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uò shì bù lǐ
注音ㄗㄨㄛˋ ㄕˋ ㄅㄨˋ ㄌ一ˇ
解释袖手旁观,不理不睬。
出处清·许奉恩《里乘》第三卷:“君职司爽鸠,应为民除害,坐视不理,将何以辞其责也?”
例子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坐视不理,不游不击,或游而不击的态度,是要不得的。”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过问。
感情坐视不理是中性词。
繁体坐視不理
近义袖手旁观
英语sit tight and look on
动物生肖牛,虎,蛇
坐的拼音:zuò(ㄗㄨㄛˋ)
⒈ 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这是其本义,后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席地而坐。坐待。坐垫。坐骨。坐化(佛教指和尚盘膝坐着死去)。坐禅。坐功。坐骑。
⒉ 乘,搭:坐车。坐船。
⒊ 坚守,引申为常驻,不动:“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坐庄。
⒋ 建筑物的位置或背对着某一方向:坐落。坐北朝南。
⒌ 把锅、壶等放在火上:坐锅。
⒍ 物体向后施压力:房顶往后坐。
⒎ 介词,因,由于,为着:“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⒏ 副词(a.空,徒然,如“胡为坐自苦,吞悲仍抚膺”;b.无故,自然而然,如“如若此,则盐必坐长十倍”;c.遂,即将,如“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d.深,如“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e.正,恰好,如“西村渡口人烟晚,坐见渔舟两两归”)。
⒐ 定罪:连坐。反坐。坐赃(犯贪赃罪)。
⒑ 瓜果等植物结实:坐瓜。坐果。
⒒ 同“座”。
坐字UNICODE编码U+5750,10进制: 22352,UTF-32: 00005750,UTF-8: E5 9D 90。
坐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坐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㘴㘸座
sit、sitz、squat
立、卧、站
会意:像两人坐在土上
sit; seat; ride, travel by
详细解释◎ 坐的拼音: zuò
〈词性:动〉
(1) (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2) 同本义 [sit]
像二人对坐土形。——林义光《文源》
坐而迁之。——《礼记·曲记》。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
退而坐,取屦。——《礼记·玉藻》
受立、授立,不坐。——《礼记·少仪》
武坐致 右宪王。——《礼记·乐记》。疏:“坐,跪也。”
坐行而入。——《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处也。古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跪,亦谓之启。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
侯生坐上坐。——《史记·魏公子列传》
坐以待旦。——《书·太早上》
坐如尸。——《礼记·玉藻》
项王、 项伯东向坐, 亚夫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战国策·魏策》
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
坐语未讫。——《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3) 现代在椅、凳出现后,凡将臀部置于椅、凳以支持身体的重量者皆为坐 [sit]
坐看霞色晚,疑是赤城标。——孟浩然《舟中晓望》
(4) 又如:坐地(坐下;坐着;坐在地上);坐堂(坐在堂上);坐上客(原指在坐宾客。后称受人礼遇为坐上客);坐啸(闲坐吟啸,无所事事);坐拜(跪拜);坐右(曲右足而坐);坐列(排列而坐。形容无斗志;坐在店铺内);坐思(坐着思念);坐起(安坐或起立;起身而坐);坐静(静坐修持);坐饮(入座宴饮);坐催(坐等催取)
(5) 引申为就坐,就任,包含“主持”、“掌管”的意思 [be seated]
二子在幄,坐射犬于外,既食而后食之。——《左传》
就打止灵霄宝殿,教他龙床坐不成。——《西游记》
(6) 又如:坐膺(荣膺;受封);坐办(清制,非常设机构中负责日常事务者);坐馆(任塾师或幕客)
(7) 定罪,由…而获罪 [be punished]
使与邾大夫坐。——《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注:“讼曲直也。”
坐,罪也。——《苍颉篇》
遣郭威招诱 白承福入居 太原城中,以谋叛坐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不留一个。——《新编五代史平话》
(8) 又如:妄坐(受冤枉而误判其罪);坐大辟(判为死刑);坐假(因受诬而获罪);反坐;连坐;坐法(犯法获罪);坐死(坐罪而被处死)
广汉虽坐法诛。——《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广汉竟坐要斩。
禹坐要斩。
(9) 因…犯罪,触犯法律 [commit a crime]
