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ì bèi zī fǔ
注音ㄗˋ ㄅㄟˋ ㄗ ㄈㄨˇ
解释资斧:旅费、盘缠。指自己准备旅费。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3回:“因为上头提倡游学,所以他自告奋勇,情愿自备资斧,叫儿子出洋。”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自备资斧是中性词。
动物生肖牛,虎,蛇
自的拼音:zì(ㄗˋ)
⒈ 本人,己身:自己。自家。自身。自白。自满。自诩。自馁。自重(zhòng )。自尊。自谦。自觉(jué )。自疚。自学。自圆其说。自惭形秽。自强不息。
⒉ 从,由:自从。自古以来。
⒊ 当然:自然。自不待言。自生自灭。放任自流。
⒋ 假如: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自字UNICODE编码U+81EA,10进制: 33258,UTF-32: 000081EA,UTF-8: E8 87 AA。
自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自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from、since、oneself、self
象形像鼻形
self, private, personal; from
详细解释◎ 自的拼音: zì
〈词性: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2) 同本义 [nose]
自,鼻也。——《说文》。段玉裁注:“ 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
(3) 始;开头 [beginning]
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韩非子》
(4) 起源 [origin]
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礼记》
(5) 又如:自顷(近来)
◎ 自的拼音: zì
〈词性:代〉
(1) 自己,自我;本身 [self;oneself;one’s own]
不自为政,卒劳百姓。——《诗·小雅 ·节南山》
自引而起,绝袖。——《战国策·燕策》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
自比于人。(“人”指信陵君。)——《史记·魏公子列传》
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度”,估计;“得”,指圆满得到;“之”,代援赵的具体措施。)——《史记·魏公子列传》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自疏,自己疏远。濯,通“浊”。淖(nào )泥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陋:见闻少,知识浅薄。而:转折连词,可是,却。谨护其失:谨慎小心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失:过错。)——清· 刘开《问说》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自戕(戕害自己;自杀);自呈(自首;认罪);自敝(自己困败);自各儿(自己);自凛(自身寒微);自引(自行引退;自杀)
◎ 自的拼音: zì
〈词性:介〉
(1) 由;从 [from;since]
自,从也。——《广雅》
自天右之。——《易·大有》
退食自公。——《诗·召南·羔羊》
出自东方。——《诗·邶风·日月》
自去史职。——《后汉书·张衡传》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宋· 王安石《伤仲永》
自李唐以来。—— 宋· 周敦颐《爱莲说》
自张柴村。——《资治通鉴·唐纪》
感觉何自起。——蔡元培《图画》
自南海还。——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自海入侵。——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自从(介词。表示时间的起点)
(3) 在;于 [at;in]
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诗·小雅》
(4) 又如:自诸(犹其余);自余(犹其余;以外;此外)
◎ 自的拼音: zì
〈词性:副〉
(1) 自然,当然 [naturally]
重罚不用而民自治。(自治,自然太平。)——《韩非子·五蠹》
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自见异物。——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自足制之。——《资治通鉴》
自从本说。(意思是说,自然应当遵从《本草经》的说法。)——宋· 沈括《梦溪笔谈》
自有同志者在。——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自恁(自然;径自);自化(自然化育);自可(自然可以);自老(自然衰老)
(3) 本是;本来 [originally;at first]
人之死生自有长短,不在操行善恶也。——汉· 王充《论衡》
