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uó yīng xǐ ěr
注音ㄓㄨㄛˊ 一ㄥ ㄒ一ˇ ㄦˇ
解释濯缨:洗涤冠缨;洗耳:不愿与闻世事。比喻避世守志,操行高洁
出处《魏书·刘献之传》:“吾常谓濯缨洗耳,有异人之迹,哺糟歠醨,有同物之志。”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濯缨洗耳是中性词。
繁体濯纓洗耳
动物生肖牛,虎,蛇
濯的拼音:zhuó(ㄓㄨㄛˊ)
⒈ 洗:濯足。
⒉ 〔濯濯〕形容山无草木,光秃秃的,如“濯濯童山”。
⒊ 祓除罪恶。
濯的拼音:zhào(ㄓㄠˋ)
⒈ 古通“棹”。
濯字UNICODE编码U+6FEF,10进制: 28655,UTF-32: 00006FEF,UTF-8: E6 BF AF。
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濯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wash
形声:从氵、翟声
wash out, rinse; cleanse
详细解释◎ 濯的拼音: zhuó
〈词性:动〉
(1) (形声。从水,翟( dí )声。本义:洗)
(2) 同本义 [wash]
濯,洒也。——《广雅》
视壶濯及豆笾。——《仪礼·特牲礼》。注:“溉也。”
王乃淳濯飨醴。——《国语·周语》。注:“洗也。”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楚辞·渔父》
可以濯罍。——《诗·大雅·泂酌》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韩愈《石鼓歌》
濯清莲而不妖。(清莲,清净的水。妖:妖艳,妖媚。)——宋· 周敦颐《爱莲说》
(3) 又如:濯缨(洗涤帽带。指避世隐居或清高自守);濯磨(洗涤磨炼,以求上进);濯足(本谓洗去脚污。后以濯足比喻清除世尘,保持高洁);濯沐(洗涤)
(4) 涤除罪恶 [purify]
今上位者,洒濯其心,壹以待人,轨度其信,可明征也。——《左传》
(5) 淋;浇 [sprinkle]
大雨之中,城上军士都濯得眼不能开,头不能仰。——《荡冠志》
(6) 通“擢”。拔引[pull;extract]
以濯船为黄头郎。——《汉书·鄧通传》
濯鹢牛首。——司马相如《上林赋》
◎ 濯的拼音: zhuó
〈词性:形〉
(1) 光明的样子 [clear]
钩膺濯濯。——《诗·大雅·崧高》
(2) 又如:濯秀(明净秀丽)
(3) 盛大 [grand]
王公伊濯。——《诗·大雅·文王有声》
颂声灵,赫而濯。——《清史稿》
濯濯
缨(纓)的拼音:yīng(一ㄥ)
⒈ 用线或绳等做的装饰品:帽缨子。红缨枪。缨穗。
⒉ 像缨的东西:萝卜缨子。
⒊ 带子,绳子:长缨。
缨字UNICODE编码U+7F28,10进制: 32552,UTF-32: 00007F28,UTF-8: E7 BC A8。
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缨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纓绬䋝
tassel
形声:从纟、婴声
a chin strap; tassel; to annoy, bother
详细解释◎ 缨的拼音:
纓 yīng
〈词性:名〉
(1) (形声。从糸,婴声。本义:系在脖子上的帽带)
(2) 同本义 [cap or hat ribbon]
缨,冠系也。——《说文》
鲜冠组缨,绛衣博袍。——《墨子·公孟》
正冠而缨绝。——《庄子·让王》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楚辞·渔父》
戴朱缨宝饰之帽。——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缨冠(把帽带连同帽子一齐加于头上。形容极为急迫,来不及整束)
(4) 彩带,古代女子许嫁时所佩 [coloured ribbon]。亦用以系香囊。如:缨徽(妇女所佩的香囊)
(5) 套马的革带,驾车用。引申指绳索 [leather ribbon]
咸龙旂而繁缨。——张衡《东京赋》。 薛注:“缨,马鞅也。”
鞶厉游缨。——《左传·桓公二年》。注:“缨,在马膺前如索帬。”
以缨拾矢可也。——《礼记·曲礼下》。注:“缨,缨卷也。”
(6) 又如:缨缴(被系有绳子的箭所射中);缨铰(捆绑人的绳子与枷锁。比喻拘限)
(7) 丝、线等做成的穗状饰物 [tasse1]。如:红缨;帽缨;缨佩(以缨纽为佩饰);缨蕤(帽子的垂饰);缨徽(妇女所佩带的香囊)
◎ 缨的拼音:
纓 yīng
〈词性:动〉
(1) 缠绕、系牵。通“婴” [twine]
而不缨垢氛。——谢灵运《述祖德》。 李善注:“缨,绕也。”
(2) 又如:缨情(犹系心)
(3) 遭受 [suffer from]。如:缨缴(中箭。缴( zhuó ):箭上的丝绳。借指箭)
缨络、缨帽、缨子
洗的拼音:xǐ(ㄒ一ˇ)
⒈ 用水去掉污垢:洗脸。洗涮。洗涤。洗澡。洗心革面(喻彻底悔改)。
⒉ 清除干净:清洗。
⒊ 像水洗一样抢光,杀光:洗劫。
⒋ 昭雪冤枉:洗雪。洗冤。
⒌ 照相的显影定影:冲洗。洗印。
⒍ 玩牌时把牌搀和整理:洗牌。
⒎ 基督教接受个人入教时的仪式:受洗。洗礼。
⒏ 盛水洗笔的器皿:笔洗。
⒐ 把磁带上的录音或录像去掉。
洗的拼音:xiǎn(ㄒ一ㄢˇ)
⒈ 同“冼”。
洗字UNICODE编码U+6D17,10进制: 27927,UTF-32: 00006D17,UTF-8: E6 B4 97。
洗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洗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㭠洒灑
wash、bathe、develop
形声:从氵、先声
wash, rinse; clean, purify
详细解释◎ 洗的拼音: xǐ
〈词性:动〉
(1) (形声。从水,先声。据甲骨文,上为足形,下为水形。本义:用水洗脚)
(2) 同本义 [wash the feet]
洗,洒足也。——《说文》
洗去足垢。——《论衡·讥日》
王方踞床洗。——《汉书·黥布传》。注:“濯足也。”
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史记·高祖本纪》