又坐贼杀不辜、鞠狱故不以实、擅斥除骑士乏军兴数罪。——《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10) 居留,停留 [stay]
坐,止也。从土,从畱省。会意。土所止也。此与留同意。——《说文》
父子坐旅中,惝恍累日,因留过岁。——清· 归庄《黄孝子传》
(11) 又如:坐窝子(留在原处)
(12) 守,防守 [guard]
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左传·桓公十二年》
省外各府州县,皆有坐省家丁。——徐珂《清稗类钞》
(13) 又如:坐索(守候索取;守候催促);坐阵(守卫阵地);坐铺(守卫本铺。谓警戒);坐夜(守夜)
(14) 枪炮发射时由力的反作用而使枪炮向后移动 [recoil]。如:步枪的坐劲不小
(15) 建筑物由于基础不稳固而下沉 [sink]。如:这房子向下坐了
(16) 置放。放在或摆在指定的位置上 [put]。如:坐一壶水;坐垫(安放在椅子、凳子上的垫子);坐钟(放在桌案上的时钟);把壶坐上
(17) 乘,搭 [机、船、车等] [travel by]。如:我走旱路坐车,走水路坐船,走泥路坐撬,走远路坐飞机、坐火车;坐马(供骑坐的马)
◎ 坐的拼音: zuò
〈词性:名〉
(1) 坐儿,坐位。后来写作“座” [seat]
坐中数千人。——《乐府诗集·陌上桑》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置之坐上。
设一虚坐。——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满坐宾客。——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满坐寂然。——《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如:满坐儿;这个剧场有五千个坐儿;坐上(座席上);坐上客(座席上的宾客)
(3) 一次连续坐着的时间 [sitting]。如:一坐就读了一本书
◎ 坐的拼音: zuò
<连>
(1) 因为;由于 [because]
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山行》
但坐观罗敷。——《乐府诗集·陌上桑》
坐谪兴国州判官。——《明史》
(2) 又如:坐此解职;坐是(因是之故,因此);坐怀(因念,因而想到)
坐班、坐标、坐标空间、坐标轴、坐不垂堂、坐禅、坐吃山空、坐吃享福、坐次、坐大、坐待、坐等、坐地分赃、坐垫、坐定、坐而论道、坐飞机、坐功、坐骨、坐骨神经、坐观成败、坐馆、坐果、坐化、坐家女,坐家女儿、坐监、坐江山、坐禁闭、坐井观天、坐科、坐客、坐困、坐蜡、坐牢、坐冷板凳、坐力、坐立不安、坐落、坐落、坐落、坐骑、坐蓐、坐山观虎斗、坐商、坐失、坐食、坐视、坐势、坐收渔利、坐守、坐台、坐探、坐堂、坐天下、坐桶、坐位,坐位儿、坐卧不宁、坐席、坐享其成、坐像、坐言起行、坐药、坐贻、坐以待毙、坐以待旦、坐浴、坐月子、坐赃、坐镇、坐庄、坐罪
视(視)的拼音:shì(ㄕˋ)
⒈ 看:视觉。视力。视野。鄙视。注视。近视。视而不见。熟视无睹。
⒉ 亲临某事:视事。视察。
⒊ 看待:藐视。重视。等闲视之。
⒋ 看望:探视。省(xǐng )视。
⒌ 比照:“天子之卿受地视侯”。
⒍ 古同“示”,表明。
视字UNICODE编码U+89C6,10进制: 35270,UTF-32: 000089C6,UTF-8: E8 A7 86。
视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视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視眂眎
inspect、look at、regard、watch
瞅、顾、观、看、瞥、瞧、望
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
look at, inspect, observe, see
详细解释◎ 视的拼音:
視、眡、眎 shì
〈词性:动〉
(1) (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见,看见。示,表现。本义:看)
(2) 同本义 [look at]
视,瞻也。——《说文》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书·泰誓中》
目不能徧视,手不能徧操。——《墨子·辞过》
子兴视夜。——《诗·郑风·子曰鸡鸣》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熟视之。——《战国策·齐策》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柳宗元《三戒》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 又如:视探(看望,探望);视瞻(顾盼的目光);视日(观日影而察早晚时刻;注视太阳);视远步高(高视阔步);视习(见习)
(4) 考察,察看,审察 [inspect]
视其所以。——《论语·为政》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战国策·齐策》
(5) 又如:视师(视察军队);视草(检视天子所写文词诏令的草稿);视药(查看汤药);视荫(观察日影)
(6) 治理,处理 [administer;treat]
崔子称疾不视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7) 又如:视朝(天子朝临治理政事);视篆(古代官印皆用篆文,故官吏上任治事称“视篆”)
(8) 看待 [regard;look upon]