小人自姓崔名 宁,与那小娘子无半面之识。——《京本通俗小说》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乐府诗集》
(4) 又如:自可(本来可以);自性(个性;本性);自合(自应;本该);自恁(本当)
(5) 仍旧,依然 [remain the same;as before]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 王勃《滕王阁》
(6) 亲自 [personally;in person]
早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自抱持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王自往临视。—— 晋· 干宝《搜神记》
自将三千人。——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7) 又如:自鞫(亲自审讯罪犯)
(8) 别自、另外 [besides;in addition]
一板已自布字。——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 自的拼音: zì
<连>
(1) 假如,苟。与“非”连用 [if]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2) 又如:自这般(假如像这样)
(3) 即使,虽 [even if]
乐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曰:“吾悔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礼记·檀弓》
(4) 却,可是 [but]
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记梦》
不是俺要结果你,自是前日来时,有那陆虞候传着 高太尉钧旨,教我两个到这里结果你,立等金印回去回话。——《水浒传》
(5) 因为,由于 [because]
自我致冠,敬慎不败也。——《易·需》
◎ 自的拼音: zì
〈词性:动〉
(1) 用 [use;employ]
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书·皋陶谟》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荀子·儒效》
(2) 是 [be;really]
女子无计可奈,见王先生也自一表非俗,只得从了他。——《初刻拍案惊奇》
自爱、自傲、自拔、自白、自报公议、自报家门、自暴自弃、自卑、自卑感、自备、自贬、自便、自播、自不量力、自裁、自惭、自惭形秽、自测、自称、自成一家、自乘、自持、自吹自擂、自从、自打、自大、自得、自动、自渎、自发、自费、自焚、自封、自奉、自负、自负盈亏、自甘堕落、自高自大、自告奋勇、自割、自个儿、自耕农、自供、自豪、自后、自毁、自毁、自激、自己、自己个儿、自己人、自给、自给自足、自家、自家人、自荐、自交、自矜、自禁、自尽、自刭、自净、自救、自疚、自咎、自居、自觉、自觉性,自我意识性、自决、自绝、自掘坟墓、自控、自苦、自夸、自郐以下、自愧不如、自来、自来红、自来水、自理、自力、自力更生、自立、自恋、自量、自料、自流、自流井、自留、自留畜、自留地、自律、自卖自夸、自满、自明、自鸣得意、自命、自命不凡、自欺欺人、自弃、自洽、自谦、自遣、自谴、自强不息、自轻自贱、自取灭亡、自取其咎、自然、自然地理学、自然对数、自然而然、自然科学、自燃、自认、自如、自若、自杀、自伤、自上而下、自身、自生自灭、自食其果、自食其力、自食其言、自始至终、自适、自视、自恃、自是、自首、自赎、自说自话、自述、自私、自讼、自诉、自讨苦吃、自投罗网、自外、自为、自卫、自慰、自刎、自问、自我、自习、自下而上、自相残杀、自相矛盾、自小,自小儿、自新、自信、自行、自行车、自省、自修、自诩、自序、自炫、自旋、自选、自寻、自言自语、自养、自以为然、自以为是、自缢、自营、自用、自由、自由下落、自由主义、自娱、自愈、自圆其说、自愿、自怨自艾、自在、自赞、自责、自找、自知、自知之明、自治、自治区、自治县、自治州、自制力、自重、自主、自主权、自助、自助餐、自专、自传、自转、自装、自足、自罪、自尊、自作多情、自作自受、自尊心
备(備)的拼音:bèi(ㄅㄟˋ)
⒈ 具备;完备:具备。完备。求全责备(要求全面、完美)。
⒉ 预备;准备:预备。防备。准备。筹备。备案(向主管机关做书面报告,以备查考)。备注。备忘录。
⒊ 设备:设备。装备。军备。
备字UNICODE编码U+5907,10进制: 22791,UTF-32: 00005907,UTF-8: E5 A4 87。
备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备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備俻偹僃㑲
have、prepare
prepare, ready, perfect
详细解释◎ 备的拼音:
備 bèi
〈词性:形〉
(1) (形声。从人,備( bèi )声。本义:谨慎、警惕)
(2) 同本义 [cautious]
事戒不虞曰知备。——《大戴礼记·小辨》
备者,国之重也。——《墨子·七患》
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国语·周语》
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汉书·史丹传》
(3) 又如:傥荡不备(行为无拘无束,不谨慎)
(4) 完备;齐备 [complete]
