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醉吐相茵的意思

zuìxiāngyīn

醉吐相茵



拼音zuì tǔ xiāng yīn

注音ㄗㄨㄟˋ ㄊㄨˇ ㄒ一ㄤ 一ㄣ

解释后以这一典故喻指宽以待人必然会有好的回报。

出处典出《汉书·丙吉传》:“吉驭吏耆酒,数逋荡,尝从吉出,醉欧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地忍之,此不过汙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此驭吏为边郡人,熟悉边事,后来为防务工作提出切实有用的建议。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zuì   注音  ㄗㄨㄟˋ   
部首  酉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5画  
五笔  SGYF  仓颉  MWYOJ  郑码  FDOE  四角  10648  结构  左右电码  6816  区位  5577  统一码  9189  笔顺  一丨フノフ一一丶一ノ丶ノ丶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醉的拼音:zuì(ㄗㄨㄟˋ)  

⒈ 饮酒过量,神志不清:醉汉。醉鬼。醉意。醉拳(一种拳术,步法上突出东倒西歪的醉态)。醉生梦死。醉翁之意不在酒。

⒉ 沉迷,过分爱好:醉心。沉醉。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⒊ 用酒泡制的:醉枣。醉虾。醉蟹。

统一码

醉字UNICODE编码U+9189,10进制: 37257,UTF-32: 00009189,UTF-8: E9 86 89。

醉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醉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drunk、ebriety、inebriation、inebriety

造字法

会意:从酉、从卒

English

intoxicated, drunk; addicted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醉的拼音: zuì  

〈词性:动〉

(1) (会意。从酉( yǒu  ),从卒。“酉”表示酒,“卒”表示终结。酒喝到不能再喝的时候,就醉了。本义:醉酒)

(2) 同本义(饮酒过量,神志不清) [drunk]

醉,酒卒也。各卒其度量,不至于乱也。一曰酒溃也。——《说文》。

既醉而出,并受其福。——《诗·小雅·宾之初筵》

对饮酒醉。——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醉里吴音相媚好。——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沉醉不知归路。——宋· 李清照《如梦令》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苍颜白发,頺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醇醲。——明· 刘基《卖柑者言》

酉,为酒所酣曰醉。——《洪武正韵》

(3) 又如:醉是醒时言(醉后说的常是真心话);醉饱(酒足饭饱);醉沈(指酒后所作的书画);醉魔咕咚(醉呼呼);醉兴勃勃(醉后神情亢奋);醉呼卢(醉呼呼睡大觉);醉沉沉(沉醉的样子)

(4) 用酒浸制的 [liquor-saturated]

瓮中取醉蟹,最忌用灯。——《闲情偶寄》

(5) 又如:醉蟹(酒渍的螃蟹);醉虾

(6) 昏愦,糊涂 [muddleheaded]。如:醉梦(指人糊里糊涂如醉如梦);醉命(胡乱下的命令);醉痴(精神恍惚不安)

(7) 沉酣入迷;爱好 [be fascinated]

目断南浦云,心醉东郊柳。——《送赵六贞固》

(8) 又如:醉乡砚田(沉缅于美酒与文墨之间);醉飞吟盏(在喝酒的同时作诗);醉侯(称喜欢喝酒而又有酒量的人);醉翁(喜好喝酒的老人)

常用词组

醉步、醉鬼、醉汉、醉酒、醉猫儿、醉墨、醉拳、醉生梦死、醉态、醉翁亭、醉翁之意不在酒、醉乡、醉心、醉醺醺、醉眼、醉意、醉枣

  拼音  tǔ tù   注音  ㄊㄨˇ ㄊㄨˋ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KFG  仓颉  RG  郑码  JBVV  四角  64010  结构  左右电码  0685  区位  4534  统一码  5410  笔顺  丨フ一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吐的拼音:tǔ(ㄊㄨˇ)  

⒈ 使东西从口里出来:吐痰。吞吐。吐刚茹柔(吐出硬的,吃下软的;喻欺软怕硬)。

⒉ 放出,露出:高粱吐穗。吐故纳新。

⒊ 说出:吐话。一吐为快。

其他字义

吐的拼音:tù(ㄊㄨˋ)  

⒈ 内脏里的东西从口里涌出:呕吐。上吐下泻。

⒉ 把吞没的东西退出来:吐还不义之财。

统一码

吐字UNICODE编码U+5410,10进制: 21520,UTF-32: 00005410,UTF-8: E5 90 90。

吐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吐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ive up unwillingly、say、spit、tell、vomit

