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嘴是两张皮的意思

zuǐshìliǎngzhāng

嘴是两张皮



拼音zuǐ shì liǎng zhāng pí

注音ㄗㄨㄟˇ ㄕˋ ㄌ一ㄤˇ ㄓㄤ ㄆ一ˊ

解释爱怎么说就怎么说。

出处

例子嘴是两张皮,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用法作宾语、分句;用于口语。

感情嘴是两张皮是中性词。

繁体嘴是兩張皮

英语say what one wants to say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zuǐ   注音  ㄗㄨㄟˇ   
简体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13画  总笔画  16画  
繁体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12画  总笔画  15画  
五笔  KHXE  仓颉  RYPB  郑码  JIRL  四角  62027  结构  左右电码  0878  区位  5576  统一码  5634  笔顺  丨フ一丨一丨一ノフノフノフ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嘴的拼音:zuǐ(ㄗㄨㄟˇ)  

⒈ 口,动物吃食,发音的器官,亦指说话:嘴巴。嘴头。嘴快。嘴严。嘴直。嘴软。嘴笨。嘴馋。张嘴。嘴甜心苦。

⒉ 形状或作用像嘴的东西:山嘴。壶嘴儿。

统一码

嘴字UNICODE编码U+5634,10进制: 22068,UTF-32: 00005634,UTF-8: E5 98 B4。

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嘴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㭰咀觜

汉英互译

mouth、nib、puss、rostra、spigot、spile、bazoo、neb

造字法

形声:左形右声

English

mouth, lip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嘴的拼音: zuǐ  

〈词性:名〉

(1) (嘴,本作觜。嘴是后起的累增字。形声。从口,觜( zuǐ  )声。本义:同“觜”。猫头鹰之类头上的毛角)

(2) 同本义 [horn-like hair on the owl-head]

觜,鸱旧头上角觜。或作嘴。——《集韵》

(3) 鸟嘴 [beak]

(二郎)又变了一只朱绣顶的灰鹤,伸着一个长嘴,与一把尖头铁钳子相似,径来吃这水蛇。——《西游记》

(4) 中古时期,嘴引申指人或动物的口腔器官 [mouth]

有一鱼,可长丈余,粗细大于臂…嘴尖,状如鲟鱼。——唐· 王度《古镜记》

他嘴头子又来得,左话右转,右话左转,翻蛆搭舌头的侪是他说话分。——《何典》

(5) 又如:嘴片子(嘴皮子。嘴唇);嘴瓜(嘴部附近的部位);嘴皮(嘴唇);嘴壳子(指鸟喙);嘴犄角(嘴角);嘴筒(嘴巴);嘴卢都(撅着嘴,鼓着嘴)

(6) 从鸟嘴外形突出引申出表示物体的突出部分 [sth.shaped or functioning like a mouth]

两盘一山嘴,转出东南。——《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

(7) 又如:山嘴;瓶嘴;茶壶嘴

(8) 脸 [face]。如:嘴鼻(面貌);嘴吃屎(脸向下跌倒);嘴啃地(指脸向下跌倒);嘴抢地(嘴啃地)

词性变化

嘴的拼音: zuǐ  

〈词性:动〉

(1) 说话 [speak]

要你们去献殷勤塌嘴?——《西游记》

真真这凤丫头越发贫嘴了。——《红楼梦》

(2) 又如:嘴喳喳(多嘴);嘴花捩撇(能说会道);嘴巴巴的(叽叽喳喳的);嘴舌(口舌争执);嘴打人(话说得生硬,厉害,刺伤人);嘴呐(说话吞吞吐吐);嘴抹儿(指口才,说话的能力);嘴骨弄(多言多语);嘴强(能说会道);嘴钝(话说迟钝;不善言辞);嘴短(形容话说不响);嘴清舌白(话说得明确清楚);嘴甜心苦(出言和善而居心狠毒);嘴痒(一有说话的机会就要说,不说觉得不痛快)

常用词组

嘴巴、嘴笨、嘴岔,嘴岔儿、嘴馋、嘴长、嘴唇、嘴大喉咙小、嘴多舌长、嘴尖、嘴角、嘴紧、嘴快、嘴懒、嘴里牙多、嘴脸、嘴皮子、嘴贫、嘴勤、嘴软、嘴上春风、嘴是两张皮、嘴松、嘴碎、嘴损、嘴甜、嘴头,嘴头儿、嘴稳、嘴严、嘴硬、嘴直、嘴子

  拼音  shì   注音  ㄕˋ   
部首  日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JGHU  仓颉  AMYO  郑码  KAII  四角  60801  结构  上下电码  2508  区位  4239  统一码  662F  笔顺  丨フ一一一丨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是的拼音:shì(ㄕˋ)  

⒈ 表示解释或分类:他是工人。《阿Q正传》的作者是鲁迅。

⒉ 表示存在:满身是汗。

⒊ 表示承认所说的,再转入正意,含有“虽然”的意思:诗是好诗,就是太长了。

⒋ 表示适合:来的是时候。

⒌ 表示任何:凡是。是活儿他都肯干。

⒍ 用于问句:他是走了吗?