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清· 周容《芋老人传》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宋· 苏洵《六国论》
然言其户,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清· 洪亮吉《治平篇》
(9) 又如:视遇(看待,照顾);视同膜外(视若无睹;漠不关心);视民如伤(将百姓的疾苦看作自己的伤痛);视为同路人;视伟(看重)
(10) 通“示”。向…表示 [show]
指视我。——《汉书·周勃传》
视民不奢。——《汉书·晁错传》。师古曰:“视读曰示。”
视民不恌。——《诗·小雅·鹿鸣》
亦视项羽无东意。——《汉书·高帝纪》
(11) 又如:视化(显示教化。视,同“示”)
(12) 比照 [compare]
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3) 又如:视秩(比照品级次第)
(14) 效法 [imit]
王懋乃德,视乃厥祖。——《书·太甲中》
(15) 又如:视效(仿效;效法)
(16) 接纳 [admit]
故君子于有馈者,弗能见,则不视其馈。——《礼记·坊记》
(17) 照顾,照看 [care for]。如:视护(照看护理);视濯(古代祭祀时照料洗濯祭器);视寝(侍寝);视养(照料养育);视候(看望,问安)
(18) 发令 [give order]。如:视师(督率军旅);视撝(指挥。视与指通)
◎ 视的拼音:
視 shì
〈词性:名〉
(1) 眼;眼力;视线 [sight;vision]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庄子·养生主》
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视流(目光流转,不专注于一物);视躁(目光不定的样子);视端(目光端正)
(3) 水名。即“涀水” [Shi River]。在河南省叶县西
视差、视察、视而不见、视界、视距、视觉、视力表、视盲、视区、视如粪土、视如敝屣、视如寇仇、视如土芥、视若路人、视若无睹、视事、视死如归、视死如饴、视听、视同儿戏、视网膜、视为畏途、视险如夷、视线、视学、视野、视阈、视遇
不的拼音:bù(ㄅㄨˋ)
⒈ 副词。
⒉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⒊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⒋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不的拼音:fǒu(ㄈㄡˇ)
⒈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不字UNICODE编码U+4E0D,10进制: 19981,UTF-32: 00004E0D,UTF-8: E4 B8 8D。
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否柎
no、not
没有
象形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详细解释◎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副〉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not,no]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neither…nor]。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without]。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without]。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no matter(what)]。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no need to]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cannot do as expected]。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no]。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whether]。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词性:古〉
同“否”(fǒu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助〉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形〉
(1) 通“丕”(pī )。