相关字词

吞、纳、咽

造字法

形声:从口、土声

English

vomit, spew out, cough up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吐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口,土声。本义:东西从口腔中涌出)

(2) 同本义 [spit]

吐,写也。——《说文》

柔则茹之,刚则吐之。——《诗·大雅·烝民》

然我一沫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

血入乎牙,不肯吐口。——韩愈《元和圣德》

机发吐丸。——《后汉书·张衡传》

与风水相吞吐。——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吐气纳元(道家的一种练功修身之法。吐、纳是我国古人的一种养生之术);吐信(吐舌头);吞吐(吞进和吐出);吐沫(吐出沫子);吐茹,吐哺(吐出嘴里食物)

(4) 口说,陈说 [tell]。如:吐属;吐决(发表言论,断定事理);吐款(说出款曲。吐露真情);吐诚(说出真心话);吐肝露胆(赤诚相待,说出心里话);吐供(招供);吐言(说话);吐沥(倾诉)

(5) 显露,呈现 [display]。如:吐口(露口风);吐白(显露白色);吐絮(露出棉絮);吐端(呈现端应);吐绿(呈现翠绿色)

(6) 发出;散发 [issue]。如:吐火(发出火光);吐曜;吐辉(发出光辉);吐焰(发出光焰);吐咬(吐音咬字);吐字;吐辞;吐音(发音);吐泄(发泄);吐绚(焕发光彩);吐发(焕发)

(7) 长出 [come into being]。如:吐穗;吐芽

(8) 抒发;抒写 [express]。如:吐文(写作。吐属);吐论(发议论);吐谈(谈吐)

(9) 由里向外伸 [stick out]。指舌头。如:吐舌头

(10) 使能够迅速硬化的粘液从口中出来形成丝、网、茧 [spin out]——用于蜘蛛或蚕。如:蚕吐丝

(11) 摆出,亮出 [put on]。武术用语

[燕青] 把布衫脱将下来,吐个架子。——《水浒传》

(12) 开放 [come into bloom]。如:吐葩(开花);吐花

(13) 出 [give]。如:吐奇(出奇谋);吐决(出谋决策);吐故纳新;吐懑(发泄内心的愤懑)

〈词性:名〉

(1) 姓

(2) 另见   

常用词组

吐翠、吐刚茹柔、吐根、吐故纳新、吐话,吐话儿、吐口、吐露、吐气、吐气扬眉、吐弃、吐绶鸡、吐属、吐丝自缚、吐穗、吐诉、吐絮、吐艳、吐字

基本词义

吐的拼音:   

〈词性:动〉

(1) 呕吐。呕出胃内容物 [vomit]。如:吐下(呕吐下泻);吐逆(呕吐而气逆);吐红(吐血);吐眩(呕吐眩晕);吐骂(唾骂);吐药(促使呕吐的药物);吐壶(唾壶);恶心要吐

(2) 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 [throw up]。如:如果把它们完整地吞下去的话,它们又会被吐出来

(3) 退还非法的或不义的收益 [disgorge]。如:吐赃

(4) 另见   

常用词组

吐沫、吐血、吐泻

  拼音  xiāng xiàng   注音  ㄒ一ㄤ ㄒ一ㄤˋ   
部首  目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SHG  仓颉  DBU  郑码  FLVV  四角  46900  结构  左右电码  4161  区位  4764  统一码  76F8  笔顺  一丨ノ丶丨フ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相的拼音:xiāng(ㄒ一ㄤ)  

⒈ 交互,行为动作由双方来:互相。相等。相同。相识。相传(chuán   )。相符。相继。相间(jiàn   )。相形见绌。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更加显出双方的长处)。

⒉ 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相信。相烦。相问。

⒊ 亲自看(是否中意):相亲。相中(zhòng  )。

⒋ 姓。

其他字义

相的拼音:xiàng(ㄒ一ㄤˋ)  

⒈ 容貌,样子:相貌。照相。凶相。可怜相。

⒉ 物体的外观:月相。金相。

⒊ 察看,判断:相面。相术(指观察相貌,预言命运好坏的方术)。

⒋ 辅助,亦指辅佐的人,古代特指最高的官:辅相。宰相。首相。

⒌ 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

⒍ 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⒎ 同一物质的某种物理、化学状态:相态。水蒸气、水、冰是三个相。