备,具也。——《广雅·释诂三》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易·系辞》
前人之述备矣。——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众妙毕备。——《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请备述之。——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5) 又如:德才兼备;完备(齐备)
(6) 通“惫”。疲乏;困顿 [dog-tired;very tired]
修容而以言,耻食以上交,以避农战,外交以备,国之危也。——《商君书·靳令》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备矣。——《吕氏春秋·慎人》
◎ 备的拼音:
備 bèi
〈词性:动〉
(1) 准备;预备 [prepare]
宗人举兽尾告备。——《仪礼·特牲馈食礼》
备物以将形。——《庄子·庚桑楚》
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2) 又如:备马;备他充饥;备办;备课
(3) 防备;戒备 [guard against]
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孙子·虚实》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记》
(4) 又如:守备(防守戒备);备水(防备水患);备灾;备患(防备祸患)
(5) 储备 [store]
而设法备贮弹药。——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备料;备藏(收藏)
(7) 提供或装备 [有用的或必需的设施] [be equipped with]
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
(8) 又如:所需各种农业机械无一不备;备榜(张榜;出榜)
(9) 凑数;充数 [simply fill the post;make up the number]
吾尝备位将相。——《汉书·萧望之传》
(10) 又如:备位(居官的自谦之词);备员(凑数,充数)
(11) 守备 [perform garrison duty]。如:备伍;备守(守备之器用);备边;备卫
◎ 备的拼音:
備 bèi
〈词性:名〉
(1) 设备;设施 [equipment;facilities]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韩非子·五蠹》
(2) 又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3) 又如:军备;装备
◎ 备的拼音:
備 bèi
〈词性:副〉
全部;完全;尽 [completely;entirely]
农事备收。——《礼记·月令》
诸侯备闻此言。——《左传·成公十三年》
备极欢洽。——《广东军务记》
备极护爱。——《聊斋志异·促织》
备鞍、备案、备办、备不住、备查、备尝辛苦、备份、备耕、备荒、备件、备具、备考、备课、备课、备料、备品、备取、备忘录、备用、备用品、备员、备战、备至、备注
资(資)的拼音:zī(ㄗ)
⒈ 财物,钱财:资源。物资。资财。资金。资费。资料。工资。川资(路费)。
⒉ 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和财产:资本。外资。独资。合资。资方。
⒊ 供给,帮助:资助。资送。资敌。可资借鉴。
⒋ 智慧能力:资质。天资。
⒌ 出身和经历:资格。资历。
⒍ 姓。
资字UNICODE编码U+8D44,10进制: 36164,UTF-32: 00008D44,UTF-8: E8 B5 84。
资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资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資
endowment、expenses、money、qualifications
形声:从贝、次声
property; wealth; capital
详细解释◎ 资的拼音:
資 zī
〈词性:名〉
(1) (形声。从贝,次声。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钱财)
(2) 同本义 [money;fund]
资,货也。——《说文》
资,川也。——《广雅》
怀其资——《易·旅》
丧乱蔑资。——《诗·大雅·板》
资用乏绝,去秦而归。——《战国策·秦策一》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 秦王宠臣中庶子 蒙嘉。——《战国策·燕策》
应得之资。——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富者捐资。——《广东军务记》
中家以上,皆竭资取得。——清· 方苞《狱中杂记》
厚资而遣之。——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投资(把资金投入企业);内资;外资;集资;薪资(工资);茶资(茶钱);资业(资产);借资
(4) 费用 [expenses]
问几月之资。——《仪礼·聘礼》
致马资于有司。——《礼记·少仪》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三国志·诸葛亮传》
(5) 又如:资斧不裕(旅费盘缠不宽裕);资装(盘缠与行装);川资(旅费);邮资(邮费);资值(衣食之值);开资