大 [big;great]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 );“不是”(bú shì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不碍、不安、不安分、不白之冤、不搬陪、不卑不亢、不备、不悖、不比、不必、不避、不变、不便、不辨菽麦、不…不…、不才、不才、不测、不曾、不差、不差毫发、不差累黍、不臣、不成、不成、不成话、不成器、不成人、不成体统、不逞、不逞之徒、不吃、不痴不聋、不齿、不耻、不耻下问、不啻、不出所料、不辞、不辞而别、不辞劳苦、不错、不打不相识、不打价儿、不打紧、不打自招、不大、不大、不大对头、不殆、不待、不单、不丹、不但、不当、不当紧、不当事、不倒翁、不到、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不道、不得、不得不、不得而知、不得开交、不得了、不得了、不得人心、不得要领、不得已、不得志、不登大雅之堂、不等、不等号、不等式、不点儿、不丁点儿、不定、不定方程、不动产、不动声色、不冻港、不独、不端、不断、不对、不对茬儿、不对劲、不对头、不二、不二法门、不二价、不乏、不乏其人、不法、不法之徒、不凡、不方便、不防、不妨、不费吹灰之力、不分彼此、不分青红皂白、不服、不服、不服气、不服水土、不该、不干不净、不甘、不甘寂寞、不甘心、不尴不尬、不赶趟、不敢、不敢当、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恭、不攻自破、不公、不共戴天、不苟言笑、不够、不够、不顾而唾、不关痛痒、不管、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光、不规矩、不轨、不过、不过意、不寒而栗、不含糊、不好不坏、不好看、不好惹、不好意思、不合时宜、不和、不哼不哈、不怀好意、不欢而散、不慌不忙、不遑、不惑、不及、不及格、不及时、不即不离、不计、不计、不计其数、不济、不济事、不假思索、不检点、不减、不见、不见得、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经传、不见舆薪、不介入、不介意、不结盟国家、不结盟运动、不价、不禁、不仅、不仅…而且、不尽、不尽然、不近人情、不经意、不经之谈、不景气、不胫而走、不究、不久、不咎既往、不拘、不拘、不拘一格、不具、不觉、不绝如缕、不刊、不刊之论、不堪、不堪、不堪回首、不堪入耳、不堪入目、不堪设想、不堪言状、不堪一击、不堪造就、不看僧面看佛面、不亢不卑、不可、不可多得、不可告人、不可估量、不可救药、不可开交、不可理喻、不可名状、不可磨灭、不可企及、不可胜数、不可收拾、不可思议、不可同日而语、不可言喻、不可言状、不可一世、不可逾越、不可终日、不克、不肯、不快、不愧、不愧不怍、不赖、不郎不秀、不稂不莠、不劳而获、不冷不热、不理、不理睬、不理会、不力、不利、不良、不了了之、不料、不露锋芒、不露声色、不伦不类、不论、不论、不落窠臼、不落俗套、不毛、不毛之地、不免、不妙、不敏、不名一钱、不名一文、不明、不明、不谋而合、不能、不能不、不能自拔、不能自已、不念旧恶、不怕、不怕、不配、不配、不偏不倚、不平、不平则鸣、不破不立、不期、不期而会、不期而遇、不齐、不起眼、不情之请、不求甚解、不屈不挠、不然、不让、不饶、不仁、不日、不容、不容分说、不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若、不三不四、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上不下、不慎、不甚了了、不胜、不胜桮杓、不胜枚举、不识好歹、不识抬举、不识一丁、不时、不时之需、不实之词、不食烟火、不世、不世之功、不世之业、不是、不是味儿、不顺眼、不死不活、不速之客、不遂、不随和、不疼不痒、不腆、不同凡响、不痛不痒、不瘟不火、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闻不问、不文不武、不问青红皂白、不务正业、不惜、不暇、不下于、不相上下、不详、不祥之兆、不像话、不消说、不肖、不肖子孙、不孝、不谐、不屑、不屑一顾、不屑置辩、不懈、不兴、不行、不省得、不省人事、不幸、不修边幅、不朽、不朽、不许、不恤、不宣而战、不学无术、不逊、不言而喻、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不要、不要紧、不要脸、不夜城、不一、不一定、不一而足、不宜、不遗余力、不已、不以为然、不义、不义之财、不意、不亦、不亦乐乎、不翼而飞、不用、不由、不由自主、不有、不虞、不与、不育、不遇、不远万里、不约而同、不越雷池、不孕、不再、不在、不在乎、不在话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择手段、不怎么样、不折不扣、不争、不争气、不正之风、不知不觉、不知好歹、不知轻重、不知死活、不知所措、不知所以、不知所云、不知所终、不知天高地厚、不值、不止、不只、不至于、不置可否、不自量、不足、不足道、不足挂齿、不足取、不足为凭、不足为奇、不足为训、不足信
理的拼音:lǐ(ㄌ一ˇ)
⒈ 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心理。肌理。条理。事理。
⒉ 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理由。理性。理智。理论。理喻。理解。理想。道理。理直气壮。
⒊ 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理科,数理化。理疗。
⒋ 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理财。理事。管理。自理。修理。总理。
⒌ 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理睬。答理。
⒍ 古代指狱官、法官。
⒎ 姓。
理字UNICODE编码U+7406,10进制: 29702,UTF-32: 00007406,UTF-8: E7 90 86。
理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理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manage、natural science、pay attention to、reason、texture、tidy up、truth
形声:从王、里声
reason, logic; manage
详细解释◎ 理的拼音: lǐ
〈词性:动〉
(1)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2) 同本义 [carve and polish]