⒎ 加重语气,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天气是冷。

⒏ 对,合理,与“非”相对:是非。他说的是。实事求是。

⒐ 认为对:是古非今。各行其是。深是其言。

⒑ 表示应承或同意(单说一个“是”字):是,我就去。

⒒ 这,此:是日。是可忍,孰不可忍。比比皆是。

⒓ 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惟你是问。惟利是图。

⒔ 姓。

统一码

是字UNICODE编码U+662F,10进制: 26159,UTF-32: 0000662F,UTF-8: E6 98 AF。

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是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徥昰

汉英互译

am、are、be、been、being、is、yes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日、从正

English

indeed, yes, right; to be; demonstrative pronoun, this, tha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是的拼音: shì  

〈词性:形〉

(1)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 同本义 [right]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

(3) 对的,正确的 [correct]

王弗是。——《国语·楚语》。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注:“善也。”

彼人是哉。——《诗·魏风·园有桃》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场所)

(5) 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词性变化

是的拼音: shì  

〈词性:代〉

(1) 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的拼音: shì  

〈词性:动〉

(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 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

(4) 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 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7) 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 沈括《梦溪笔谈》

(8) 又如:他不是学生

(9) 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 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 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 表示让步 [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

(13) 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 表示适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 尝试。用同“试” [try]。如:是猜(试猜)

(16) 像;似 [like;resemble]。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

是的拼音: shì  

〈词性:副〉

(1) 表示肯定 [certainly;really]。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是致(以致;因此);我[是]昨天买的票;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2) “是”不重读时,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just]。如:我[是]问问,没有别的意思

(3) 用作虚词,在回答问题、命令或要求时表示同意 [yes]。如:是,我很高兴同你一起进午餐

(4) 很,非常 [very]。如:是处(极为紧张处;到处)

是的拼音: shì  

<连>

(1) 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although]。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

(2) 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词。如:他瘦是瘦,可从来不生病

(3) 有虽然的意思。用于转折句。如:他早走了,赶是赶不上了

(4) 表示原因、目的。“是”后可加“因为、由于、为了” [because (of)]。如:他犯错误是[因为]平时太骄傲了

(5) 选择问句的格式是:“还是…还是…?”“是…还是…?”“…还是…?”“是…是…?” [(whether)…or]。如:今天谁值班?还是你还是小王?

(6) 或者 [or]

(7) 回答选择问句,要重复问句的一部分,一般不连“是”字。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快

(8) 有时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

你是上海人还是北京人?——我是北京人

(9) 回答也可能超出问句的范围。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不快也不慢

是的拼音: shì  

〈词性:名〉

(1) 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 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

(3) 姓

是的拼音: shì  

〈词性:助〉

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 刘开《问说》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常用词组

是非、是非不分、是非曲直、是非之地、是古非今、是故、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味儿、是以、是在

  拼音  liǎng   注音  ㄌ一ㄤˇ   繁体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GMWW  仓颉  MOOB  郑码  ALOO  四角  10227  结构  单一电码  0357  区位  3329  统一码  4E24  笔顺  一丨フノ丶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两(兩)的拼音:liǎng(ㄌ一ㄤˇ)  

⒈ 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两个黄鹂。两本书。

⒉ 双方:两可。两边。两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两旁。两侧。两袖清风。两败俱伤。

⒊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十两(一市斤。旧制为十六两一市斤)。半斤八两(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含贬义)。

⒋ 表示不定数目:两下子。两着儿(zhāor   )。

统一码

两字UNICODE编码U+4E24,10进制: 20004,UTF-32: 00004E24,UTF-8: E4 B8 A4。

两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两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兩両㒳

汉英互译

liang、tael、twain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two, both, pair, couple; ounc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两的拼音:

liǎng  

〈词性:量〉

(1)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2) 同本义 [liang,a unit of weight]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两,二十四铢为一两。——《说文》

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汉书·律历志上》

(3) 双。用于鞋娄 [two]

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 金陵。—— 唐· 戴叔伦《忆原上人》

(4) 匹(长四丈)

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左传·闵公二年》

(5) 通“辆”。车一乘 [used for buses,carts,etc.]

