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走笔题诗的意思

zǒushī

走笔题诗



拼音zǒu bǐ tí shī

注音ㄗㄡˇ ㄅ一ˇ ㄊ一ˊ ㄕ

解释走笔:笔划得很快,指快速地写;题:写。形容才思敏捷。

出处元·马致远《青山泪》第四折:“……爱他那走笔题诗,出口成章。”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走笔题诗是中性词。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zǒu   注音  ㄗㄡˇ   
部首  走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FHU  仓颉  GYO  郑码  BO  四角  40801  结构  上下电码  6382  区位  5563  统一码  8D70  笔顺  一丨一丨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走的拼音:zǒu(ㄗㄡˇ)  

⒈ 行:走路。走步。

⒉ 往来:走亲戚。

⒊ 移动:走向(延伸的方向)。走笔(很快地写)。钟表不走了。

⒋ 往来运送:走信。走私。

⒌ 离去:走开。刚走。出走。

⒍ 经过:走账。走内线。走后门。

⒎ 透漏出去,超越范围:走气(漏气)。

⒏ 失去原样:走形。走样。

⒐ 古代指奔跑:走马。不胫而走。

⒑ 仆人,“我”的谦辞:牛马走(当牛作马的仆人,如“太史公走走走。”)。

统一码

走字UNICODE编码U+8D70,10进制: 36208,UTF-32: 00008D70,UTF-8: E8 B5 B0。

走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走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㞫赱

汉英互译

walk、go、pad、track、wend

造字法

会意:像人在跑

English

walk, go on foot; run; leav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走的拼音: zǒu  

〈词性:动〉

(1) (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本义:跑)

(2) 同本义 [run]

走,趋也。——《说文》

来朝走马。——《诗·大雅·緜》

某将走见。——《仪礼·士相见礼》

险其走。——《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若蝉之走明火也。——《吕氏春秋·期贤》

在位者皆反走辟。——《大戴礼记·诸侯迁庙》

扁鹊望 桓侯而还走。——《韩非子·喻老》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韩非子·五蠹》

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海外北经》

双兔傍地走。——《乐府诗集·木兰诗》

飞沙走砾。——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愈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几欲先走。——《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走马观花;走堂的(跑堂的);走塘的(跑堂的);走百病(元宵节妇女出游,认为可驱邪除祟);走骤(飞奔。疾驰);走丸(如丸迅速旋转);走解(在跑动的马背上表演特技);走三家不如坐一家(比喻专心一事,比较容易成功)

(4) 逃跑 [flee]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

已而燕军攻 安平,城坏, 齐人走,争涂。——《史记·田单列传》

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战国策·燕策一》

田荣即引兵归,逐其王假, 假亡走 楚。——《史记·项羽本纪》

老官,走了牛也!走了牛也!——《西游记》

(5) 又如:走避(逃去,避开);走北(战败而逃);走匿(逃走躲避)

(6) 往。奔向某地 [go;tend to]

渔者走渊,木者走山。——《淮南子》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 咸阳。—— 唐· 杜牧《阿房宫赋》

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晁错《论贵粟疏》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孟子》

若蝉之走明火也。——《吕氏春秋》

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7) 又如:走起(起身,起床);走转(逃转,返回;转,转圈儿)。又如:走奔(快步前往);走晤(走访,前往相见);走趟(走,前往);走谒(前往拜见);走趋(奔往;前往)

(8) 泄漏 [leak out]

不是旧话儿走了风,却是甚的!——《西游记》

(9) 又如:走作(超出范围或改变原来的样子);走泄(走漏;泄露);走阳(精泄不止;遗精);走话(说话泄露秘密);走火入魔(因过分沉溺于某种事情,而方法又不正确,以致身心受到伤害)

(10) 丧失,失去 [lose]

沟不要深,则不走肥。——《沈氏农书》

(11) 又如:走油(旧法用桐油漆饰器物,油饰融褪,称为“走油”);走板(唱歌时不合节拍);走失(丧失;丢去);走泄(放泄,流失)

(12) 步行 [walk;go] 。如:走班(行走的序列);走差(服役奔走)

(13) 遵循;沿着 [follow]。如:走群众路线;走水路

(14) [亲友间] 拜访,访问 [visit]。如:走娘家;走亲戚

(15) 旅游 [travel]。如:走遍全国

(16) [口]∶滚开,离开 [blow]。如:走吧,你这号人物,在这一带是没有人要的

(17) 改变 [change]。如:走作(走样;出错);走了大褶儿(出了大错);走色(变色;褪色);走局,走味(失却原味);走相(走样)

词性变化

走的拼音: zǒu  

〈词性:名〉

(1) 泛指兽类 [beast]

上无逸飞,下无遗走。——汉· 张衡《西京赋》

(2) 车轮 [wheel]