(3) 假借为洒。用水涤除污垢 [wash]
水在洗东。——《仪礼·乡饮酒礼》。注:“承盥洗者,弃水器也。”
上闻后宫欢笑,问其故,左右以贵妃三日洗 禄儿对。——《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载》
晴雪所洗。——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4) 又如:洗头(宋时礼俗。新婚数日后,女家迎女归,并备礼品送女回婿家);洗耳不听(喻厌闻世事);洗钱(洗儿时赐赠的钱);洗泥(即洗尘。置办酒食招待远行而来的客人)
(5) 免去;除去 [clear out;purify]
圣人以此洗心。——《易·系辞》
思君厚德委如山,洁诚洗志期暮年。——南朝宋· 鲍照《代白纻舞歌辞》
(6) 又如:洗脱(把嫌疑、屈辱洗雪掉);清洗(清除);洗革(除去)
(7) 革除 [redress;right]
小人从前原也作些小道儿上的买卖,后来洗手不干,就在河工上充了一个夫头。——《儿女英雄传》
(8) 又如:洗伐(整顿,革新);洗手奉职(谓廉治无私,忠于职守);洗心(比喻改过自新)
(9) 抢光;杀尽 [sack;kill and loot]
巢复入京师,怒民迎王师,纵击杀八万人,血流于路可涉也,谓之洗城。——《新唐书·黄巢传》
(10) 又如:洗剥(搜身脱衣);洗荡(杀尽,清洗);洗劫;洗民
(11) 整治;雕琢 [revamp;trim;carve]
一件是祖母绿洗的个东方朔,肩上担着一枝蟠桃。——《梼杌闲评——明珠缘》
(12) 又如:洗竹(削去丛竹的繁枝);洗玩(摆弄,玩赏);洗削(磨刀)
(13) 琢磨,提炼 [polish]。如:洗句(用心琢磨使词句简洁精美);洗补(涂改添补)
◎ 洗的拼音: xǐ
〈词性:名〉
(1) 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名 [a official name]。如:洗马
(2) 洗礼 [baptize]。如:受洗;领洗
(3) 古代盥洗用的器皿 [an ancient washing utensil]。形似浅盆。一般用青铜铸造,也有陶质的
夙兴,设洗直于东荣。——《仪礼·士冠礼》
(4) 另见 xiǎn
洗肠、洗尘、洗城、洗床、洗荡、洗涤、洗耳恭听、洗剂、洗洁剂、洗劫、洗劫一空、洗净、洗礼、洗脸盆、洗毛、洗煤、洗煤厂、洗盆、洗染店、洗三、洗手、洗手不干、洗手间、洗刷、洗烫、洗脱、洗胃、洗心涤虑、洗心革面、洗心自新、洗雪、洗衣、洗衣店、洗衣粉、洗衣机、洗印、洗浴、洗冤、洗澡、洗濯
◎ 洗的拼音: xiǎn
〈词性:动〉
洗脚 [wash one's feet]
洗,洒足也。——《说文》
◎ 洗的拼音: Xiǎn
〈词性:名〉
(1) 姓。同“冼”。
(2) 另见 xǐ
耳的拼音:ěr(ㄦˇ)
⒈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耳背(bèi )。耳垂。耳鬓厮磨(mó )。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⒉ 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
⒊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耳房。鼎耳。
⒋ 听说:耳闻。耳软。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⒌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耳。
⒍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耳字UNICODE编码U+8033,10进制: 32819,UTF-32: 00008033,UTF-8: E8 80 B3。
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耳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EENT、auris
象形
ear; merely, only; handle
详细解释◎ 耳的拼音: ěr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ear]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sense of hearing]。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an ear-like thing]。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sprout(of grain on the cereal)]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 耳的拼音: ěr
〈词性:动〉
(1) 听到,听说 [hear;listen]。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whisper]。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withdraw]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 耳的拼音: ěr
<语气>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 耳的拼音: ěr
<连>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耳巴、耳报神、耳背、耳边风、耳鬓厮磨、耳不离腮、耳沉、耳垂、耳戳、耳聪、耳聪目明、耳朵、耳朵软、耳房、耳粪、耳根、耳垢、耳刮子,耳掴子、耳光、耳号、耳红面赤、耳环、耳机、耳记、耳际、耳科、耳廓、耳力、耳聋、耳门、耳鸣、耳膜、耳目、耳目一新、耳剽、耳热、耳濡目染、耳软、耳软心活、耳塞、耳塞、耳生、耳石、耳食、耳屎、耳饰、耳熟、耳熟能详、耳顺、耳套、耳提面命、耳听八方、耳挖、耳挖子、耳闻、耳闻不如目见、耳闻目睹、耳蜗、耳熏目染、耳炎、耳音、耳语、耳针、耳轴、耳坠子、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