武王戎车三百两。——《书·牧誓·序》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召南·鹊巢》

词性变化

两的拼音:

liǎng  

[数]

(1) 二 [two]

参天两地而倚数。——《易·说卦》

以九两系邦国之民。——《周礼·天官·大宰》。注:“两,犹耦也。”

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途中两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两军人马。——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2) 又如:两个人;两扇门;两夫妻;两头猪;两没(两者一起死亡);两肉(两只牛);两替(两批);两考(官吏的两次考绩);两榜(明清以会试(考进士)为甲榜,乡试(考举人)为乙榜,由举人考中进士,叫两榜进士,简称“两榜”)

(3) 双方;常用于相对的两个方面或成对的人或事物 [both;either;mutual]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三国志·魏志》

两儿齐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4) 又

两股战战。

两鬓苍苍。——唐· 白居易《卖炭翁》

(5) 又如:势不两立;两败俱伤;两相情愿;两袒(袒露双肩,女子兼适两夫家);两珥(指日、月两旁的光晕);两阵(亦两阵。交战的双方所布列的阵势);两握(指双拳);两视(同时看两件事物);两雄(两者一起强大);两仪(指天地);两交婚(两家的儿女相互娶嫁为婚)

(6) 表示不定数,多与“一”或“三”前后连用,义为少量 [some;a few]

两三点雨山前。——宋· 辛弃疾《西江月》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拨弦三两声。——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7) 又如:两三(几个。表示少量);两言(三言两语)

两的拼音:

liǎng  

〈词性:副〉

(1) 同时兼具两方面,双方,两下里 [both (sides);either;mutual]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 又如:两兼(兼具两方面);两礼(双方免礼);两誉(夸奖双方);两让(双方各自责让)

两的拼音:

兩? liǎng  

〈词性:动〉

(1) 等同;比并 [equal]

御下,两马,掉鞅。——《左传》

(2) 又如:两大(两者并大);两帝(两个天子并立);两当(两者相当)

常用词组

两败俱伤、两半、两边、两边倒、两便、两曹、两重、两次、两抵、两都、两个时候、两广、两汉、两湖、两虎相斗、两回事、两极、两极分化、两脚规、两节棍、两截门、两可、两口子、两立、两利、两码事、两面、两面光、两面派、两面三刀、两面讨好、两难、两旁、两栖动物,两栖植物、两讫、两清、两情两愿、两全、两全其美、两手空空、两头,两头儿、两下里、两下子、两厢、两小无猜、两性、两性动物,两性花、两袖清风、两眼发黑、两眼一抹黑、两姨、两姨亲、两翼、两造、两着儿

  拼音  zhāng   注音  ㄓㄤ   繁体    
部首  弓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XTAY  仓颉  NPO  郑码  YZCH  四角  12234  结构  左右电码  1728  区位  5337  统一码  5F20  笔顺  フ一フノ一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张(張)的拼音:zhāng(ㄓㄤ)  

⒈ 开,展开:张开。张目(a.睁大眼睛;b.助长某人的声势称“为某人张张”)。张榜。铺张。张灯结彩。纲举目张。

⒉ 商店开业:开张。

⒊ 拉紧:紧张。张力。

⒋ 扩大,夸大:夸张。

⒌ 放纵,无拘束:乖张。嚣张。

⒍ 料理,应酬:张罗。

⒎ 惊惶,慌忙:张惶失措。

⒏ 看,望:张望。

⒐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⒑ 量词:一张纸。三张桌子。几张嘴。两张弓。

⒒ 姓。

统一码

张字UNICODE编码U+5F20,10进制: 24352,UTF-32: 00005F20,UTF-8: E5 BC A0。

张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张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exaggerate、open、set out、sheet、spread

相关字词

驰、合、弛

造字法

形声:从弓、长声

English

stretch, extend, expand; shee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张的拼音:

zhāng  

〈词性:动〉

(1) (形声。从弓,长声。本义:把弦安在弓上)

(2) 同本义 [draw;string]。与“弛”相对

张,施弓弦也。——《说文》

一张一弛。——《礼记·杂记》

鲁琴张字子开。——《左传·昭公二十年》

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墨子·亲士》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老子》