⒏ 作正弦变化的物理量,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状态可用一个数值来确定,这种数值称“相位”。亦称“相角”。

⒐ 姓。

统一码

相字UNICODE编码U+76F8,10进制: 30456,UTF-32: 000076F8,UTF-8: E7 9B B8。

相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相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each other、mutually、appearance、looks、look at and appraise、photograph、posture

造字法

会意:从目、从木

English

mutual, reciprocal, each oth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相的拼音: xiāng  

〈词性:副〉

(1) 交互;互相 [mutually;each other]

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小国寡民》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汉· 苏武《留别妻》

当国者相见。——宋· 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

与北骑相出没。

袁人相聚。——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父子相保。——《淮南子·人间训》

鸡犬相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更相庆。——《世说新语·自新》

里人相庆

青山相对。——唐· 李白《望天门山》

水石相搏。——宋· 苏轼《石钟山记》

两相思,两不知。——南朝宋· 鲍照《代春日行》

(2) 又如:相叙契阔(互相诉说分别后的情思);相思锦色(红豆又称相思豆。即红豆色)

(3) 共同[together;jointly]

鲁孟孙、 叔孙、 季孙相勠力劫 昭公——《韩非子·内储说下》

(4) 又如:上下相安

(5) 递相;先后 [successively;one after another]

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相传以为雁荡。—— 宋· 沈括《梦溪笔谈》

络绎相属。——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6) 又如:父子相传;相寻(连续;不断);相及(犹相继)

(7) 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 [indicates how one party behaves towards the other]

(8) 表自称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表对称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亲友如相问。——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 表他称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聊斋志异·狼三则》

杂然相许。——《列子·汤问》

相委而去。——《世说新语·自新》

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唐· 柳宗元《三戒》

则噪而相逐。(相逐,追逐他。相,特指代词,单指毛一鹭。)——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1) 又如:相唤(招呼);相牵(牵来;捆绑);相招(招来;引来)

词性变化

相的拼音: xiāng  

〈词性:动〉

(1) 相差 [differ]

三王五霸,其所道不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商君书·错法》

(2) 又如:相万(相差万倍。极言相差之大);相绝(相差极大);相远(相异;差距大)

(3) 亲自观看 [see for oneself]。如:相媳妇(男家派亲人去女家相看女方);相机(察看当时情况,寻找有利时机)

(4) 另见 xiàng  

常用词组

相安无事、相伴、相帮、相比、相差、相称、相承、相乘、相持、相出没、相处、相传、相待如宾、相当、相当、相得、相得益彰、相等、相抵、相对、相对论、相反、相反相成、相仿、相逢、相符、相干、相隔、相跟、相顾失色、相关、相好、相和、相互、相会、相继、相间、相见、相见恨晚、相将、相交、相交有年、相结合、相近、相敬如宾、相距、相看、相看、相克、相连、相邻、相门户、相能、相配、相碰、相亲、相亲相爱、相劝、相让、相认、相容、相若、相商、相生、相识、相视、相熟、相思、相似、相提并论、相通、相同、相投、相托、相望、相向、相像、相信、相形见绌、相依、相依为命、相宜、相应、相应、相与、相遇、相约、相知、相知有素、相撞、相中、相助、相坐

基本词义

相的拼音: xiàng  

〈词性:动〉

(1) (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2) 同本义 [look at;examine the appearance and judge]

相,省视也。——《说文》

相,视也。——《尔雅》

相时憸民。——《书·盘庚上》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书·召诰》

善相丘陵。——《礼记·月令》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诗·鄘风·相鼠》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论衡·订鬼》

不敢复相士。——《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胜相士多。

颠倒相来,到底只是一个盖儿。——《二刻拍案惊奇》

(3) 又如:相尸(验尸);相女配夫(根据女儿的情况选配女婿);相脚头(盗贼作案前窥探线路)

(4) 看相 [physiognomize]

臣少好相人。——《史记·高祖本纪》

(5) 又如:相法(观察面相体态等以卜吉凶的方法);相禄(谓享有福禄的面相)

(6) 辅佐,扶助 [assist]

有相之道。——《诗·大雅·生民》

相夫子。——《论语·季氏》

季文子相三君。——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伊尹相汤伐 桀。——《汤誓》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晋公子重耳出亡》