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说文》
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韩非子·解老》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之璧。”——《韩非子·和氏》
郑人谓玉未理者璞。——《战国策·秦策三》
(3) 治理;管理 [administer]
不可胜理。——《战国策·秦策一》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吕氏春秋·劝学》
夫能理三苗。——《淮南子·原道》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诸葛亮《出师表》
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黄宗羲《柳敬亭传》
为天下理财。——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理事自若。——《后汉书·卓茂传》
(4) 又如:当家理事;理官(治理狱讼的官员);理民(治理人民);理国(治理国家)
(5) 整理,使有条理、有秩序 [put in order]
分茧理丝。——《晋书·左芬传》
当户理红妆。——《乐府诗集·木兰诗》
(6) 又
当窗理云鬓。
(7) 又如:理妆(整理妆饰);理丝(抽理蚕丝);理鬓(梳理鬓发);理顺
(8) 处理,办理 [treat;handle]。如:料理(办理;处理);理七(旧俗人死后每七日斋供一次,凡七次,共四十九日而止);理狱(处理讼事)
(9) 温习;熟习 [review;revise]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古诗十九首》
(10) 又如:理书(温习功课);理乐(练习演奏乐曲);理曲(练习歌曲)
(11) 奏起 [play]。如:理音(弹奏音乐);理丝(弹奏弦乐);理乐(奏乐)
(12) 区分;辨别 [distinguish]
理道之远近而致贡。——《荀子·王制》
(13) 又如:理音(辨别声音)
(14) 理睬,理会 [pay attention to;notice of]
只顾玩笑,并不理他。——《红楼梦》
(15) 又如:不理(不闻不问);理值(理睬);理识(犹理睬)
(16) 申诉;辨白 [appeal]。如:理诉(申诉);理说(申辨是非);理辨(申辨)
(17) 修缮 [repair]。如:理葺(修理,修补);理楫(修理船桨)
(18) 操理 [manage]
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 理的拼音: lǐ
〈词性:名〉
(1) 纹理;条理 [veins;grain]
井井兮有其理也。——《荀子·儒效》
璧袭无理。——《淮南子·览冥》
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说文解字·叙》
圭形石质,苍色腻理。——刘禹锡《砥石赋》
(2) 又如:理比(纹理相次);理路(纹理,纹路)
(3) 法律;司法官 [law;judge;justice]
弦子旗为理。——
管子·小匡》
遂下于理。——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又如:理刑厅(理刑官员)
(5) 道理,义理 [reason]
井井兮其有理也。——《荀子·儒效》
恶积祸盈,理至焦烂。——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势不同而理同。——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庄子·秋水》
理实如兄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天下之理得矣。——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验之以理。——《吕氏春秋·慎行论》
理无专在。——清· 刘开《问说》
(6) 又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7) 又如:无理(没有道理);在理(合乎道理);理致(义理情致,思想情趣);理窟(义理会聚处;道理深奥处);理顺(道理顺当;理由正当)
(8) 事理 [reason]。如:理趣(事理的旨趣)
(9) 使者 [emissary;envoy;messenger]
行理之命,无月不至。——《左传·昭公十三年》。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
(10) 媒人 [matchmaker]
吾令蹇修以为理。——《楚辞·屈原·离骚》
(11) 自然科学与物质世界和其现象有关的这种知识 [natural science]。如:理工科
(12) 物理学 [physics]。如:数理化
(13) 通“吏”。狱官 [prison officer;jailer;warder]
孟秋之月:命理瞻伤。——《礼记·月令》
李离者, 晋文公之理也。——《史记·循吏列传》
◎ 理的拼音: lǐ
〈词性:形〉
治理得很好 [orderly]
本事不理。——《荀子·天论》
运极则化,理乱相承。——《后汉书·蔡邕传》
一切治理,威名流闻。——《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理财、理睬、理当、理短、理发、理发师、理该、理化、理会、理解、理科、理亏、理亏心虚、理疗、理乱、理论、理论、理论家、理屈、理屈词穷、理事、理事会、理顺、理所必然、理所当然、理无专在、理想、理想派、理想主义、理性、理性认识、理学、理由、理喻、理喻、理直气壮、理智