既张我弓,既挟我矢。——《诗·小雅·吉日》

(3) 又如:张满(张弓使满)。又指紧弦,拉紧乐器上的弦

黄金杆拨紫檀槽,弦索新张调更高。——唐· 张籍《宫词》

(4) 又如:张瑟(调整瑟上的弦);张弦(安上琴弦;绷紧琴弦)

(5) 开弓;拉弓弦 [draw back]

更张空弦。——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6) 又如:张弓设箭(拉弓射箭。比喻使用武力);张弓(拉弓;弦拉紧的弓)

(7) 张开 [open]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荀子·劝学》

琴瑟张而不均。——《荀子·礼论》

左右欲刃相如, 相如张目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传》

(8) 又如:张牙欠口(张开嘴巴);张眼(睁大眼睛);张牙(张口露牙);张唇植髭(唇吻开合。形容滔滔不绝地论列是非的样子);张袂成阴(张开袖子能遮掩天日。形容人多)

(9) 张挂(展开挂起) [put up]

罗帱张些。——《楚辞·招魂》

张缇绛帷,女居其中。——《史记·滑稽列传》

日张屈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张黄盖拥纛。——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10) 又如:张旃(展开、张挂起赤色曲柄的大旗);张卖(张挂出卖)

(11) 张贴 [post]。如:张示(张贴或张挂起来让大家看);张布(张贴公布)

(12) 展开 [unfold;spread]

张尾伸须。——《聊斋志异·促织》

(13) 又如:张翅膀;张网;张畤(延展耸立);张开双臂;张动(伸展舞动);张眉(舒展眉毛);张眉努眼(指善于作态);张眉努目(喻粗犷浅露)

(14) 设网捕捉 [net]

原来徱兔李吉,正在那山坡下张兔儿。——《水浒传》

(15) 又如:张捕(张网捕捉)

(16) 张设(部署;设置) [set up]

张,施也。——《广雅·释诂三》

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战国策·秦策一》

当日杀牛宰马,大张筵席。——《三国演义》

张筵列鼎。——清· 周容《芋老人传》

(17) 又如:张设(陈设);张疑(设置疑兵);张筵(设宴);张所(布置朝见之所);张事(张设帷幕之事)

(18) 看;望 [look]

我张着姐姐哩。——《西厢记》

(19) 又如:张亲(看望亲戚);张着眼错(趁人不注意);张个眼慢(趁人不注意);张人眼错(趁人不注意);张头望颈(伸长脖子张望);东张西望;张看(张望观看)

(20) 布满,充满 [fill]

火尽燎,烟焰张天。——《金史·乌春传》

(21) 又如:张天(布满天空)

(22) 增强,扩大 [enlarge]

臣欲张公室也。——《左传·昭公十四年》

(23) 又如:张吾军(壮大自己的声势)

(24) 夸张;夸大 [exaggerate; magnify; overestimate]

虚张异类,托有于无。——唐· 皇甫谧《三都赋序》

(25) 又如:虚张声势

词性变化

张的拼音:

zhāng  

〈词性:名〉

(1) 主張 [proposal]

那婆子聽得叫,失张失志,出去迎接來叫的官人。——《清平山堂話本》

(2) 又如:张智(主意;主张);张主(主张;主意;做主张;拿主意)

(3) 商店開张 [opening of a new shop]。如:新张大喜

(4) 星名 [plant’s name]。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五宿,有星六顆

(5) 汉代諸侯囯名 [Zhang state]。在今河南省任縣西南

(6) 姓

张氏藏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説》

张的拼音:

zhāng  

〈词性:量〉

(1) 一种或一类中的一件 [sheet;piece]

鸟杌千张。——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几张仿古的漂亮的柚木桌;三张报;一张桌子;一张弓

(3) 另见 zhàng  

常用词组

张榜、张弛、张楚、张大、张灯结彩、张飞、张挂、张冠李戴、张皇、张家长李家短、张开、张口、张口结舌、张力、张罗、张目、张声、张贴、张王李赵、张望、张牙舞爪、张扬

基本词义

张的拼音:

zhàng  

〈词性:名〉

通“帐”。帐幔,帷幕 [canopy;curtain]

居则设张容。——《荀子·正论》

张饮三日。——《史记·高祖本纪》

供张东都门外。——《汉书·疏广传》

词性变化

张的拼音:

zhàng  

〈词性:动〉

(1) 通“胀”。胀满[swell]

