咳咳(喜笑貌),咳笑(小儿笑);

(3) 通“阂”。阻隔 [obstruct]

颈尾咳于天地乎。——《晏子春秋》

词性变化

咳的拼音: hái  

〈词性:名〉

(1) 通“孩”。小儿 [child]

曾不可以告咳婴之貌。——《史记·扁鹊列传》

(2) 又如:咳儿;咳咳(胎儿拳曲貌);咳婴(指幼儿刚会笑尚需哺乳)

(3) 另见 hāi;ké  

基本词义

咳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口,亥( hāi  )声,①( hāi  )本义:小儿笑。《史记·扁鹊传》:“曾不以告咳婴之儿。”(咳婴:刚会笑的婴儿) ②咳嗽 [cough])

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宋· 苏轼《石钟山记》

(2) 又如:咳唾(咳嗽吐唾液);咳逆(咳嗽病的一种。因气逆而作咳);咳珠吐玉(比喻措辞优美);咳血(咳嗽咯血)

(3) 另见 hāi;hái  

常用词组

咳喘、咳呛、咳嗽

  拼音  tuò   注音  ㄊㄨㄛˋ   
简体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繁体部首  口部  
五笔  KTGF  仓颉  RHJM  郑码  JMEB  四角  62015  结构  左右电码  0790  区位  4557  统一码  553E  笔顺  丨フ一ノ一丨一丨丨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唾的拼音:tuò(ㄊㄨㄛˋ)  

⒈ 口腔里的消化液:唾液。唾涎。唾沫。

⒉ 啐,从嘴里吐出来:唾弃(吐唾沫表示轻视、鄙弃)。唾骂。唾手可得。唾面自干。

统一码

唾字UNICODE编码U+553E,10进制: 21822,UTF-32: 0000553E,UTF-8: E5 94 BE。

唾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唾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saliva、spit、spittle

造字法

形声:从口、垂声

English

spit, spit on; saliva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唾的拼音: tuò  

〈词性:名〉

(1) (形声。从口,垂声。本义:口液,唾沫) 同本义 [saliva]

唾,口液也。——《说文》

脾为涎,肾为唾。——《素问》

汝身已见唾成珠,汝伯何由发如漆!——唐· 杜甫《醉歌行》

(2) 又如:唾腺(唾液腺);唾沫星(口液的细小点子);唾盂(痰盂);唾壶(一种大肚痰盂)

词性变化

唾的拼音: tuò  

〈词性:动〉

(1) 吐唾沫 [spit (on sb.)]

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

不顾而唾。——《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 又如:唾面(往人的脸上吐唾沫);唾背(朝人背影吐唾沫);唾脡(吐唾于肉酱上。谓设谋独占);唾涕(吐唾沫);唾掌;唾手;唾玉(口吐珠玉。形容工于诗文)

(3) 用吐唾沫进行公然侮辱或表示反感或轻蔑 [cast aside;spurn]。如:唾斥(鄙弃斥责);唾视(鄙视,看轻);唾辱(鄙弃羞辱);唾哕(鄙弃;吐唾沫有声)

(4) 吐 [vomit]。如:唾绒(指妇女刺绣时,咬断线头所吐出之线绒);唾奇(术士口中吐出奇异的珍宝)

(5) 拖长。表示鄙弃不乐的样子 [unhappy]

道士唾着脸,不答应。——《西游记》

常用词组

唾骂、唾面自干、唾弃、唾手可取、唾液、唾余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