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ǔ lóng zhī nüè
注音ㄗㄨˇ ㄌㄨㄥˊ ㄓ ㄋㄩㄝˋ
解释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祖龙,指秦始皇。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书痴》:“异史氏曰:‘天下之物,积则招妒,好则生魔:女之妖,书之魔也。事近怪诞,治之未为不可;而祖龙之虐,不已惨乎!其存心之私,更宜得怨毒之报也。’”
用法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祖龙之虐是中性词。
繁体祖龍之虐
动物生肖牛,虎,蛇
祖的拼音:zǔ(ㄗㄨˇ)
⒈ 父亲的上一辈:祖父。祖考。祖母。祖妣。
⒉ 称与祖父同辈的人:外祖父。外祖母。
⒊ 先代:祖宗。祖业。祖制。祖祭。祖国。
⒋ 初,开始:鼻祖。
⒌ 某种事业或派别的创始人:祖师。
⒍ 出行时祭路神,引申为送行:“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祖饯。
⒎ 姓。
祖字UNICODE编码U+7956,10进制: 31062,UTF-32: 00007956,UTF-8: E7 A5 96。
祖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祖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ancestor、founder、grandfather、originator
形声:从礻、且声
ancestor, forefather; grandfather
详细解释◎ 祖的拼音: zǔ
〈词性:名〉
(1) (形声。从示,且( jǔ )。从“示”与祭祀、宗庙有关。本义:祖庙)
(2) 同本义 [ancestral temple of a ruling house]
祖,始庙也。——《说文》。段注:“始兼二义,新庙为始,远庙亦为始。”
左祖右社。——《周礼·考工记·匠人》
受终于文祖。——《书·舜典》孔传:“文祖者, 尧文德之祖庙。”
启乃下, 武王善之,封之于 宋,立其祖。——《荀子·成相》
(3) 又如:祖祢(祖祢庙。祖庙与父庙)
(4) 祖父 [grandfather]
吾祖死于是。——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与吾祖居者。
吾祖太常公。—— 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5) 祖宗 ;祖先;自祖父以上各辈尊长 [ancestor]
祖考来格。——《书·益稷》
故先祖基之,子孙成之。——《盐铁论·结和》
无念尔祖。——《诗·大雅·文王》
(6) 又如:祖积(祖宗遗传下来);祖贯(祖辈居住之处;祖籍);祖陇(祖传的土地);祖烈(祖宗的功业);祖家(同一祖先的家族);祖训(祖先的遗训;祖父的训戒)
(7) 祖师。指言行、功业为后世所宗仰者 [the founder;the founder of a school of learning ,a craft,etc.]
第一祖摩诃迦叶。——《景德传灯录》
(8) 又如:祖心,祖意(祖师的心意);祖印(祖师法印);祖位(祖师);祖系(祖师世系)
(9) 帝王的庙号 [posthumous title of an emperor] 。从汉代开始,凡创业的国君死,其庙号称为“祖”。如汉称刘邦为汉高祖,唐称李渊为唐高祖
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史记·孝文帝本纪》
(10) 初,开始。亦指事物的本源 [beginning]
浮游乎万物之祖。——《庄子·山木》
(11) 又如:祖始(本源;起源);祖源(水流的源头);祖帖(最早的法帖);祖本(书籍、碑帖最先的刻本或拓本)
(12) 根本;根据。亦指嫁接时作根株用的花木 [base]。如:祖花(嫁接时作根株用的花木)
(13) 姓
◎ 祖的拼音: zǔ
〈词性:动〉
(1) 效法;承袭 [follow]
皆祖屈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祖式(效法;仿效);祖用(仿效使用);祖法(效法);祖效(仿效;效法);祖尚(效法);祖袭(效法,因袭)
(3) 崇尚 [uphold;advocate]。如:祖尚(崇尚效法)
(4) 熟悉 [be practised in]
祖识地德。——《国语·鲁语》
(5) 又如:祖识(熟习知悉)
(6) 出行时祭祀路神。引申为饯行 [sacrifice to the Spirit of the Roads before starting on a journey;give a farewell dinner]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战国策·燕策》
(7) 又如:祖道,祖韨(古人出行时祭祀路神);祖别(祖饯送别);祖行(饯别将病逝者;饯行)
(8) 死者将葬时之祭。泛指为死者作祭 [sacrifice]。如:祖日(为死者设祭尊之日);祖泣(祭奠哭泣);祖畅(古代丧葬,于出殡前设奠所用的郁畅酒);祖腊(祖为古代祭祀五帝五神于明棠,以祖宗配食的祭名;腊是年终祭祀祖先的大祭)
祖辈、祖鞭、祖产、祖冲之、祖传、祖坟、祖父、祖国、祖籍、祖居、祖考、祖龙一炬、祖率、祖母、祖母绿、祖上、祖师,祖师爷、祖始、祖孙、祖述、祖先、祖像、祖业、祖宗、祖祖辈辈
龙(龍)的拼音:lóng(ㄌㄨㄥˊ)
⒈ 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龙舟。龙灯。龙宫。龙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龙点睛。龙蟠虎踞。
⒉ 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虫:恐龙。
⒊ 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或称关于皇帝的东西:龙颜。龙体。龙袍。
⒋ 姓。
龙字UNICODE编码U+9F99,10进制: 40857,UTF-32: 00009F99,UTF-8: E9 BE 99。
龙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龙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龍竜龒㡣䮾
dragon、imperial
原为形声