以车两走,轴间广大以圉。——《墨子》

(3) 仆人,有时含蔑称意 [servant]

我议欲板筑,群走皆不怡。——《建德新墙》

(4) 又如:走吏(供奔走的小吏);走史(走使。指仆役);走胥(小吏);走脚(跑腿)

常用词组

走八字,走八字儿、走板、走板,走板儿、走背运、走笔、走边、走步、走道、走道儿、走电、走掉、走调儿、走动、走读生、走访、走钢丝、走舸、走狗、走关节、走过场、走好运、走黑道,走黑道儿、走红、走后门,走后门儿、走回头路、走火、走江湖、走街串巷、走口、走廊、走了和尚走不了庙、走溜儿、走漏、走路、走马、走马看花、走马之任、走门路、走南闯北、走娘家、走内线、走票、走俏、走亲戚、走禽、走人、走色、走扇、走神儿、走失、走兽、走水、走私、走索、走题、走投无路、走味,走味儿、走险、走乡随乡、走向、走相、走心、走形,走形儿、走形式、走穴、走眼、走样,走样儿、走圆场、走运、走着瞧、走资派、走子、走卒、走嘴

  拼音    注音  ㄅ一ˇ   繁体    
部首  毛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86  TTFN  五笔98  TEB  仓颉  HHQU  郑码  MMH  四角  88714  结构  上下电码  4581  区位  1742  统一码  7B14  笔顺  ノ一丶ノ一丶ノ一一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笔(筆)的拼音:bǐ(ㄅ一ˇ)  

⒈ 写字、画图的工具:毛笔。钢笔。铅笔。笔架。笔胆。

⒉ 组成汉字的点、横、直、撇、捺等:笔画。笔顺。笔形。笔道。

⒊ 用笔写,写作的:笔者。代笔。笔耕。笔谈。笔误。笔译。笔战。笔名。

⒋ 写字、画画、作文的技巧或特色:笔体。笔法。笔力。文笔。工笔。曲笔。伏笔。

⒌ 像笔一样直:笔直。笔挺。笔陡。

⒍ 量词,指钱款:一笔钱。

⒎ 指散文:“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笔”。随笔。

统一码

笔字UNICODE编码U+7B14,10进制: 31508,UTF-32: 00007B14,UTF-8: E7 AC 94。

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笔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pen、stock、write

造字法

会意:从竹、从毛

English

writing brush; write; strok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笔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 同本义 [pen]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words;writing]。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prose]。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stroke;touch]。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technique of writing calligraphy or drawing]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词性变化

笔的拼音:

  

〈词性:动〉

(1) 书写;记载 [write]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笔的拼音:

  

〈词性:量〉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常用词组

笔触、笔答、笔底生花、笔底下、笔调、笔端、笔法、笔锋、笔杆子、笔耕、笔供、笔画,笔划、笔迹、笔记、笔记、笔架、笔尖,笔尖儿、笔力、笔录、笔录、笔路、笔帽[儿]、笔名、笔墨、笔墨官司、笔舌、笔试、笔势、笔受、笔顺、笔算、笔谈、笔挺、笔筒、笔头,笔头儿、笔误、笔洗、笔下、笔心,笔芯、笔削、笔译、笔意、笔友、笔札、笔战、笔者、笔直、笔致、笔资、笔走龙蛇

  拼音    注音  ㄊ一ˊ   繁体    
部首  页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5画  
五笔  JGHM  仓颉  AOMBO  郑码  KAIG  四角  61808  结构  左下包围电码  7344  区位  4466  统一码  9898  笔顺  丨フ一一一丨一ノ丶一ノ丨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题(題)的拼音:tí(ㄊ一ˊ)  

⒈ 写作或讲演内容的总名目:题目。主题。话题。题材。题旨。

⒉ 练习或考试时要求解答的问题:试题。问答题。

⒊ 写上,签署:题名。题字。题壁。题诗。题辞。题跋。

⒋ 姓。

统一码

题字UNICODE编码U+9898,10进制: 39064,UTF-32: 00009898,UTF-8: E9 A2 98。

题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题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inscribe、problem、subject、title、topic

造字法

形声:从页、是声

English

forehead; title, headline; them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题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页( xié  ),是声。页,头。本义:额头)

(2) 同本义 [front]

题,额也。——《说文》

雕题交趾。——《礼记·王制》

赤眉圆题。——《汉书·司马相如传》

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庄子·马蹄》。释文引司马崔云:“月题,马额上当颅如月形者也。”

文题白身,名曰孟极。——《山海经·北山经》

雕题黑齿。——《楚辞·招魂》

连缓耳,琐雕题。——《后汉书·杜笃传》

(3) 《雕题交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

(4) 又如:题注(以头额撞击);黑牛白题(黑牛白额)

(5) 物品的前端或顶端 [end] 堂高数仞,榱题数尺。——《孟子》

(6) 又如:榱题(屋檐的椽头。榱,椽子)