(6) 资历;资格 [qualifications]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 伯阳有师资之尊。——《世说新语·言语》
愔自以资望少。——《晋书·郄愔传》
资轻望浅,舆论不孚。——《大波》
(7) 又如:资履;资任(资格;资历);资名(资历名望);资级(资格和品级);资秩(资历和品质);资籍(资格履历)
(8) 天赋;天资 [endowment]
然大王资侮人。——《汉书·陈平传》
绝世之资,必不如专门之夙习也。——魏源《默觚下·治篇》
(9) 又如:资质愚钝(天资愚鲁、蠢笨);资质甚鲁(天资愚笨);资略(才智、见识);资补(天资素质);资望(丰姿仪容)
(10) 条件 [condition]
三资者备。——《战国策·秦策一》
(11) 资料;材料 [material]
每相见必以欧战为一谈资。——梁启超《欧战蠡测》
(12) 粮食 [grain]
唯是脯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资穷困。——《国语·晋语四》。注:“资廪也。”
南军谷少,而资储不如北。——《后汉书》
(13) 又如:资饟(粮饷);资粮(粮食)
(14) 水名 [Zi River]。发源于湖南省武冈县,北流入洞庭湖
(15) 凭借 [dependence]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资治通鉴》
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世说新语·文学》
以资切磋。——清· 刘开《问说》
(16) 能力;作用 [ability;effect]
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资乎。——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17) 姓
◎ 资的拼音:
資 zī
〈词性:动〉
(1) 资助;供给 [provide]
资之以币帛。——《韩非子·说疑》
固大王资余兵。——《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资馈(馈赠;出资帮助);资禄(提供俸禄);资给(供给财用);资给馆谷(供给宾客的宿食)
(3) 给予 [give]
王资臣万金而游。——《战国策》
如姬资之三年。(“资”,为……悬赏,为动用法;“之”,指杀如姬之父的仇人。)——《史记·魏公子列传》
(4) 又如:资给馆谷(供给宾客的宿食)
(5) 救助;帮助 [aid]
尧何以助汝?——《庄子》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6) 又如:资全(周济);资政(帮助治理国政);资辅(资助;帮助)
(7) 蓄积 [store up]
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令也。——《国语·越语上》
(8) 又如:资聚(积聚);资储(积蓄,贮备)
(9) 取,取用 [take]
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王安石《与马运判书》
(10) 又如:资取(获取;取得);资福(取福,求福);资纵(取用无度)
◎ 资的拼音:
資 zī
〈词性:形〉
(1) 锋利 [sharp]
旅于处,得其资斧。——《易·旅》
(2) 又如:资辩(利口善辩)
资本、资本家、资本主义、资不抵债、资材、资财、资产、资产阶级、资方、资斧、资格、资金、资力、资历、资粮、资料、资深、资望、资用、资源、资质、资助
斧的拼音:fǔ(ㄈㄨˇ)
⒈ 砍东西用的工具,多用来砍木头。古代亦用来作兵器:斧子。斧头。斧钺。斧柯(a.斧子的柄;b.喻政权、权柄)。
⒉ 用斧砍:斧正(敬辞,请人修正文句,亦作“斧政”)。斧凿(a.斧子或凿子;b.指文艺作品等矫揉造作)。斧藻(雕饰、修饰)。
斧字UNICODE编码U+65A7,10进制: 26023,UTF-32: 000065A7,UTF-8: E6 96 A7。
斧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斧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鈇
axe
形声:从斤、父声
axe, hatchet; chop, hew
详细解释◎ 斧的拼音: fǔ
〈词性:名〉
(1) (形声。从斤(斧头),父声。本义:斧子,伐木工具)
(2) 同本义 [ax,axe;hatchet]
斧,斫也。——《说文》
丧其资斧。——《易·巽卦》。注:“斧,所以断者也。”
既破我斧。——《诗·豳风·破斧》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斧柯(斧柄;斧头与斧柄;做媒);斧脑(斧之背);斧砧(古代刑具);斧绣(持斧绣衣。古执法使者的仪制)
(4) 白与黑相间的斧形图案 [ax diagram]
斧谓之黼。——《尔雅·释器》
加斧于椁上。——《礼记·檀弓上》
天子负斧依。——《礼记·明堂位》。注:“斧依,为斧文屏风于户牖之间。”
负斧扆。——《文选·张衡·东京赋》
(5) 又如:斧藻
◎ 斧的拼音: fǔ
〈词性:动〉
(1) 用斧子劈、砍或破开 [ax;axe]
公怒,斧其门。——《聊斋志异》
(2) 又如:斧木
(3) 删改;修饰 [delete and change]。如:斧琢(以斧削琢。请人修改诗文的谦辞。亦喻指诗文过分修饰雕琢)
斧斤、斧头、斧凿、斧凿、斧正、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