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濯缨濯足的意思

zhuóyīngzhuó

濯缨濯足



拼音zhuó yīng zhuó zú

注音ㄓㄨㄛˊ 一ㄥ ㄓㄨㄛˊ ㄗㄨˊ

解释水清就洗帽带,水浊就洗脚。后比喻人的好坏都是由自己决定。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自己决定。

感情濯缨濯足是中性词。

繁体濯纓濯足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zhuó zhào   注音  ㄓㄨㄛˊ ㄓㄠˋ   
简体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14画  总笔画  17画  
繁体部首  水部  
五笔  INWY  仓颉  ESMG  郑码  VYYN  四角  37115  结构  左右电码  3451  区位  6910  统一码  6FEF  笔顺  丶丶一フ丶一フ丶一ノ丨丶一一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濯的拼音:zhuó(ㄓㄨㄛˊ)  

⒈ 洗:濯足。

⒉ 〔濯濯〕形容山无草木,光秃秃的,如“濯濯童山”。

⒊ 祓除罪恶。

其他字义

濯的拼音:zhào(ㄓㄠˋ)  

⒈ 古通“棹”。

统一码

濯字UNICODE编码U+6FEF,10进制: 28655,UTF-32: 00006FEF,UTF-8: E6 BF AF。

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濯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wash

造字法

形声:从氵、翟声

English

wash out, rinse; cleans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濯的拼音: zhuó  

〈词性:动〉

(1) (形声。从水,翟(   )声。本义:洗)

(2) 同本义 [wash]

濯,洒也。——《广雅》

视壶濯及豆笾。——《仪礼·特牲礼》。注:“溉也。”

王乃淳濯飨醴。——《国语·周语》。注:“洗也。”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楚辞·渔父》

可以濯罍。——《诗·大雅·泂酌》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韩愈《石鼓歌》

濯清莲而不妖。(清莲,清净的水。妖:妖艳,妖媚。)——宋· 周敦颐《爱莲说》

(3) 又如:濯缨(洗涤帽带。指避世隐居或清高自守);濯磨(洗涤磨炼,以求上进);濯足(本谓洗去脚污。后以濯足比喻清除世尘,保持高洁);濯沐(洗涤)

(4) 涤除罪恶 [purify]

今上位者,洒濯其心,壹以待人,轨度其信,可明征也。——《左传》

(5) 淋;浇 [sprinkle]

大雨之中,城上军士都濯得眼不能开,头不能仰。——《荡冠志》

(6) 通“擢”。拔引[pull;extract]

以濯船为黄头郎。——《汉书·鄧通传》

濯鹢牛首。——司马相如《上林赋》

词性变化

濯的拼音: zhuó  

〈词性:形〉

(1) 光明的样子 [clear]

钩膺濯濯。——《诗·大雅·崧高》

(2) 又如:濯秀(明净秀丽)

(3) 盛大 [grand]

王公伊濯。——《诗·大雅·文王有声》

颂声灵,赫而濯。——《清史稿》

常用词组

濯濯

  拼音  yīng   注音  一ㄥ   繁体    
部首  纟部  部外笔画  11画  总笔画  14画  
五笔  XMMV  仓颉  VMBOV  郑码  ZLLZ  四角  27144  结构  左右电码  4964  区位  5107  统一码  7F28  笔顺  フフ一丨フノ丶丨フノ丶フノ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缨(纓)的拼音:yīng(一ㄥ)  

⒈ 用线或绳等做的装饰品:帽缨子。红缨枪。缨穗。

⒉ 像缨的东西:萝卜缨子。

⒊ 带子,绳子:长缨。

统一码

缨字UNICODE编码U+7F28,10进制: 32552,UTF-32: 00007F28,UTF-8: E7 BC A8。

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缨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纓绬䋝

汉英互译

tassel

造字法

形声:从纟、婴声

English

a chin strap; tassel; to annoy, both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缨的拼音:

yīng  

〈词性:名〉

(1) (形声。从糸,婴声。本义:系在脖子上的帽带)

(2) 同本义 [cap or hat ribbon]

缨,冠系也。——《说文》

鲜冠组缨,绛衣博袍。——《墨子·公孟》

正冠而缨绝。——《庄子·让王》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楚辞·渔父》

戴朱缨宝饰之帽。——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缨冠(把帽带连同帽子一齐加于头上。形容极为急迫,来不及整束)

(4) 彩带,古代女子许嫁时所佩 [coloured ribbon]。亦用以系香囊。如:缨徽(妇女所佩的香囊)

(5) 套马的革带,驾车用。引申指绳索 [leather ribbon]

咸龙旂而繁缨。——张衡《东京赋》。 薛注:“缨,马鞅也。”

鞶厉游缨。——《左传·桓公二年》。注:“缨,在马膺前如索帬。”

以缨拾矢可也。——《礼记·曲礼下》。注:“缨,缨卷也。”

(6) 又如:缨缴(被系有绳子的箭所射中);缨铰(捆绑人的绳子与枷锁。比喻拘限)

(7) 丝、线等做成的穗状饰物 [tasse1]。如:红缨;帽缨;缨佩(以缨纽为佩饰);缨蕤(帽子的垂饰);缨徽(妇女所佩带的香囊)

词性变化

缨的拼音:

yīng  

〈词性:动〉

(1) 缠绕、系牵。通“婴” [twine]

而不缨垢氛。——谢灵运《述祖德》。 李善注:“缨,绕也。”

(2) 又如:缨情(犹系心)