(7) 题目;标题 [subject;title;examination question]

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脱脱等《宋史》

(8) 又如:试题(考试时让应考者作答的问题);题头(标题,篇目);题意(题目的旨意);题号(标题名称);题位(题目的要求,作文的规则)

(9) 书签;标签 [label]

委之在深箧,蠹鱼坏其题。——唐· 李白《感兴八首》

(10) 标志 [mark]

欲垦荒田,先立表题。——《晋书》

(11) 奏章。明、清两代公文用语之一。又指上奏 [memorial to the throne]。

(12) 如:题参(参奏;奏本弹劾);题本(上奏章);题估(清代公文用语);题奏(题本用奏本);题留(清代公文用语);题补(清代公文用语);题销(上奏报销);题请(上奏呈请)

词性变化

题的拼音:

  

〈词性:动〉

(1) 书写;题署 [inscribe]

题名其上。——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题赞(在书画上题写几句有关的话或留作纪念的话);题款(署名或题字在书画上);题诗(作诗。题在书画,器物或墙壁之上);题叶(在叶上题诗);题署(签署,书写文书封筒;题壁(在壁上题诗写字))

(3) 谈及 [mention]

且把闲话休题。——《水浒传》

(4) 又如:休题旧事;题说(说起)

(5) 品评;评论 [review]

一经品题,便作佳士。——李白《与韩荆州书》

(6) 又如:题拂(评论,标榜);题品(品评。也作题评);题评(品评。同题品)

(7) 鸣;叫 [cry]

遍青山,题经子杜鹃。——明· 汤显祖《牡丹亭》

常用词组

题跋、题壁、题材、题词、题解、题名、题目、题签、题外、题旨、题注、题字

  拼音  shī   注音    繁体    
部首  讠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YFFY  仓颉  IVGDI  郑码  SBDS  四角  34741  结构  左右电码  6108  区位  4211  统一码  8BD7  笔顺  丶フ一丨一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诗(詩)的拼音:shī(ㄕ)  

⒈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歌。诗话(①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②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诗集。诗剧。诗篇。诗人。诗章。诗史。吟诗。

⒉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统一码

诗字UNICODE编码U+8BD7,10进制: 35799,UTF-32: 00008BD7,UTF-8: E8 AF 97。

诗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诗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longs and shorts、poem、poesy、poetry、verse

造字法

形声:从讠、寺声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诗的拼音:

shī  

〈词性:名〉

(1) (形声。从言,寺声。本义:诗歌)

(2) 同本义 [poetry;verse;poem]

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

诗,志也。——《说文》

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也。——《国语·鲁语》

教六师,曰风,曰赋,曰比,曰典,曰雅,曰颂。——《周礼·大师》。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临清流而赋诗。——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又如:诗筒(装诗稿的竹筒);诗瓢(放诗稿的瓢勺);诗友(以诗词唱和的朋友);诗虎(作成诗句的灯谜);诗流(诗的流别系统);诗案(因诗获罪的案件);诗眼(诗句中最为工巧传神的一个字);诗债(指向他人乞诗或索和未及酬答);诗传(诗集);诗狱(因诗篇的内容为言官所检举而引发的文字狱)

(4) 指《诗经》。在古语中凡称“诗曰”、“诗云”都是指《诗经》 [The Book of Songs]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孟子·梁惠王上》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诗什(《诗经》以十篇为一单位,编为一卷,因乃名为一什);诗序(《诗经》的序);诗教(《诗经》的教化功能);诗传(《诗经》的注解)

(6) 诗人 [poet]。如:诗公(对诗人的尊称);诗手(诗人);诗侣(诗友);诗囚(指苦吟诗人。因其诗境艰涩困苦,如被囚禁一般);诗奴(轻视下乘的诗家。好作诗或绝无佳篇);诗宗(对诗人的敬称词);诗翁(负有盛名而年岁已高的诗人);诗圣(有极高成就的诗人)

(7) 比喻美妙而富于生活情趣或能引发人强烈感情的事物 [fine thing]。如:诗景(优美的景色);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诗

词性变化

诗的拼音:

shī  

〈词性:动〉

(1) 诵诗;作诗;赋诗歌颂 [poetize]

能造者其必诗,敢往者无不赋。——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2) 又如:诗功(作诗的功力);诗酒(做诗与饮酒);诗道(作诗的规律、主张和方法);诗牌(用以题诗的木板);诗怀(做诗怀念)

常用词组

诗碑、诗才、诗歌、诗格、诗行、诗话、诗集、诗节、诗经、诗境、诗剧、诗礼、诗律、诗朋酒友、诗篇、诗琴、诗情画意、诗趣、诗人、诗圣、诗史、诗书、诗坛、诗仙、诗兴、诗意、诗余、诗韵、诗章、诗作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