将食,张,如厕。——《左传·成公十年》

张脉偾兴。——《左传·僖公十五年》

亭历愈张。——《淮南子·缪称》

(2) 另见 zhāng  

  拼音    注音  ㄆ一ˊ   
部首  皮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86  HCI  五笔98  BNTY  仓颉  DHE  郑码  XI  四角  40247  结构  单一电码  4122  区位  3804  统一码  76AE  笔顺  フノ丨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皮的拼音:pí(ㄆ一ˊ)  

⒈ 动植物体表的一层组织:皮毛。

⒉ 兽皮或皮毛的制成品:裘皮。

⒊ 包在外面的一层东西:封皮。书皮。

⒋ 表面:地皮。

⒌ 薄片状的东西:豆腐皮。

⒍ 韧性大,不松脆:花生放皮了。

⒎ 不老实,淘气:顽皮。

⒏ 指橡胶:胶皮。皮球。

⒐ 姓。

统一码

皮字UNICODE编码U+76AE,10进制: 30382,UTF-32: 000076AE,UTF-8: E7 9A AE。

皮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皮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hull、husk、peel、skin、tegument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skin, hide, fur, feather; out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皮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个口,表示兽的头;一竖表示身体;右边半圆表示已被揭起的皮;右下表手。“皮”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用手剥兽皮)

(2) 同本义 [peel]

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说文》

皮,剥也。——《广雅》

皮面抉眼。——《战国策·韩策》

皮瓠以为蓄。——《释名》

(3) 又如:皮面

(4) 酥脆的东西变韧 [become soft and soggy]。如:花生放皮了;饼皮了

词性变化

皮的拼音:   

〈词性:名〉

(1) 兽皮 [hide]。带毛叫皮,去毛叫革。引申指人的皮肤或动植物表面的一层组织 [skin]

孤执皮帛。——《周礼·大宗伯》。注:“虎豹皮。”

俪皮。——《仪礼·士昏礼》。注:“鹿皮。”

事之以皮币。——《孟子》

禽兽之皮足衣也。——《韩非子·五蠹》

(2) 又如:皮条(用皮子做成的绳、带);皮鼓(军用小鼓);皮松肉紧(喻指淡漠;宽泛);皮甲(用兽皮制的软甲);皮船(古时用牛皮蒙罩船身以御矢石的战船);皮胶(用动物皮熬成的粘性物质);皮舰(古代用牛皮蒙罩船身以防御矢石的战舰)

(3) 皮毛;皮革 [fur coat;leather]

岛夷皮服。——《书·禹贡》

(4) 又如:皮排(古代以皮革制作的鼓风器具);皮笠(古代革制的笠形帽);皮袋(皮制的袋);皮裘(毛皮的衣服);皮褂(用毛皮做的上衣);皮裳(用毛皮做的衣裳);皮褥(毛皮做的垫褥);皮箧(皮箱);皮侯(古代以兽皮为饰的箭靶)

(5) 包或围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 [cover]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6) 又如:书皮;饺子皮;馄饨皮。也叫“皮子”

(7) 指某些薄片状的东西 [sheet;film]。如:铜皮;铅皮;豆腐皮

皮的拼音:   

〈词性:形〉

(1) 引申为表面的,肤浅的 [surface;superficial]。如:皮肤之见(肤浅的见解);皮相(外貌);皮面(表面);皮里春秋(表面不做文章,心里有所褒贬);皮壳(包裹在外面的坚硬外皮)

(2) 顽皮;调皮 [naughty]。如:这孩子真皮!;皮着脸(厚着脸皮);皮缠(纠缠);皮赖歪派(蛮不讲理);皮科儿(逗乐打趣的言语)

(3) 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的 [case-hardened]。如:他老挨批,都皮了

(4) 用轧棉机把棉子和杂质分离了的 [ginned]。如:皮棉

常用词组

皮袄、皮板、皮板儿、皮包、皮包公司、皮包骨,皮包骨头、皮鞭、皮尺、皮带、皮袋、皮蛋、皮筏、皮肤、皮肤病、皮革、皮猴儿、皮花、皮黄、皮婚、皮货、皮夹、皮夹子、皮匠、皮筋儿、皮开肉绽、皮里阳秋、皮脸、皮脸儿、皮毛、皮棉、皮面、皮囊、皮袍,皮袍儿、皮球、皮肉、皮肉之苦、皮褥子、皮软、皮绳、皮条、皮桶子、皮下、皮下注射、皮相、皮硝、皮笑肉不笑、皮鞋、皮鞋油、皮屑、皮癣、皮靴、皮牙孜、皮炎、皮衣、皮影戏、皮张、皮掌、皮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脂、皮纸、皮质、皮重、皮子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