(3) 遭受 [suffer from]。如:缨缴(中箭。缴( zhuó  ):箭上的丝绳。借指箭)

常用词组

缨络、缨帽、缨子

  拼音  zhuó zhào   注音  ㄓㄨㄛˊ ㄓㄠˋ   
简体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14画  总笔画  17画  
繁体部首  水部  
五笔  INWY  仓颉  ESMG  郑码  VYYN  四角  37115  结构  左右电码  3451  区位  6910  统一码  6FEF  笔顺  丶丶一フ丶一フ丶一ノ丨丶一一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濯的拼音:zhuó(ㄓㄨㄛˊ)  

⒈ 洗:濯足。

⒉ 〔濯濯〕形容山无草木,光秃秃的,如“濯濯童山”。

⒊ 祓除罪恶。

其他字义

濯的拼音:zhào(ㄓㄠˋ)  

⒈ 古通“棹”。

统一码

濯字UNICODE编码U+6FEF,10进制: 28655,UTF-32: 00006FEF,UTF-8: E6 BF AF。

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濯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wash

造字法

形声:从氵、翟声

English

wash out, rinse; cleans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濯的拼音: zhuó  

〈词性:动〉

(1) (形声。从水,翟(   )声。本义:洗)

(2) 同本义 [wash]

濯,洒也。——《广雅》

视壶濯及豆笾。——《仪礼·特牲礼》。注:“溉也。”

王乃淳濯飨醴。——《国语·周语》。注:“洗也。”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楚辞·渔父》

可以濯罍。——《诗·大雅·泂酌》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韩愈《石鼓歌》

濯清莲而不妖。(清莲,清净的水。妖:妖艳,妖媚。)——宋· 周敦颐《爱莲说》

(3) 又如:濯缨(洗涤帽带。指避世隐居或清高自守);濯磨(洗涤磨炼,以求上进);濯足(本谓洗去脚污。后以濯足比喻清除世尘,保持高洁);濯沐(洗涤)

(4) 涤除罪恶 [purify]

今上位者,洒濯其心,壹以待人,轨度其信,可明征也。——《左传》

(5) 淋;浇 [sprinkle]

大雨之中,城上军士都濯得眼不能开,头不能仰。——《荡冠志》

(6) 通“擢”。拔引[pull;extract]

以濯船为黄头郎。——《汉书·鄧通传》

濯鹢牛首。——司马相如《上林赋》

词性变化

濯的拼音: zhuó  

〈词性:形〉

(1) 光明的样子 [clear]

钩膺濯濯。——《诗·大雅·崧高》

(2) 又如:濯秀(明净秀丽)

(3) 盛大 [grand]

王公伊濯。——《诗·大雅·文王有声》

颂声灵,赫而濯。——《清史稿》

常用词组

濯濯

  拼音    注音  ㄗㄨˊ   
部首  足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KHU  仓颉  RYO  郑码  JI  四角  60801  结构  上下电码  6398  区位  5567  统一码  8DB3  笔顺  丨フ一丨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足的拼音:zú(ㄗㄨˊ)  

⒈ 脚:足下(对对方的敬称)。足迹。足球。足坛。失足。高足(敬辞,称别人的学生)。举足轻重。画蛇添足。

⒉ 器物下部的支撑部分:鼎足。碗足。

⒊ 充分,够量:足月。足见。足智多谋。

⒋ 完全:足以。足色。

⒌ 值得,够得上:不足为凭。微不足道。

⒍ 增益:以昼足夜。

统一码

足字UNICODE编码U+8DB3,10进制: 36275,UTF-32: 00008DB3,UTF-8: E8 B6 B3。

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足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mple、as mush as、full、leg、sufficient、foot

造字法

会意:从口、从止

English

foot; attain, satisfy, enoug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足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2)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foot]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

震为足。——《易·说卦》

足恭而口圣。——《大戴礼记》

手足胼胝,面目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折臂断足。——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东坡现右足。—— 清· 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现左足。

细若文足。

(3) 又如:足心(脚底的中心);足炉(用来暖脚的小火炉);足不出户(形容深居家门很少出门);足衣(袜子);足音跫然(形容久处寂寞,听到人的脚步声,便感到欢欣)

(4) 支撑器物的脚 [leg]

鼎折足,覆公餗。——《易·鼎》

如此则荆、 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5) 又如:鼎足

词性变化

足的拼音:   

〈词性:形〉

(1) 充实;完备;足够 [enough;complete;ample]

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谷梁传·庄公二十有八年》

杀所不足。——《墨子·公输》

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兵甲已足。——诸葛亮《出师表》

力不足。——唐· 韩愈《杂说》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一钵足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足纹(成色十足的银子);足钱(每贯足实一百枚的钱币);足食足兵(指国内粮食兵备均甚充足)

(3) 纯的 [pure]。如:十足(成色纯)

(4) 富裕的 [prosperous]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庄子》

(5) 又如:足民(富足,民生富足);丰足(富裕)

足的拼音:   

〈词性:动〉

(1) 使满足 [satisfy]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声音不足。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2) 重视 [attach importance to]

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荀子·礼论》

(3) 止 [stop]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

(4) 完成 [complete]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传》

足的拼音:   

〈词性:副〉

(1) 值得 [be worth]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向、对。)——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不足与图大事。

何足道。——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2) 又如:足信(值得信赖);不足(不值得;不够格)

常用词组

足尺、足赤、足够、足迹、足见、足金、足力、足球、足色、足岁、足坛、足下、足兴、足以、足月、足智多谋、足足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