使相之。——晋· 干宝《搜神记》

无物以相之。——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

(7) 又如:相天(助成自然之道);相王(辅佐帝王;谓宰相而封王者);相吏(汉代辅佐诸侯王的官员);相者(助主人传命或导客的人)

(8) 教导 [teach]

问谁相礼,则华元…。——《国语》

(9) 治,治理 [administer]

相我受民。——《书·立政》

(10) 选择 [choose]

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三国演义》

(11) 又如:相攸(择婚的别称);相宅(择地定居;旧时迷信以观察地形地物判定住屋吉凶的一种方术)

(12) 作某国或某人的相;使作相[be minister]

及遣其子宋襄相 齐。——《史记·项羽本纪》

(13) 像 [like]

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西游记》

词性变化

相的拼音: xiàng  

〈词性:名〉

(1) 人的外貌,相貌 [looks;appearance]

岂吾相不当侯邪?——《史记·李将军列传》

儿已薄禄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非人臣之相也。——《三国演义》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西游记》

(2) 又如:长相(相貌);形相(外貌;外表);相表(相貌;体形);相品(仪表,人品)

(3) 照片 [photo, photograph]。如:照个相

(4) 官名 [the prime minister]

(5) 古代辅佐帝王的大臣。后专指宰相

赵歇为王, 陈馀为将, 张耳为相。——《史记·项羽本纪》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况于将相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托名汉相。——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有将相。——清· 周容《芋老人传》

(6) 又如:相辅(宰相);将相和;贤相;良相;奸相;权相;相王(宰相又封王者);相臣(宰相。亦泛指大臣);相父(皇帝对继续任职的先朝宰相的敬称);相邦(相国)

(7) 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相当于郡太守

永和初,出为 河间相。——《后汉书》

(8) 某些国家(如日本)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如:首相;大藏相

(9) 相位 [phase]。如:两相流;有机相;水相;液相;相律;月相

(10) 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master of ceremonies]

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

(11) 古代的一种乐器 [ xiang —an ancient musical instrument]

后乱以武,治乱以相。——《礼记》

(12) 农历七月的别名 [the seventh month]

七月为相,八月为壮。——《尔雅》

(13) 通过看面容对命运的预卜 [physiognomy]。如:相工;体相;手相;星相

(14) 古地名 [Xiang town]。故址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

(15) 引盲人行走的人 [blind guide]

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卫灵公》

焉用彼相。——《论语·季氏》

(16) 如:相步;相道(向导,引导;观察、选择道路)

(17) 另见 xiāng  

常用词组

相册、相公、相国、相机、相机而行、相机行事、相角、相里、相马、相貌、相貌堂堂、相面、相片、相扑、相声、相士、相体裁衣、相图、相位、相纸

  拼音  yīn   注音  一ㄣ   
简体部首  艹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繁体部首  艸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ALDU  仓颉  TWK  郑码  EJD  四角  44600  结构  上下电码  5419  区位  5080  统一码  8335  笔顺  一丨丨丨フ一ノ丶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茵的拼音:yīn(一ㄣ)  

⒈ 铺垫的东西,垫子、褥子、毯子的通称:茵褥。茵席。茵饪(寝褥和烹饪,引申为睡眠和饮食)。绿草如茵。

统一码

茵字UNICODE编码U+8335,10进制: 33589,UTF-32: 00008335,UTF-8: E8 8C B5。

茵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茵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鞇筃絪

汉英互译

mattress

造字法

形声:从艹、因声

English

a cushion, mattress; wormwood; Skimmia jap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茵的拼音: yīn  

〈词性:名〉

(1) (形声。从艸,因声。本义:车垫子。字本作“因”)

(2) 同本义 [mattress of a car]

茵,车重席也。——《说文》

交茵畅毂。——《秦风·小戎》。传:“文茵虎皮也。”

茵席。——《礼记·少仪》。注:“著褥也。”

御者在茵上。——《汉书·五行志》

同车未尝敢均茵冯。——《汉书·周阳由传》

绿草如茵。——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茵伏(茵轼。车蓐和车轼);茵冯(茵凭。车蓐与车轼)

(4) 衬垫;褥子 [mat]。如:茵席(褥垫;草席)

词性变化

茵的拼音: yīn  

〈词性:形〉

(1) 通“氤” [cloudy]

茵蕴祗冥。——《江文通集·莲花赋》

(2) 又如:茵蘊(氤氲。气弥漫的样子)

常用词组

茵褥、茵茵

成语首拼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