dragon; symbolic of emperor
详细解释◎ 龙的拼音:
龍 lóng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2) 同本义 [dragon]
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文》。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 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
飞龙在天。——《易·乾》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礼记·礼运》
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孔子家语·执辔》
叶公子高好龙。—— 刘向《新序·叶公好龙》
(3) 又如:龙工(像龙一样熟悉水性之功。也作“龙功”);龙公(指龙王,龙神);龙渊(龙所栖止的深渊);龙章(龙形的图案);龙蛇(龙和蛇);龙文(龙状花纹);龙伯(传说中的水神);龙沼(龙池);龙旌凤翣(有龙凤图案的旌旗和大掌扇);龙门(本是跨在黄河上游的山名。神话传说,鱼类跳过龙门,就可以变成神龙。后借指乡试考场的二门或三门为龙门)
(4) 封建时代用龙作为皇帝的象征 [imperial]
祖龙死,谓始皇也。祖,人之本;龙,人君之象也。——《论衡·纪妖》
(5) 又如:龙升(龙的升子。比喻天子即位);龙辇(天子的乘车);龙颜(额头隆起似龙。后世以喻皇帝的容貌。也用以指皇帝);龙腾(比喻帝王的兴起);龙鳞(喻指皇帝或皇帝的威严);龙驭(皇帝车驾。代指皇帝);龙兴(帝业兴旺;创立帝业);龙节(皇帝所授与的符节);龙衮(帝王的礼服);龙下蛋(比喻不可能);龙穴(最适宜埋棺材的好地方);龙御(皇帝的车驾);龙凤(旧时用以形容帝王的相貌)
(6) 喻不凡之士,豪杰之士 [outstanding person]
丞尉等并衣冠之龟龙,人物之标准。——唐· 李白《化城寺大钟铭序》
(7) 又如:龙虎(比喻杰出的人物);龙蛇(比喻非常的人);龙逸(如龙隐逸。比喻贤人隐居于野);龙凤(比喻才能优异的人);龙驹(比喻俊才);龙鹏(龙和鹏。比喻贤俊豪杰);龙翰凤翼(比喻君子、贤者);龙蟠凤逸(比喻才能卓越超群而未为世用的人)
(8) 喻骏马 [fine horse]
马八尺以上为龙。——《周礼·夏官》
(9) 又如:龙子(良马名);龙文(骏马名);龙姿(骏马的形貌);龙孙(良马名);龙驹(骏马);龙骥(骏马);龙媒(指天马、骏马)
(10) 喻文章,书法的雄健华丽 [vigorous]。如:龙蛇(龙蛇走。形容笔势如龙蛇,蜿蜒盘曲);龙文(比喻文章的雄健);龙虎(比喻文章的雄健);龙章(比喻文章富丽华美,如龙的文采);龙藻(比喻华丽的辞藻);龙骧豹变(比喻书法气势雄放,变化无穷)
(11) 比喻性格亢直 [upright]。如:龙亢(个性刚直不屈);龙性(指性格倔强,难以驯服)
(12) 〈词性:方〉∶[瓦圈] 歪扭不圆 [not round]。如:自行车前轱辘龙了
(13) 姓
龙船、龙胆、龙胆紫、龙灯、龙洞、龙飞、龙宫、龙骨、龙骨车、龙虎、龙井、龙卷风、龙君、龙口夺食、龙脉、龙门、龙门刨、龙门吊车、龙脑、龙蟠、龙蟠凤逸、龙袍、龙湫、龙沙、龙舌兰、龙蛇、龙潭虎穴、龙套、龙腾虎跃、龙体、龙庭、龙头、龙头蛇尾、龙王、龙虾、龙涎香、龙骧虎步、龙骧虎视、龙行虎步、龙须菜、龙眼、龙跃凤鸣、龙钟、龙舟、龙子幡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㞢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虐的拼音:nüè(ㄋㄩㄝˋ)
⒈ 残暴:暴虐。虐待。虐政(暴政)。
虐字UNICODE编码U+8650,10进制: 34384,UTF-32: 00008650,UTF-8: E8 99 90。
虐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虐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䖈䖋䨋瘧
cruel、tyrannize
会意
cruel, harsh, oppressive
详细解释◎ 虐的拼音: nüè
〈词性:形〉
(1) (会意。小篆字形。从虍( hǔ 指虎头),爪人。即虎足反爪伤人。隶变后省略“人”字。本义:凶恶,残暴)
(2) 同本义 [brutal;cruel;and ferocious]
虐,残也。——《说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上》
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孟子·公孙丑上》
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虐世(残暴的时代);虐人(残暴凶狠的人);虐暴(暴虐,残暴酷虐);虐焰(残暴的气焰);虐行(残暴的行为);虐刻(残暴苛刻);虐烈(残暴酷烈);虐遇(虐待)
(4) 暴烈;险恶 [violent;perilous]
遘厉虐疾。——《书·金縢》。传:“暴也。”
到州日亭午,余暑秋更虐。——陈基《通州》
(5) 又如:虐疾(重病;恶疾);虐暑(酷暑;酷热)
(6) 无节制;纵情 [to one’s heart’s content]
善戏谑兮,不为虐。——《诗·卫风》。朱熹集传:“善戏谑不为虐者,言其乐易而有节也。”
◎ 虐的拼音: nüè
〈词性:动〉
(1) 侵害;残害 [abuse;mishandle]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孟子·梁惠王下》
奸官污吏虐民。——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虐人(残害人民);虐戕(残害);虐害(残害,残酷迫害);虐割(残害)
(3) 轻视;忽视 [despise;overlook]
而又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大抵生则不遇,死而垂声者众焉。——唐· 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
(4) 通“谑”。戏谑 [make fun of]。如:虐戏(使人难堪的调笑和嘲弄;恶作剧);虐谑(虐戏)
◎ 虐的拼音: nüè
〈词性:名〉
灾害 [disaster]
殷降大虐。——《书·盘庚中》
虐待、虐杀、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